1. 首頁
  2. 語文

《給予樹》的課後反思

關於《給予樹》的課後反思

篇一:《給予樹》課後反思

這是一篇有關“愛心”的故事。課文描述了在聖誕節到來之前,小女孩金吉婭把原本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小女孩,讚揚了金吉婭的愛心和她的善良品質。課文緊扣“愛”字展開教學,有媽媽對孩子的愛,兄弟姐妹的愛,人與人之間的愛。可以說整篇文都洋溢著濃濃的愛意。我在教學設計中以情感為主線,以“愛”貫穿始終,以個性品讀為感悟積累的方法,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的理解和運用的過程中進入文字,感悟文字內涵。在課後我有以下心得。

一、課文是讀懂的

課文是讀懂的,而不是老師一味講懂的。在課堂上,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如果只是老師在講,學生在聽,這樣的教學效果只會讓學生重複以前的知識,把學生的思維能力侷限在一個很小的空間裡。在課堂上,我們要讓學生去品味課文,與感情文字,使學生與文字的對話能過讀、品、悟中得到實現。在讀的過程中,要注意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去讀。

在本課中,我緊緊圍繞著媽媽的心情變化“擔心——生氣——激動”拎出一條主線,分三個層次,層層遞進,很巧妙地畫了一個“圓”。第一層次:默讀課文,從中找心情變化的句子,初步說說體會,進行質疑;第二層次:細讀課文第2、3、4自然段,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讀、感悟文字語言,透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走進金吉婭的內心,感受金吉婭的善良,仁愛。第三層次:讀的延伸,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一張給予卡,讓學生感情去朗讀,從中讓學生體會那位想得到洋娃娃的小姑娘不幸,從而昇華學生們的情感,在這個環節中我透過情境創設和情感的共振,逐漸引導學生深入文字。

二、議的有效

在我們的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獨特的看法,在學習小組去中討論、交流。在這個部份老師就要有意思的'去引導學生髮現問題的存在。

在本課文教學中我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文字,結合文字來理解詞語,結合自己的體驗來深入感知,使學生讀出理解。在找出關鍵詞句後,讓學生再去讀,去思考,去交流:媽媽為什麼那麼激動?媽媽會對金吉婭說什麼,哥哥姐姐會對金吉婭說什麼,小女孩會對金吉婭說什麼,我會對金吉婭說什麼。在課文中安排這樣一個小討論,給學生以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去交流思考,發表自己的看法,激發和陶冶學生的情感,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時也昇華了情感。

篇二:《給予樹》課後反思

本課課文比較長,又是從媽媽的視角展開的,為了讓學生在品讀的過程中感悟金吉婭——一個八歲女孩善良、仁愛的美好心靈,教學中我抓住三個點展開訓練:

1、抓住重點內容,巧設質疑點:課文主要講述了金吉婭在聖誕節給家人買了棒棒糖,給陌生小女孩買的卻是洋娃娃。課堂上就可以抓住金吉婭送禮物的強烈反差,有針對性的訓練學生的質疑能力。

2、抓住重點詞語,精選理解點:課堂上抓住最能體現金吉婭矛盾心情的重點詞語“沉默不語”進行訓練。從引導學生進行表演體驗理解它的表面意思,到聯絡上下文透過該詞體會金吉婭的內心,再透過對比朗讀、想象著朗讀等策略,來感悟她對家人的愛。這樣愛著家人卻只給他們買棒棒糖,究竟是為什麼?這使得前面的疑問顯得更有價值。

3、抓住重點句子,挖掘動情點:課堂上抓住“可是媽媽,我們有這麼多人,已經有許多禮物了,可是小女孩卻什麼都沒有。”言為心聲,這是一個八歲女孩的真情流露,它展示了金吉婭的美好品質,深深地打動著我們。抓住這個動情點,透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什麼都沒有”入手,理解金吉婭要送洋娃娃的原因。透過金吉婭的這一語言,去觸控她關愛他人的那顆善良的心靈,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做到入境動情。反反覆覆地讀,層層深入地悟,引領孩子去體會金吉婭關愛他人的品質,在閱讀中愉悅了學習者和聽課者的身心。

不足之處:在關注學生這一方面有些欠缺,太以自我為中心,關注學生說了什麼很少,對於學生的回答沒有進行很好地評價與反饋,對學生學習的激情調動的不夠,課堂踴躍思考的氣氛不夠濃。課堂教學中還應注重聽說讀寫思結合,在讀到“一個陌生小女孩如願以償的笑臉”時,其實可以將“收到了娃娃的陌生小女孩會怎麼想,怎麼說”修改成:你能為陌生小女孩寫幾句感激的話嗎?再簡要地點撥一下這段話可以寫些什麼?比如對洋娃娃的喜愛,對金吉婭的感謝,對未來的希望,對金吉婭的祝福……指導學生動筆寫一寫,把讀寫訓練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寫的能力,這樣就更好了。

篇三:《給予樹》課後反思

《給予樹》是本學期最後一組一篇有關“愛心奉獻”以敘事為主的文章:在聖誕節到來之前,母親把僅攢的100美元分給5個孩子每人20美元,讓他們選購聖誕禮物。其中小女孩金吉婭把原本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陌生小女孩。課文讚揚了金吉婭的愛心和她的善良品質。感受金吉婭善良之心、仁愛之情、體貼之意,也是本課的德育目標。現今時代的孩子,他們一直在享受著被愛的甜蜜,但不太懂得去愛別人。本文的主人公金吉婭是他們的同齡人,她的行為最容易被同齡人接受,被模仿,因而要透過反覆品味文章的語言來喚醒沉睡於他們心中的愛。可上完課後,總覺得缺少了些什麼,好像忽略了很多細節,回想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存在了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理解詞語的基礎上循序漸進有效地體會人物心情變化。

如,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有三個表達心情的四字詞語“興高采烈、、生氣”,我可以先是讓孩子們說說什麼是“興高采烈,沉默不語”。其次,可透過孩子生活實際中所遇到的事情來體會,還可以透過換近義詞“興奮不已”“興致勃勃”“一言不發”等來引導孩子們思考他們的心情為什麼會不同,透過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創設下,在教師自身的引導下,讓孩子們讀得有更有滋有味。

二、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語言,善於捕捉意外之處

如,在金吉婭和母親說沒有給她們買禮物時:“媽媽我們已經有很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確什麼都沒有”這一環節我讓學生體會“什麼都沒有”到底沒有什麼?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時,其中有位孩子說到我感到很慚愧,如果我能再加以追問,也許,會“一石激起千層浪”。

三、對學生及時的激勵性評價與反饋

課堂的調動也離不開教師豐富的評價語言,如果能每次在孩子們回答後不忘記給予一些不同的評價與反饋,對激勵孩子的學習興趣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但也要恰到好處。

今後教學中改進的措施:

一、建立趣味、和諧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提高教學效果

三年級的語文教材,教材內容形式多樣化。要想讓學生一堂課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此刻,更多的是老師的問題,正如所說“我拿什麼去吸引你——我的孩子。如果我的課有激情,同學們也容易被我的激情所帶動,所感染;我的課有意思,同學們才樂意全身心的步入課堂,走進樂於學習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備課、認真備課,不備好課,不進課堂。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愉快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在新課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變化,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新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而我們教師的工作就在於幫助孩子們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定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知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三、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發現這裡的學生課外知識獲取的途徑太少,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平時應鼓勵學生多讀多看,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自己看過的書;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好三年級的新增內容——作文,讓他們把寫讀書筆記當成習慣積累,也當成一種練筆。當然作為一個教師,也要有自學的學習意識。如果不讀書、不看報、不接受新知識、新資訊,只看課本,勢必就會把自己圈在一個狹窄的生活空間裡。我們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地給自己“充電”、“補氧”。只有博學,才能多才多藝,才能嫻熟地掌握教學技巧,成為學生樂學的引路人,達到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除此之外還應該具備思考意識,思考的過程是知識轉化與昇華為素質的關鍵。如果學習中不思考,就不能很好地體會知識具有的精神;實踐中不思考,具體的感知就不能得到昇華,隱藏的真理也就無法領悟。

課堂是個包羅永珍的空間,要不斷地摸索、探討、研究,才會成長。在今後的教學道路上,我堅信會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