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讀論語有感

讀論語有感範文4篇

讀論語有感1

孔子主要是主張的就是“仁”即“仁者,愛人”。而作為一名幼兒園的教師,我認為首先需要的具備的就是“仁,愛”之心。孔子先生不僅僅是勤奮、樂觀、大度的人,還是一個謙虛的人,在述第七中的第二則中寫道: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裡,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只有“學而不厭”的老師,才能做到“誨人不倦”。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是不可能做到“誨人不倦”的,否則的話,“誨”也將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沒有趣味、沒有創新了,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我們應該去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關注學生的心靈、人格、健康。“誨人不倦”,我的理解不單單是要為人謙遜更要樂教、善教,以仁愛之心施教。

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麼,我理解的應該是做一個仁愛之人。它用了很多的例項來告訴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仁愛之人。良好的品德會讓一個人美麗、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可見,培養仁德做一個仁愛之人是很重要的。未來的日子我將繼續不斷的深讀《論語》,領悟精髓,學習孔子先生的為人之道,用運用到工作中,生活中,做人中。

讀論語有感2

在沒有學習《論語》之前,我自己經常問自己,人生的價值是什麼?世界上為什麼會有一個我?……

也經常受到各種思潮的影響,使自己徘徊不前;有許多困惑的問題,一時無法悟明。

學習《論語》之後,我對這些問題進行了重新的'梳理和思索,雖然沒有徹底悟透,但是,已經找到了思想的根源,解決問題的途徑,思考問題的方法,對待事物的態度。

《論語》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闡述著國人內心根本的問題:為什麼活著?怎麼活著?做什麼樣的人?《論語》思想的核心:做人。建設精神家園首先要讀《論語》。讀《論語》,學做人。追求為人大道。不侷限於職業、事業;不侷限於成才成名;也不侷限於物質生活享受。先做人,後做事;先做好人,後做貴人、名人。

讀論語有感3

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培養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透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讚,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這裡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著密切聯絡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慧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讀論語有感4

以前剛接觸那些“之乎者也”之類的詞覺得枯燥乏味急了,當時即使老師給我們進行了具體的講解,我們也是一知半解的,除了死記硬背還真是什麼都沒有學到。但是現在翻閱起來,隨便一兩句都覺得很有生活的哲理。不管是在生活上、學習上、交友上、為人處事上,還是孝順父母方面等等都給了我們明確的指示。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裡行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

因此,我們要向孔子學習,不能驕傲自大,要做一個謙虛有學問的人,並向孔子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