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張籍秋思課後反思

張籍秋思課後反思

張籍這首《秋思》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富於包孕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張籍秋思課後反思,歡迎閱讀!

張籍秋思課後反思篇一

當我拿起《秋思》這篇課文,心如千斤重。雖然文字只有四行,二十八個字,但詩人那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如何傳遞給沒有雷同生活經歷的學生,讓學生感受著詩人的感受,想著詩人的所想?除了詩的內容外,我到底要透過《秋思》這個載體教給學生什麼?詩的課堂到底應該是個怎樣的課堂???這一系列的問題不斷呈現在我的腦海中。我個人認為古詩教學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這才無愧於古人創造詩詞,無愧於詩詞有別於其它文體,無愧於編書者納入古詩詞教學的用意。怎樣才能創造出一個詩意的課堂?我想方設法讓《秋思》的情意在詩意的課堂上流瀉。

一.在讀彰顯詩性。

我一直認為詩的教學應不同於其它的課文閱讀教學。一般的課文閱讀教學可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深入品味體會,但詩一經這樣折騰就會把詩拆得支離破碎,它就失去了詩本身的整體完整性。為了保護“詩”作為一種“完形”的存在,我採取的策略就是誦讀。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說,讓《秋思》在誦讀中流淌。整節課我安排了學生大大小小的讀差不多有三十多次。開始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理解詩的意思。接著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最後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豐富詩意。

古詩詞言簡意賅,一字千金,是極富魅力的。它講究形象、色彩、韻律,每個字、詞都是作者獨具匠心所在。所謂“十年得一字”、“語不驚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錘鍊語言的佳話。在深入備課後,我覺得詩中的“見秋風” 可作為教學這首詩的突破口。“意萬重”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個人覺得引導學生想象,豐富學生對“見秋風”的表象,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學生對這首詩有了整體的印象後,我馬上抓住詩眼“見”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學生一次次想象“見到什麼””“見不到什麼””,目的是希望學生在我營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對比中,以有形的景來襯無形的思,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們探究、品味“見秋風”。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讓學生感悟詩人“鄉愁生於秋風裡”、“鄉思寄寓家書中”、“鄉心乃在寂寞處”。希望想象到的畫面成為學生通往作者內心的橋樑,讓學生與作者感同身受。

詩人的“意萬重”是學生難以理解的。學生可能只會想到詩人思念家鄉,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詩人又豈止是思家呢?於是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瞭解詩人的“意萬重”我先出示張籍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對詩人有所瞭解後,我馬上又讓學生想象詩人的“意萬重”可能是什麼?這樣學生透過理解後的想象,就有可能走進詩人的內心了。這樣詩中“意萬重”學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課中,我前後安排了多次不同型別的想象。“見秋風”“意萬重”是聯想,聽誦讀想象畫面是一種表現想象,配樂想象家書是一種創造想象,

多維度問作者是一種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發下,學生的想象豐富起來,說話寫話的訓練就水到渠成。

三.在寫中深化詩情。

在《秋思》一課教學中,當學生的情緒被完全調動起來的時候,我運用多媒體,悽婉的背景音樂,讓一個飄滿離愁別緒的意境在課堂緩緩流淌,流淌進學生的心田。此時我說:“秋風瑟瑟,鄉思絞碎了詩人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說些什麼呢?學生們遐想翩翩,我讓學生拿出筆來寫一寫家書,學生紛紛拿起了筆,盡情地釋放著內心的感受,學生的情感在“寫”當中得到了釋放。

張籍秋思課後反思篇二

“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整首古詩,側重情景描寫,看似簡單,實則情在言外。每個環境、每個動作都透露出詩人的悽楚,惶恐與思念。

在教學這篇詩文時,首先,我介紹了張籍其人。然後讓學生讀詩文,初步感知它,獨立理解詩文。但是,很明顯,學生對於古詩文中的字義的積累相當的匱乏。理解也僅僅停留在表面,不能夠進行字義與意境的轉化。如:第一句“洛陽城裡見秋風”學生將之理解為:在洛陽城裡看見了秋風。學生根本沒有在意我在開始的時候給學生介紹的張籍的基本資料:幼年家貧,年紀很小就已經遠離故鄉,漂泊異鄉,浪跡天涯。因此學生不能進行角色植入進入那時那景,更不能體會那時心情,無法感知“見秋風”下的孤單悽楚。由此可見,在對學生進行古詩文教學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加強對字義的講解,同時嚴格要求學生積累古詩文字義;其次,加強學生對資料感知、運用的能力。

在引導學生對詩文意境的體會時,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引導學生對詩文意境的體驗。儘管大費口舌,卻收效甚微。忽略了學生年齡,生活經驗。造成這次課堂教學的一大失誤,偏離了方向。正是因為學生的年齡,生活環境,使得學生無法感知詩人當時那種細微的情感體驗。在之後,學生想象詩人家書內容,學生更是頭腦發懵,眼神裡透露出的是一片茫然。詩人千言萬語說不盡,千愁萬緒難落筆之後,詩人到底會寫些什麼?在這裡,必須得有學生的角色代入。而學生極少有類似的情感體驗,學生想象的內容也僅僅是乾癟的空話。無新鮮之感。

此處教學:一、教師引導不到位,教學功底不夠,汗顏!二、過高的估計學生的能力,應該記住: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卻不能盲目的高估學生的能力。在課後的練習中有一個練習:想象《秋思》中的畫面,把《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練習,可以彌補教學中的一些不足,加深學生對詩文的理解,體會。迫使學生角色代入,體驗詩人情感。教師應該重視到這個練習的重要作用。

在教學詩詞時,我們應該要求學生體會而不是體驗詩人情感,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製造各種條件,充分引導學生儘可能的“體驗”到詩人情感。詩文教學,不是簡簡單單的理解就能完成任務的。

張籍這首《秋思》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動作,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教完全詩,應課後要求,要這首詩改成一個小故事。因此,上課學這首詩時,我就特意引導學生觀察

課文中的插圖;交流“詩人在寫家書時,他會想些什麼?以及如何拆開家書,再看一遍自己寫的詩?”就這樣,在教完詩後,我自以為學生這下應該會寫了。可是,學生寫完後,一看上交的作業,竟然會像課堂上學生自己口述的文章很少,可以說是幾乎沒有呀。上課說的,作者的心理活動,作者拆開信時的動作,這兩方面可以說是等於在課堂上,白白地走過場呀!

課間,我把這事與同一個年級段的其他幾位語文老師交流了一番。才明白,讓學生面面俱到是不可能,應該允許他們在詩意的基礎上去擴充,或是讓一些學困生抄抄詩意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