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雕塑

當代雕塑材料的情感因素研究論文

當代雕塑材料的情感因素研究論文

【摘要】受後現代藝術浪潮的影響,觀念藝術為雕塑創作理念打開了大門。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各種雕塑藝術的新型材料的出現,完美地融合了形體與觀念。於是,當代雕塑材料開始有了“溫度”,有了“情感”。人類的感覺是透過視覺、觸覺、聽覺和嗅覺感知的,注重形體塑造的傳統雕塑,解決了視覺的需求,而當代雕塑則會透過材料的變化,加進了觸覺和聽覺甚至嗅覺的體驗。這些新的體驗,離不開雕塑的“肌膚”作用。“肌膚”一詞在這裡指的是雕塑的表面,“肌膚”是“活體”的特徵,與冰冷的“表面”不同的是,它更有生命感和情感意味。所以,作為“肌膚”的材料和肌理直接影響了人的感官判斷和情緒。如果說,傳統雕塑更注重“內在美”,那麼,當代雕塑就更多關注的是“外在美”。

【關鍵詞】雕塑藝術;肌膚;材料;情感因素

雕塑藝術是人類精神的物化形式,而材料在雕塑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尤其到了當下,雕塑藝術對雕塑材料的拓展和運用幾乎到了無所不能的程度。在雕塑發展的過程中,材料也是相應地發展的。對材料的運用已經從關注材料物質存在的意義轉到應用技術以及社會觀念和人文價值的探究上。從雕塑藝術的發展可以看出,雕塑使用的傳統材料不外乎泥土、大理石、銅、木、石膏硬質材料,早期的雕塑使用硬質的自然材料主要考慮到更好地表現雕塑的形體和便於長久儲存的使用功能。再到後來,雕塑家開始注重雕塑的肌理表現,透過塑造表面粗細、光滑度不一的肌理增加雕塑的表現力,但這也只是依附於雕塑形體之上的肌理人工塑造。受後現代藝術浪潮的影響,觀念藝術為雕塑創作理念打開了大門。

一、雕塑的材料

材料與雕塑的結合是一個永恆的命題。雕塑依附於材料而存在,材料因雕塑而煥發光彩。在人類文明還不夠發達的原始社會,雕塑家們就已使用石頭、木材、陶土等天然材料創作出許多生動的雕塑。此類材料伴隨著雕塑藝術的產生、發展,已漸漸與雕塑融為一體,成為了雕塑的“肉身”。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各種工業材料被髮明並運用到生產中,適合應用於雕塑塑造的金屬、玻璃、瓷、塑膠、纖維等新材料也被廣泛使用,促進了雕塑發展的同時還豐富了雕塑的形式和語言。“在現代雕塑發展過程中,透過對雕塑材料的探索,產生了立體派、構成主義、超現實主義等諸多派別。”④工業的發展,一方面為我們提供了無限的選擇,另一方面也為我們將許多材料應用於雕塑提供了可行的技術支援。當材料從被動地服務於雕塑的“幕後”走出來成為雕塑的“主角”之後,對雕塑材料的研究已成為一門學科。“材料在傳統雕塑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被動的,它依附於形體,僅為造型服務:而現代雕塑的材料所表現出來的角色是主動的、張揚的,不僅表現形體,而且充分展現自己。”②材料角色的轉換是現代雕塑與傳統雕塑的一個很大的區別,這種轉換,使雕塑藝術有了新的可能——材料也具有了話語權。當這種話語權與具象雕塑以一種錯位的形式相結合時,我們看到了雕塑藝術與材料結合產生的一股新力量。

在後現代主義的影響之下,雕塑對材料的選擇更是“無所不能”。自從杜尚將小便池擺進展覽館之後,雕塑的材料已被重新定義。連現成的物品都能成為藝術。在博伊斯的藝術體系裡,甚至“社會”也能成為雕塑的'材料。因此,當我們面對材料的時候,只有如何選擇並使用材料的問題,而非此材料是否可用。在當代雕塑語境下,雕塑的材料大概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作為原材料塑形材料,這是雕塑的傳統材料構成,材料作為原料被灌注或被雕刻成型,如鑄銅、大理石雕刻、石膏注塑等:第二種是:工業產品作為表面材料直接塑形,這種材料的特點是材料已被加工成工業產品,雕塑家直接使用該工業產品塑形或者包裹成型,這類作品大多以裝置的形式呈現;第三種是:被加工過的、重構的工業產品作為材料,對已成型的產品進行切割分解、重構以便於更好塑形,常見的有廢舊金屬焊接雕塑等。

二、當代雕塑的材料情感

羅丹是較早發揮材料美感的雕塑家之一,他的雕塑人體肌肉在銅或漢白玉流動的光澤下顯得更有生命力。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約瑟夫·博伊斯的眾多作品材料為動物、毛氈、油脂、蜂蜜等,這些廢棄的材料看上去都是從遭受創傷的國家廢墟里提取的。用這些材料,特別是毛氈和動物油脂,博伊斯營造了一種脆弱的氣氛,容易引起一種悲愴的歷史回憶。

其中著名作品《油脂椅》便是約瑟夫·博伊斯親身經歷而創作出來的。就如博伊斯所說“油脂象徵著死亡與再生,以及憐憫的可能”“油脂表面粘滯骯髒,看上去令人不舒服,但對於藝術家個人來說,它卻象徵著一種生命狀態。”③固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觀念藝術都不被人們理解,隨著物質文明的發展,人與物結合得更加緊密,情感不可避免地被寄託在物質上,於是人們開始慢慢理解觀念、情感與物質之間的關係。源於生活經驗,物質的質感、使用功能、敘事都能引起觀眾的共鳴,當這些物質被作為材料應用在雕塑作品時,往往能直達觀眾的內心。

三、當代雕塑肌膚的情感因素

如果將雕塑比喻成一個生命體,其形體就相當於肉體,情感的表達則主要依靠其肌膚,因為肌膚是裸露在外的可以直接被觀眾感受到的部分,肌膚的材料、質感、觀念是連線觀眾與作品的橋樑。對材料的認知和體驗,可以觸發相應的情感感受。比如,柔軟的毛料可以給人溫暖而安全的舒適感受;鋒利的尖銳的金屬或者玻璃能勾起人們被傷害的聯想而引起刺痛和不安:透明的五彩斑斕的材料,總能給人不真實的夢幻感、甜美的想象……這一切情感的認知,主要源於日常生活的體驗。

英國當代著名雕塑家安東尼·葛姆雷總是以自己的身體作為原型,並以此為出發點來探索身體與其寓居之間的空間關係。在葛姆雷的作品中,人體形式常被作為空間和時間的索引符號。金屬管是他常用的創作材料,其中一件雕塑作品是在人體雕塑上佈滿像刺蝟一般的金屬管,這些密集的長短不一的直線管使人有如萬箭穿心的刺痛,同時透過筆直的發射性金屬管拒絕了作品與人的接觸,透過作品在空間中的距離追問存在的孤獨感。日本青年雕塑家名和晃平是一名對雕塑肌膚很著迷的雕塑家。從對外層或面板的感知開始,名和晃平將物質轉化為不同的表現形式,來象徵其觀察和思考。

他的Pixcell雕塑系列就是將大大小小的玻璃珠包裹各種動物、植物或者物品,被包裹後的物體表皮變得夢幻、甜美,雕塑的形體被玻璃球折射的光線重組,模糊了生命與物體的界線,宛如來自童話世界的禮物,常常給人超越生命認知的愉悅感。“在玻璃球對現成物完成表皮再造之後,實物也就變得形同幻象。”所有物體都有它固有的材質、形態、功能等特徵,這些特徵一旦發生改變,其視覺意味也將影響到情感的轉移。

結語

雕塑藝術是一門空間藝術,它可視可觸控,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它都只是靜止的表達它存在的意義。當代雕塑藝術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雕塑材料的發展,不同的材料也帶來了不同的“肌膚”,這些與生活緊密相關的材料猶如人的臉部表情一樣,賦予了它生命和訴說的功能。透過“肌膚”,雕塑形態的表述更加直觀和寬廣,進一步闡釋“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宗旨。

註釋:

①錢可雲.談雕塑材料與雕塑U]雕塑,2007(2).

②李政,論現代雕塑材料的角色Ⅱ]藝術百家,2007(3).

③顧丞峰,藝術公共性與公共性的誤區Ⅱ]文藝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