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看漫畫《比》有感

看漫畫《比》有感範文

此時,我手邊有一組名為《比》的漫畫,看過之後,頓生共鳴。畫面上,一個衣著樸實的男孩,對同學向他炫耀的名牌手錶、貴重鋼筆置若罔聞,不為所動。而最後,他卻拿到了“三好”的獎牌,倒著實讓同學甘拜下風。於是,一個無形的“比”字躍然紙上,讓人知道了“比”的真意。

人與人之間總有著不可避免的接觸,人又有著極強的好勝心,那麼“比”總是免不了的。自古以來,“比”的故事層出不窮,有“比”出福的,也有“比”出禍的。鄒忌是齊國大臣,相貌俊美。聽說城北有個徐公,英俊非凡。他就問妻問妾問門客:“我與徐公孰美?"得到了統一的答案,他比徐公美得多,可當他親見徐公時,大嘆弗如。他由此怨到了妻、妾、門客的讚美之詞,都出於各自的私心主觀想象代替了客觀事實。他把這段故事講給了齊王,並藉以比喻朝政,使齊王頓悟,納天下之良諫,迎來齊國之興盛“鄒忌議齊王納諫”自“比”中而來,由相貌的對比衍生到朝政的類比,由表及裡,由淺入深。這一“比”,比出了人心的向背,比來了國家的振興。而另一種“比”,卻是痛心的教訓,西晉的石崇與另一豪富,互不服氣,經常比闊:你用棉布鋪路,我用絲綢開道;你有珍珠坐待,我有黃金桌案……凡此種種,不勝列舉。他們同為晉國大臣,卻從不傾心於國事,弄得滿朝攀比靡費之風盛行,導致了西晉的`短命天亡。同是“比”,結果卻有天淵之別,這是為什麼呢?很簡單,“比”的內容不同,結局怎能一樣?

“比”是一種很好的做事方法,沒有比較就不能發現問題,我們嘴上常掛著“相比之下”就是這個道理。有時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我們做學生的,大半在圍著考試打轉,每次成績下來,自以為不錯。可一旦排名出來,才知道分數高的不少,自己很是平常,於是趕緊收斂“自喜”之意,還是老老實實地做學問吧。有了這種“比較”,我才明白“山外青山樓外樓”,在學海里我不過剛剛泛舟,彼岸遙遠得如太陽,永遠看得見,永遠有希望,但永遠不易靠近。“比”是什麼?它無形,卻機富吸引力。對自強的人來說,它是動力;對虛榮的人來說,它也是動力,卻是要買更貴的手錶的動力。它使驕傲的人更驕傲,使自卑的人更自卑。所有這些,皆因“比”的方法不同。橋傲的人向來俯視,越看就越覺得自己偉大;自卑的人只知仰視,越來越發現自己渺小。他們不會平視,不會縱比,也就不會量力,不懂得該怎樣正確地估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