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二年級第一單元教材分析及教學建議

二年級第一單元教材分析及教學建議

二年級第一單元教材分析及教學建議

1.學習多角度觀察。

學生不是缺少觀察,而是缺少細緻全面的觀察體驗。

《找春天》是一篇語言生動、富有情趣的散文詩,文字不僅寫了春天裡的發現,還暗示了觀察的角度和方法。打書 P3“我們看到了她、聽到了她,聞到了也觸到了她,”不僅觀察,還會聯想,“她在柳枝上盪鞦韆,在風箏尾巴上搖啊搖”。調動“眼耳鼻手腦”春天可看可聽可聞可觸,還可想象。

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孩子反覆誦讀課文感受美好春光,還要提示孩子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調動多種感官去尋覓春天。比如,一場春雨過後,除了能看到,還能聽到什麼、深呼吸──還能聞到什麼、摸一摸你的發現有什麼感覺、它讓你想到些什麼?孩子缺少的正是這樣具體可感的觀察指導,也只有經歷這樣獨特的觀察體驗,才能學會觀察,也使認知更加豐富。

2.整體觀照,開展語文活動。

以“春天裡的發現”為主題開展尋春活動。一進入單元就開始佈置任務,學了《找春天》的觀察方法之後,尋春之旅就開始了。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去尋找春天、記錄春天。

觀察內容:春天的人、春天的郊外、春天的小動物(麻雀、對比)春天的水果(品種、色澤)春天裡的花等等都可以作為觀察物件。選讀課文的第1課《春的訊息》和第3課《特別的作業》,都可以給孩子的觀察提供幫助,在活動期間可以穿插閱讀。

觀察記錄的方式可豐富多樣:

如:用手機拍照記錄眼中的春天,然後為照片配文字。

用觀察日記的形式記錄發現。

還可以閱讀背誦寫春天的詩文,與觀察印證

──摘抄描寫春天的短語和句子,來記錄春天。

透過活動,豐富認知,培養孩子細緻易感的心,同時也培養孩子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情趣。

3.感受生動形象的語言,體會擬人化的表達。

本組教材把春天裡的景物當做人來寫,“小草探出頭來,樹木吐出嫩芽”,像鄰家孩子頑皮地露出一點跡象,遮遮掩掩又吸引我們來看。“探出”“吐出”用的多傳神!要引導孩子說說這句話哪個詞用得好?好在哪裡?寫出了草木的什麼?抓住“探出、吐出”品味,要使學生感悟到:作者觀察很細緻,用詞很生動,讓我們感受到了春的生機與活力。這,算是一種初步的品詞賞句。

還要關注句式的表達。例如散文詩整齊的排比句,所表現出的音樂美和節奏美。不必明確講解,在朗讀中感受即可。之後,能模仿著寫一寫更好。“小草探出頭來,是春天的眉毛吧?樹木吐出嫩芽,是春天的音符吧?”那“桃花綻開笑臉、小鳥枝頭歡唱、又是春天的什麼”“春天裡還有哪些景物”啟發孩子仿著句子說一說、寫一寫,留這樣的作業更有意義。

4.根據古詩編故事。

學習古詩不僅要背誦積累,還要藉助詩句,想象畫面,感受詩情。本單元選編的兩篇首古詩孩子可能以前就會背,再學時興趣點在哪?

《草》恐怕在於它“野火燒不盡”、年年歲歲“春風吹又生”的頑強的生命力,要引導孩子感悟。還要鼓勵學有餘力的孩子把後四句背誦下來。

《宿新市徐公店》描繪的是一幅早春時節,孩童追蝶嬉戲的`圖畫。課後要求,藉助插圖豐富想象編一個故事,這正是語言實踐的好機會。教師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邊看圖邊想象畫面,還原古詩場景,編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講一講。

5.積累描寫美好春光的句子。

6.依據文字特點培養學生質疑能力?

如:第4課《小鹿的玫瑰花》鹿弟弟前後說的不同的兩句話,“你的玫瑰花白栽了”“你的玫瑰花沒有白栽”提取出來讓孩子來質疑,培養孩子抓住矛盾處質疑的能力。

7.要用好“寬頻網”。

這是本冊新開闢的欄目,不僅僅引導學生關注內容,更重要的是提供多種蒐集資料的途徑,包括親自觀察、利用圖書與網路等,藉以拓寬學生學語文的時空。所以要用好!打書P18,介紹的是春天裡的花和不同城市的市花,可以將此內容作為話題,豐富到尋春的語文活動中去,作為一個主題談談春天裡的花,去搜集更多花的小知識,體驗蒐集、交流這個過程中的樂趣。

8.因地制宜,單元后置。北方的春天姍姍來遲,記得一年級下冊就有這樣的建議,先學二單元與雷鋒主題月活動結合,3月中旬後,春意漸濃,沐浴春風,放眼春色,感受春的旋律,再來學習第一組課文“春天的發現”,學生的體會更多,感受更深。不知有多少老師還記得?希望可以調整教學。

第二單元 奉獻與關愛

1.學習圈點細讀,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由於低年級孩子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並且受到閱讀經驗的限制,他們的閱讀常常流於表面,缺少深入。為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應該在孩子一讀而過的地方引導其停下腳步,細細評賞,將閱讀逐步引向深入。

例:學習《泉水》第二自然段,初讀後,孩子的感受可能只是停留在“泉水歡迎姐姐來打水”這一層面上。如果細細品讀,泉水的自豪溢於言表(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泉水的無私也表現得很突出(來吧,來吧!我的水很多很多)。怎麼引導孩子深入體悟?

可以先劃出泉水說的話,自己讀一讀,圈出不理解的詞,再聯絡上文理解“天然水塔”的意思,這其實是在引導孩子聯絡地讀書,從而感受“泉水很多”的特點;然後再讀整句,說說從泉水姐姐的話裡聽出了什麼?把感受到的用朗讀表現出來。這樣的讀書實際就是圈定目標、重點研讀的閱讀雛形,隨著閱讀實踐的深入,要逐步豐富研讀的內容。

2.探索構段相同的課文教學。

低年級構段相同的課文很多,這樣的課文,應採用重點研讀一到兩段,其它放手研讀的方式進行教學。

例如《泉水》,四個語段,表達相似。在重點研讀第二段的基礎上,其他段落可以讀代講。透過對比朗讀泉水的四句話,來感受泉水的特點,以及在泉水的滋潤下,萬物及時回饋的美好景象。

一課一法,因課而異。教學兒童詩《雷鋒叔叔,你在哪裡》,又可以採用“導、扶、仿”的步驟進行。因為二四小節結構相同,都是借小路小溪的話回憶雷鋒的事蹟。

首先,充分閱讀全詩,聚焦第二小節。再讀小溪的話,圈出最感動的地方,讀出感動。

第二步,插入雷鋒事蹟,將詩句內容具化為生動感人的故事。然後,透過朗讀再現畫面、表達情感。

第三步,學習第四小節,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推想故事情景,把朗讀與體悟結合起來。

第四步,將二四小節整合朗讀,結合學生蒐集的資料,教師相機再補充雷鋒事蹟一二,引導孩子再仿寫一段,因為有相關資料的補充,也有整齊的語言模式,這樣仿寫,既感悟雷鋒精神,也進行語言實踐。

3.積累語言。

積累的語言包括典型語段、課後短語、園地中‘讀讀背背’的內容

強調兩點:

一是“讀讀背背”中的諺語、句子,教師要簡要講解意思讓孩子大致明白,理解有助於記憶,也有助於運用。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讓孩子結合例項理解,《小鹿的玫瑰花》就是很好的例證,不要機械識記,不知其然。

二是課後背誦要求,有的比較明確,有的比較籠統。例《泉水》課後要求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開放的要求常常帶來彈性的結果,許多學生不背或投機取巧選擇一句話來背,不能達到積累的目的。我翻閱了本冊教材,開放要求背誦的篇目共3篇,《泉水》《日月潭》《北京亮起來了》,語言都很美,短小雋永值得積累,所以要求全文背誦,尤其《日月潭》《北京亮起來了》兩篇課文,在背誦積累中可以更有效的體會一部分四字詞語、成語在語境中的應用,從而實現學以致用。3篇背誦要在教學中一一落實。

4.讀好對話,讀好問號、歎號表現的不同語氣。

這裡要注意避免朗讀的單一方式。“理解的基礎上朗讀”是根深蒂固的教學方式,但這絕不是唯一方式。朗讀與理解是互為基礎、相互促進的,理解有助於朗讀,朗讀可以深化理解,俗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的多悟得深。因而要發揮讀的作用,藉助“讀”這一手段促進理解、深化理解。

例第7課,蘇霍姆林斯基的作品《我不是最弱小的》,故事情節在人物對話中推進,讀好對話有利於體會人物心理。我以為單獨的問句、感嘆句讀起來並不難,放在語境中讀出不同的語氣是朗讀的難點。

所以,創設情境,把孩子置於文字角色中去體會,很重要!

把理解稍稍置後一些!

在幾個回合的角色朗讀基礎上,再進行問題討論,文字主旨會自然凸顯。

問題可以設計為“從他們的對話中,你知道什麼是最弱小的?”

“請為薩沙的舉動找找理由”,這樣教學,在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同時,主題自然開解,可以說,“讀”有效促進了理解。

5.略讀課文要培養閱讀能力。

出現了小學階段第一篇略讀課文《卡羅爾和她的小貓》,略讀課文的編排目的是引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閱讀方法獨立閱讀,提升閱讀能力。課文很長,建議用好課前預習。

課前:

(1)培養預習能力。有聲朗讀10分鐘,比比誰能把課文讀正確、讀流暢。

(2)學習默讀,嘗試說說自己的收穫,鼓勵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猜猜老師可能提什麼問題。(要培養預習能力,學習整體把握、提出問題。)

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