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機械/重工/工業自動化

工程機械的裝置管理論文

工程機械的裝置管理論文

1工程機械維修管理的現狀

維修管理是一項涉及範圍廣、人員多又相互聯絡的系統性工作,如執行情況的記錄,維修間隔的控制,專案的實施。這其中包含了人、作業程式、檢查落實、經濟性分析控制等問題,有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必將影響到最終實施結果。事實上,目前的管理現狀很難適應客觀的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維修管理模式不合時宜。傳統的計劃預期檢修制,不太顧及維修的經濟性要求和經濟管理。因而這種管理模式是生產型的,而生產經營型的維修管理不僅要考慮裝置生產的需要,更要追求維修的經濟型和維修的經濟管理。

(2)維修管理系統不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執行不嚴,有些單位(尤其是基層單位)的管理機構沒有全面的管理規章制度,或有制度而不能按制度執行,造成維修管理水平低下。

(3)重使用、輕管理。例如:在日常管理考核、評比中,對裝置管理的考核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對維修管理的投入不足等等。

(4)維修計劃兌現率低。施工企業對下屬機械使用單位的制約不夠,使得修理計劃兌現率低、施修工期難保證、修理不徹底、忽視施修質量等現象時有發生。

(5)管理技術相對落後。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檢測技術得不到廣泛應用,對於製造精度越來越高、結構越來越複雜和控制技術越來越先進的現代裝置,很難憑經驗及時發現故障隱患。

(6)安全管理不足。一些施工單位,忽視對機械裝置的技術管理和安全管理,技術檔案不健全,安全裝置管理不當,造成一些人為的安全事故,增大了企業的負擔。

(7)維修管理基礎設施跟不上。有些較先進的裝置,對配件的質量以及燃料、潤滑油、液壓油的質量要求較高,一些採購人員業務知識欠缺,責任心不強,購置了一些劣質配件和劣質油料,使一些較先進的機械裝置,由於使用了劣質配件和劣質油料,造成機械裝置的早期損壞,降低了機械裝置的使用效率。

2針對維修制度和模式的現場管理對策

由於工程機械的種類繁多、機型複雜、產地不一,製造工藝和材質的差異,不同機械執行狀態、作業物件、作業環境及各施工單位的維修條件、操作人員技術水平等的差異,使得工程機械的維修成為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各種型別的工程機械在施工中的重要性及對可靠性的要求均不相同,而各種維修制度又各有所長,有一定的適用範圍,故不宜千篇一律硬性推行某一種維修制度。國家和行業在維修制度的改革方面要堅持多樣化、複合化、彈性化的原則,讓企業自主選取適合自己的維修制度,這才是維修制度改革的最終目的。

為了避免維修過剩和維修不足的局面產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讓“不同的裝置採用不同的維修模式”,讓“不同的部件(系)採用不同的維修模式”,讓“相同的裝置在不同的應用場合採用不同的維修模式”。

(1)不同的裝置採用不同的維修模式。目前,在施工現場應用較多的土石方機械和路面機械,多為液壓、電子技術較先進的進口裝置。這些裝置結構複雜、技術先進,發生故障後修理較為困難,應以狀態監測(檢測)的維修模式為主;而一些小型簡單機械,如鋼筋加工機械、鑽探裝置、木工機械、破碎裝置等,因其結構簡單,發生故障後損失不大,可採用事後維修模式;對有關水泥混凝土加工、運輸、澆築和瀝青土加工的裝置,如水泥混凝土拌合站、水泥混凝土攪拌運輸車、水泥混凝土輸送泵(車)、瀝青混凝土攪拌站等,發生故障後將對生產和產品質量產生嚴重的影響,就應採用計劃預防修理為主、狀態修理為輔相結合的維修模式,根據生產情況適時安排有計劃的維修,並按一定的標準和週期對其進行點檢。

(2)不同的部件採用不同的維修模式。工程機械各個零部件的.工況、運動方式、可靠度要求等都不盡相同,對於那些結構複雜、技術先進的液壓動力、控制、執行元件,應採用狀態監測(檢測)維修模式;對於那些高速運轉部件或事關安全的部件如行駛裝置的轉向系、制動系、發動機等,應採用計劃與預防相結合的維修模式;而如剷鬥、挖鬥、履帶行走系及車架之類的部件,可採用事後維修模式。

(3)相同的裝置在不同的應用場合採用不同的維修模式。通常認為,一旦確定出某裝置故障的維修模式後,便可以在所有的同類裝置上應用,事實上不能這麼做。這是因為:首先,同類裝置(甚至是同一裝置)在不同應用場合,有著不同的期望效能,如滿負荷工作和降負荷工作時的要求便不一樣。其次,同類裝置(同一裝置)在不同的現場環境下發生相同的故障可能會有著不同的故障後果。例如:單獨使用的裝置與配套使用的裝置其發生故障後的後果是不一樣的;現場有備份的裝置和無備份的裝置其發生故障的後果也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在不同的現場環境下,工程對同類裝置(同一裝置)的可靠度要求是不一樣的。

基於上述原因,從經濟角度來考慮,施工企業也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對相同的裝置在不同的應用場合採用不同的維修模式,以得到相應的裝置工作可靠度。

3針對維修方式和工藝組織的現場管理對策

(1)針對維修方式的對策。無論各個單位的維修方式如何變化,有一點可以肯定:從長遠來看,今後維修方式的發展方向是:以狀態監測(檢測)和診斷為基礎的多種維修方式的“有機”結合體。它的目標是:在條件允許的條件下儘量減少修理次數,使用恢復手段將故障排除或抑制。它的方向是:逐步過渡到裝置的“異體監護”之路。

隨著機械機電液一體化的出現,傳統的“浴盆曲線”已經不能代替所有的故障情況了。多種故障率(失效率)的出現,使機械和零部件按照其不同的故障結構安排修理更具針對性和準確性。例如,20世紀90年代以來,工程機械的發動機、底盤傳動裝置、液壓系統、電子操作及監控系統等,都按照其各自的故障結構模式,在運轉期間採用定期、不定期的檢測和診斷,初步掌握了磨損和劣化程度,因而使得將狀態修理作為維修方式的主流完全成為可能。狀態修理的採用,有效地防止了修理過剩或是修理不足的情況發生。隨著檢測技術的不斷提高,狀態修理在修理中佔的比重會越來越大,但是不會完全取代基於時間週期結構的計劃修理。對於那些大型固定裝置,與安全生產緊密相關的部位,以及有些不便於採用狀態監測(檢測)的總成部件,仍然要適當安排週期計劃性的修理與狀態修理相結合。

(2)針對維修工藝組織的對策。施工現場修理的重點是對機械突發故障的現場搶修。現場搶修是指在施工現場上運用應急診斷和修復技術,以恢復施工所需的基本功能為目的,迅速地對工程機械的損壞部分進行修復,使工程機械能夠完成預定的任務或撤離現場。它的特點是:時間緊迫、環境惡劣、恢復狀態的多樣性。現場搶修的特點決定了修理的作業方法必然是多種多樣的,它既可以是現有規程上規定的修理方法,比如總成互換修理、原件修復,也可以是臨時性的修理方法,如配用、粘接、焊接、捆綁、拆拼修理、旁路等。在修理的勞動組織形式上,現場搶修一般可採用傳統的綜合作業法(包車修理法)。

4針對維修管理的現場管理對策

無論維修制度是多麼的完善,維修模式是多麼的先進,維修體制是多麼的健全,維修方式是多麼的適用,離開了維修管理都不能得以實現。要充分利用現代管理技術,將管理人員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提高工作效率,及時準確地完成管理工作;制定嚴格的維修管理制度,確保維修質量;做好各項組織協調工作,減少矛盾,提高效率;如當地有RCM服務企業,可將裝置的部分維修任務移交,企業自身只承擔基本維護和簡單修理任務,其餘由RCM服務企業完成。這樣可以簡化企業的維修管理體系。另外,維修的實踐證明,裝置越是先進複雜,維修工作就越依附於狀態監測及故障診斷技術。因而維修技術的發展重點之一,就是裝置狀態監測及故障診斷技術,其另外一個研究重點是不解體保養技術以及現場快速修復技術。

(1)裝置狀態監測及故障診斷技術。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的20多年裡,在開發、研製檢測裝置儀器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200多家科研機構針對現代機械裝置中的電氣系統、電子自動監控系統的效能引數的測定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這些成果為建立以後的機械自診斷系統奠定了基礎,因而從長遠來看,裝置的自診斷系統將成為狀態監測及故障診斷技術的研究重點。在現有網際網路上建立基於VRML(虛擬現實建模語言)的裝置遠端監控與診斷系統。它可以讓工程機械生產廠家實時瞭解到裝置現場的執行狀況引數。根據這些引數,故障診斷中心和專家就可以準確、及時地對機械的狀況做出判斷,並給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2)不解體保養技術以及現場快速修復技術。不解體保養技術以及現場快速修復技術是施工現場保證機械利用率的有效手段,因而一直是行業研究的重點。由於它們都是建立在新材料、新工藝的基礎上的,因而建議行業在這些方面多做工作,以擴大不解體保養和現場快速修復的適用範圍。

除了上述的對策之外,工程施工企業還可以在現場管理中從機械的使用方面入手,來減少機械維修工作的發生。

首先,在使用方面必須堅持實行“二定三包”制度(定人、定機、包使用、包保管、包保養),機械操作人員要做到“三懂”(懂構造、懂原理、懂效能),“四會”(會使用、會保養、會檢查、會排除故障),正確使用機械,嚴格執行安全技術操作規程,並對機械裝置實行目標成本管理,將操作者經濟效益與機械使用費(如燃料電力費,維修費,保養費,工具費等)掛鉤,並加強對裝置管理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與培訓。其次,加強對機械使用環境的控制。工程機械大部分是露天作業,作業地點經常變動,所以其效能受到作業場地的溫度、氣壓、汙染、路況及天氣等因素的影響很大。不少工程施工單位由於忽視了環境因素對使用機械的影響,未採取相應的保護性或適應性措施,致使機械使用效能降低,維修工作頻繁,使用壽命縮短,甚至釀成事故。如果在施工現場採取有效措施,如經常使施工便道保持平整,及時養護;雨天將便道上的水坑及時填平,露天停放的機械蓋上防雨布,晴天經常灑水,減少灰塵;修施工便道時因地制宜地減少坡度等,都對減少維修工作,延長機械使用壽命有利。

參考文獻

[1](美)RajSivalingam,綜合維修是維修改革的最好辦法[J],裝置管理與維修,2003(7)

[2]]易新乾,工程機械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技術[J],工程機械與維修,2005,(3)

[3]劉淑霞,工程機械故障診斷技術的發展[J],工程機械與維修,2001,(4)

[4]黃宗益等,工程機械技術發展展望,建築機械化[J],2003,(1)

[5]田少民,工程機械的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技術,工程機械[J],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