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建築/建材/工程/家居

中學老師生活工資低壓力大辭職改當建築工人的故事

中學老師生活工資低壓力大辭職改當建築工人的故事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上世紀80、90年代那會兒有句話,叫“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說的是腦力勞動者待遇遠遠低於體力勞動者的怪現象。當年,這句話可不是為了押韻,他真是那麼回事。有人算過一筆賬,1985年,一個茶葉蛋的成本是1毛5,售價4毛,如果一天賣100個茶葉蛋,那月收入就是750;而當時從事導彈原子彈研究的科學家,月薪最多也不過400元。

類似的說法還有“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所以當時還出了個新名詞,現在的年輕人都不一定聽過了,叫“腦體倒掛”。當然到了上世紀末左右,隨著經濟發展和工資改革,知識分子很快重新收穫了應有的回報,直到最近幾年。

一方面,是大學生年年都喊就業難;可是與此同時,您百度一下“搬磚工資單”,又發現在工地上賣力氣的月收入動輒近萬元。“腦體倒掛”這個詞,再次被一些媒體提起。於是,好多年輕人又迷惑了。這其中就包括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李雲。

李雲是湖南人,2001年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物理系,自然順理成章成為了一名物理老師,在湖南益陽的一所初中教書。沒想到,只幹了兩年,他就自己砸了自己的鐵飯碗。

李雲:各方面條件啊,生活啊,很多因素摻雜在裡面,所以我就沒有教書了,工資低啊,一千多塊兩千塊都不到,那一點工資哪裡夠開銷。我就出去打工,下海到廣東那裡去了。

簡單說就是,李雲覺得以中學老師的收入,生活壓力有點大,於是果斷辭職,隻身南下打工。別說您,就連李雲的家人都特別不理解,您說這老師,可能確實掙得沒有做買賣多吧,但是好多東西它沒法用錢來衡量啊,你比如說它社會地位高、工作穩定、每年還有寒暑假,多好啊。這都能不幹,一定是外面有價效比更高的工作?可是李雲說,其實也不是。

李雲:在廣東那邊待了7年,我也做過廢舊回收,幫我姐,她自己開了個回收公司,沒人管理,我後來從那裡(工廠)出來就是為了幫她做,去年才來廣西。

就這樣,進過廣東的工廠,做過廢品回收,吃了不少苦的李雲最終在廣西落腳,從事建築行業。經過了幾年的打拼,他當上了小包工頭,現在管理著40多個農民工。再加上他在一家飯店打工的收入,兩份重體力勞動加起來,一個月有七八千元的收入,前提還是你得有活幹才行。不過,多年前旱澇保收的兩千,和今天並不很穩的七八千,聽起來收入也並沒有本質上的提高,李雲後悔過自己的選擇嗎?

李雲:這個不後悔,自己走的路就不後悔的。晚上睡覺的時候,人做累的時候有時候會想一想,人何必要這麼累。那份工作是很安逸,但是發揮不了我自己的特長,我的價值觀念就是用金錢來衡量,賺的錢越多說明這個人越有本事。

“賺的錢越多說明這個人越有本事”,肯定很多朋友對這個觀點不敢苟同,但是我們尊重李雲的看法。既然這樣,有一個問題就很有意思了,那就是假設當老師,腦力勞動,和當工人,體力工作,能賺到一樣多的錢,你選擇哪樣呢?

李雲:如果掙到同樣的錢我情願是腦力,體力的'話我感覺到有時候是挺累的,十幾個小時,一天十三四個小時,中午休息一個小時,吃完飯都12點1點,一點半又要上班。

這個回答也很有意思。其實我們開頭提到的那個月入一萬的搬磚工,情況也一樣。人家那個是每天用絕大多數人承受不了、想幹還不一定幹得動的重活換來的300元,乘以全月無休的30天得到的,比咱們這個享受雙休日,乘以22天的收入多,也是合情合理。

而李雲或多或少地也保持著知識分子的清高,他說自己在工地其實很寂寞,因為文化水平的差異,他說有時候連個說貼心話的人都找不到。這也讓他覺得,也許自己可以做得更大。

李雲:就是玩咯,耍啊打牌啊,其他就是說不來,交流都是工地上的事情,其他的事情就沒有,想事情比他們開闊一點。小小的包工頭算什麼,我也想做開發商啊,儘自己的能力去做吧,去拼搏吧。

雖然有句話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但還有句話說了,“都是革命工作,社會分工不同”。其實,不管你是用知識還是力氣來養活自己,都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最重要的都是要認真做人,努力拼搏,要有益於社會,也對得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