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考試

教師招聘考試複習

教師招聘考試複習

考試是一種嚴格的知識水平鑑定方法。透過考試可以檢查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其知識儲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師招聘考試複習相關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①論述題

1、聯絡實際,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25分]

參考答案:

(1)利用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互動關係培養學習動機。學習動機作為學習活動的動力機制,是學習活動得以發動、維持、完成的重要條件,並由此影響學習效果;心理學研究表明,不僅學習動機可以影響學習效果,學習效果也可以反作用於學習動機。

(2)利用直接發生途徑和間接轉化途徑培養學習動機。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新的學習需要可以透過兩條途徑來形成,一是直接發生途徑,即因原有學習需要不斷得到滿足而直接產生新的更穩定、更分化的學習需要;一是間接轉化途徑,即新的學習需要是由原來滿足某種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轉化而來。利用直接發生途徑,主要應考慮如何使學生原有學習需要得到滿足。從間接途徑考慮,主要應透過各種活動,提供各種機會,滿足學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愛好,使之轉化為新的學習需要。

2、聯絡實際,談談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25分]

參考答案:

(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要想創設問題情境,首先要求教師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結構,瞭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此外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狀態,使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水平構成一個適當的跨度。問題情境創設的方式多種多樣。並應該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始終。

(2)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根據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學習任務的不同難度,恰當控制學生學習動機的激起程度。在學習較容易、較簡單的課題時,應儘量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儘量緊張一點;而在學習較複雜、較困難的課題時,則應儘量創造輕鬆自由的課堂氣氛;在學生遇到困難或出現問題時,要心平氣和地引導,以免學生過度緊張和焦慮。

(3)充分利用反饋資訊,妥善進行獎懲。心理學研究表明,來自學習結果的種種反饋資訊,對學習效果有明顯影響。這樣,學習者一方面可以根據反饋資訊調整學習活動,改進學習策略;另一方面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或避免再犯錯誤而增強了學習動機,從而保持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當然,如果在提供定量的資訊反饋的基礎上,再加上定性的評價,效果會更明顯,這就是獎勵與懲罰的作用。

(4)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根據維納的成就歸因理論模型,在學生完成某一學習任務後,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成敗歸因。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找出成功或失敗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師也應根據每個學生過去一貫的成績的優劣差異,從有利甲今後學習的角度進行歸因,哪怕這時的歸因並不真實。一般而言,無論對優生還是差生,歸因於主觀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為歸因於努力,可使優等生不至於過分自傲,能繼續努力,以便今後能繼續成功;使差生不至於過於自卑,也能進一步努力學習,以爭取今後的成功。

3、根據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談談學生對學習結果的不同歸因對以後學習行為的影響?[25分]

參考答案:

(1)美國心理學家維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四個因素。即內部和外部、穩定性和非穩定性、可控制和不可控制維度;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機遇)好壞。

(2)就穩定性維度而言,如果學習者把成功或失敗歸因於穩定因素(能力、任務難度),則對未來的學習結果也會抱成功或失敗的預期,並會增強他們的自豪感、自信心或產生羞恥感、自卑感;如果把成功或失敗歸因於不穩定因素(努力、運氣),則不會影響他們對未來成功或失敗的期望,其成敗體驗也不會影響到將來的學習行為。

(3)就內在性維度而言,如果學習者將成功或失敗歸因於自身內在的因素(能力、努力),會產生積極的自我價值感,進而更投入到未來的學習活動中去,或形成消極的自我意象,從而更避免參與成就性任務;如果將成功或失敗歸因於機體外在因素(任務難度、運氣),則學習結果不會對其自我意象產生什麼影響。

(4)就可控性維度而言,如果學習者把成功或失敗歸因於可控因素(努力),會對自己充滿信心或產生一種犯罪感;如果把成功或失敗歸因於不可控因素(能力、任務難度、運氣),則會產生感激心情或仇視報復情緒。因此也就不可能激發下一步的活動動機。

4。聯絡教學實際,談談如何為促進遷移而教?[25分]

參考答案:

(1)精選教材。選擇那些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科學成果作為教材的基本內容。

(2)合理編排教學內容。精選的教材只有透過合理的編排才能充分發揮其遷移的效能,否則遷移效果小,甚至會阻礙遷移的產生。合理編排的標準就是使教材達到結構化、一體化、網路化。

(3)合理安排教學程式。合理編排的教學內容是透過合理的教學程式得以體現、實施的,教學程式是使有效的教材發揮功效的最直接的環節。在宏觀上,教學中應將基本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作為教學的主幹結構,並依此進行教學。在微觀上,應注重學習目標與學習過程的相似性,或有意識地溝通具有相似性的學習。

(4)注意教學的啟發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5)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僅教給學生組織良好的資訊還是不夠的,還必須結合實際學科的教學來教授有關的學習策略和元認知策略,這樣不僅可以促進教學內容的掌握,而且可改善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提高遷移的意識性,從根本上促進遷移的產生。

5、聯絡中學教學實際,談談三種直觀教學形式的優缺點?[25分]

參考答案: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有三種直觀方式,即實物直觀、模象直觀和言語直觀。

(1)實物直觀。即透過直接感知要學習的實際事物而進行的一種直觀方式。優點是在實際生活中能很快地發揮作用。同時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缺點是在實際事物中,往往難以突出本質要素,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具有一定的難度。

(2)模象直觀。即透過對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進行的一種直觀方式。優點是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實物直觀的侷限,擴大直觀的範圍,提高直觀的效果。缺點是模象與實際事物之間有一定距離,僅憑模象直觀容易產生認識錯誤。

(3)言語直觀。即在形象化的語言作用下,透過學生對語言的物質形式(語音、字形)的感知及對語義的理解而進行的一種直觀形式。優點是不受時間、地點和裝置條件的限制,可以廣泛使用。缺點是言語直觀所引起的表象,不如實物直觀和模象直觀鮮明、完整、穩定。

②論述題

1、試述布魯鈉的認知——結構學習論。[25分]

參考答案:

(1)學習的目的在於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

(2)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

(3)學習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

(4)重視學生的主動性和已有經驗的作用,重視學習的內在動機和發展學生的思維;

(5)強調認知結構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

(6)提倡發現學習。

2、評述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25分]

參考答案:

(1)意義學習的實質就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絡。

(2)意義學習的產生既受學習材料本身性質(客觀條件)的影響,也受學習者自身因素(主觀條件)的影響。

(3)從客觀條件來看,意義學習的材料本身必須具有邏輯意義,在學習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學習能力範圍之內的。

(4)從主觀條件來看,首先,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能夠同化新知識的適當的認知結構;其次,學習者必須具有積極主動地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適當知識加以聯絡的傾向性;最後,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使認知結構或舊知識得到改善,使新知識獲得實際

意義即心理意義。

(5)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是一種解釋學生的知識學習,對教師課堂講授教學有重要指導意義的學習理論。但是,奧蘇貝爾的有意義言語學習理論適合於解釋學生的知識學習,而且是陳述性知識的學習過程,不全適用於解釋程式性知識的學習過程;建立在該理論基礎之上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也適用於課堂知識教學,而在能力培養和技能訓練等方面的'教學上卻顯不足。此為該理論的侷限性之一。

3、試述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太教育啟示?[25分]

參考答案:

(1)知識並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徵,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並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

(2)知識並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需要針對具體情境進行再創造。

(3)知識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於具體個體之外。

(4)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資訊吸收者,而是資訊、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5)教學要把兒童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兒童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6)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教師不是簡單的知識呈現者,而是需要與學生共同針對某些問題進行探索,並在此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質疑,瞭解彼此的想法,作出某些調整。

(7)學生之間的差異是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教學就是要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使學生看到那些不同的觀點,從而促進學習的進行。

(8)建構主義是當代學習理論的一場革命,從知識觀、學習觀、學生觀等方面都帶來了全新的變化,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依據。

4、聯絡教學實際,談談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之間的關係?[25分]

參考答案:

(1)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係並不是直接的,它們之間往往以學習行為為中介,存在著既一致又不一致的關係。

(2)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係型別中,有兩種型別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係是一致的,另兩種型別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係則不一致。

(3)一致的情況是:學習動機強,學習積極性高,學習行為也好,則學習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學習動機弱,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行為也不好,則學習效果差(負向一致)。

(4)不一致的情況是:學習動機強,學習積極性高,如果學習行為不好,其學習效果也不會好(負向不一致);相反,學習動機不強,如果學習行為好,其學習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

(5)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習行為、提高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卻不是決定學習活動的唯一條件。

5、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談談教師為什麼應該全面關心學生?[25分]

參考答案:

(1)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種,它們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層次。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2)在人的需要層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最高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要。一個層次的需要滿足後才能產生另一個層次的需要,它們的順序是不可改變的。

(3)需要層次理論說明,在某種程度上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可能是由於某種低階需要沒有得到充分滿足(如父母離異使歸屬與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正是這些因素會成為學生學習和自我實現的主要障礙。所以,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也應該關心學生的生活,以排除影響學習的一切干擾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