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五點注意事項

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五點注意事項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儲存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勇於追求作文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五點注意事項,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講課開始,要慢些。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的責任不僅在於自己把課講好,還要組織學生學好。上課伊始,環顧全班,示意學生坐正。目光向老師和黑板聚集,作好聽課準備。這樣,雖然講課慢了幾秒鐘,但營造了全班良好的學習氣氛。學生們集中的注意、與老師合拍的思維,其收益絕非搶先幾秒鐘講課可得。相反,如果上課鈴聲剛停,老師就急乎乎講新課,置學生的鬆散狀況於不顧。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上課開始的幾秒鐘的安排是值得認真考慮的。汽車駕駛員把“寧停三分,不爭一秒”作為座右銘。我們數學教師也可借鑑。

二、新知引入,要慢些。

一般地說,數學知識是環環緊扣、節節相聯的,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續和發展,新知識又是後續知識的基矗因此,新知的引人要慢些。引入新知時應留出時間讓學生找到新舊知識的連線點,並運用己有的知識嘗試構建新的知識結構。這樣可以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

三、語言節奏,要慢些

小學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具體的、為學生易於理解接受的知識,是堤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方面。為了使課本知識變得淺顯通俗,使學生易懂易學,數學教師講課時語言要慢些。發問要慢,敘述概念要咬文嚼字,講授難點要注意停頓。同時,還要講究語調、節奏和情感。應根據不同需要賦予數學語言以不同的情感色彩。

四、課堂提問,要慢些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在公開課教學中,有的教師剛提問就讓學生舉手發言,或同時連續提好幾個問題,以致學生無言對答,或回答不到點子上,顛三倒四。究其原因,癥結是提問後,學生缺少分析、思考的時間。如果教師的提問慢些,提問後,有意識地圖出時間給學生思考,就能取得較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有位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給的分子加上4後,要使分數的大小不變,分母應加上幾?”問題提出後,有的學生立刻舉手,這位熟師沒有急於讓學生回答,而是勸他們再認真思考。當時,教室裡寂靜無聲,但學生都在積極思索,等大部分學生舉手後,這位教師才讓他們回答。結果學生都能說出正確答案。試想,如果提問後不留出充裕的時間,而讓學生匆匆發言,多數學生一時能回答出來嗎?

五、概括結論,要慢些。

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之後,留出時間,讓學生獨立操作、思索,有利於他們從這些感性材料中歸納。概括出帶規律性的數學結論。

擴充套件資料:

教學內容生活化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強調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並進行理解與應用的過程。” 如:在給學生輔導“雞兔同籠”問題時,當講到“雞兔共有16頭,44只腳,問雞兔各有多少隻?”時,忽然聽到有個同學在小聲嘀咕著:“把每隻兔子都砍掉兩隻腳,每隻雞都斬掉一隻腳不就得了。”我聽了開始一楞,馬上心一動,立即讓他走上講臺進行講解:“雞和兔共有44只腳,每隻兔子砍去兩隻腳,每隻雞砍去一隻腳,44只腳就少了一半即22只腳。這22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數:22―16=6(只)。”

“多麼有創意的見解呀!”我情不自禁地為他鼓掌,這樣一來,其他學生也興趣盎然。可見,使數學教學貼近生活,特別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認知需要,為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奠定心理基礎。學生透過這樣的應用題的解決,不僅獲得了知識和方法,更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的合作化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方式,與人分享和獨立思考的氛圍中,傾聽、質疑、說服推廣而直至豁然開朗,這是數學學習的一個新境界。”但在合作學習之前,教師要做到哪些需要探究,哪些不需要探究,哪些學生不能單獨解決的,並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優勢互補的問題,才是有價值的合作,才是有效的合作。

如在講授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時,我放手讓學生親自實踐,想辦法自己得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僅過了大約十多分鐘的擺面積單位,測量,計算等活動,發現了規律,得出了計算方法。這樣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的過程中,構建了自己的認知結構,並在交流中相互啟迪,互相補充,誘發新的潛能。

數學課堂教學方法

(一)課前教師的導——學生的悟

為了學生會學、巧學、學好,教師事先對文字知識結構化梳理,對課程和學生做出科學分析和問題預設,深度開發相應的學習工具,選擇適當時機支援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教師科學設定預習內容,同時學生課前對文字知識進行結構化預習感悟,對課程內容儘可能做出結構化分析和問題預設,圍繞“目標”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完成預習設計。

(二)課中教師的引--學生的練

學生怎樣才能達到預設的學習目標?學生經過課前充分預習感悟與組內交流,學習小組委派代表向全班展示先悟成果,提交生成困惑,教師就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尚未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師生互導”,“生生相導”和“生本聯導”。

針對“預習設計”發現的新問題進行深度學習、訓練和評價,使文字課程的深層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問題解決方式主要是透過多元化訓練來實施,要求教師在結構化備課中精心設計和開發《預習設計》,並在課堂教學中安排適當時間要求學生透過多元化訓練來完成,旨在讓學生透過多元化訓練,培養單位時間內的有效學習意識和效益意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教師更加關注對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思考與點撥。

(三)課後教師的領--學生的悟

如何知道學生是否達到了預設的水平?如何進行拓展並作深度延伸?經過課前、課中的自主感悟與合作探究,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與技能有了一定層度的瞭解與提高,課後的拓展與延伸是檢驗學生知識掌握程度與應用能力的有效檢測方式與評價渠道。

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創設數學情境,啟發學生思維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透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透過教學情景,可以促進學生積極思維,引導他們自己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得出結論,自己概括出定義、定理和法則。在教學中,明確每節課的具體目的和知識的意義,有助於學生把當前的學習、以後自己的理想與社會事業聯絡起來,從而逐漸明確學習的深遠含義,產生持久而主動的學習動力。在課餘時間,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實踐活動,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提高成功機率,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愉快的情感體驗,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學習態度得到及時的強化。

例如:“零”的認識這一課,可創設一個童話故事情境:畫面上是小貓的一家,其中貓爸爸、貓媽媽及貓姐姐都釣到了數量不等的小魚,只有貓弟弟空手而歸,從貓弟弟懊惱的表情中,“零”也呼之欲出了。學生在交流中認識到,貓弟弟一條也沒有釣到,“一個也沒有可以用“零”表示。《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如教學《角的初步認識》,可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學生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們“摸”中認識、“做”中觀察、“比”中體驗、“畫”中鞏固、“唱”中牢記。

創設豐富的生活情景,讓數學課堂活起來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時時處處存在著數學問題。教學中,如果能密切聯絡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尋找生活中的教學素材,將學生熟悉的蘊含著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如在教學“購物與數學”這類內容時,我精心設計運用數學的生活情境。老師提出的問題是:要去春遊了,你準備到超市買些什麼用品?怎樣買花錢少又買的東西多?於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購物方案設計開始了。孩子們興趣盎然,紛紛出謀劃策,計算著錢數。有的單獨購物,有的合作完成。

在有趣的活動中體驗著學習的興趣和數學的價值。當購物方案設計在孩子們興奮之中落下帷幕時,老師作了簡單的小結:“同學們,你們去超市購物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方案,老師真為你們驕傲”。其實,大家說的、做的、算的都離不開兩個字:“數學!”孩子們這時理解了數學對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數學課就應該如此,多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不知不覺地學習數學,數學教學只有更貼近學生生活,才能更活躍,更豐富多彩,令學生們興趣盎然。

培養學生數學的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中一項重要任務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的基石,也是人類的一種高階的思維形式。兒童掌握概念的過程伴隨著豐富的思維活動,因而透過概念教學可教給小學生一些基本的邏輯思維方法。小學數學雖然內容簡單,沒有嚴格的推理論證,但卻離不開判斷推理,這就為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從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來看,他們正處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可以說,在小學特別是中、高年級,正是發展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有利時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把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作為一項數學教學目的,既符合數學的學科特點,又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

但《大綱》中強調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只是表明以它為主,並不意味著排斥其他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學生雖然在小學階段正在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是形象思維並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學本身抽象,加之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缺乏,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學習時比較吃力。學生學習抽象的知識,應該是在多次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產生飛躍,感知認識是學生理解知識的基礎,直觀是數學抽象思維的途徑和資訊來源。教室在教學時,應該注意由直觀到抽象,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的能力。

調動學生內在的思維

首先,培養興趣,促進思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自主求知的內動力,所以教師應精心設計每節課,有意創造動人的情境,設定誘人的懸念,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例如,在講“二次函式最值”時,教師以未卜先知的語氣說:“周長是128m的矩形中,只有邊長是32m的正方形面積最大.”這一懸念,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帶著迫切的心情有目的地學習,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其次,分散難點,循序漸進,創造條件讓學生樂於思維, 例如,一次水災中大約有20萬人受到影響,災情將持續兩個月,請判斷:大約需要組織多少頂帳篷?多少噸糧食?許多學生感覺無從下手,所以結合實際設疑:平均一個家庭有4口人,那麼20萬人需5萬頂帳篷,假如一個人平均一天需要0.5kg稂食,那麼一天需要100t糧食,那麼一個月呢?兩個月呢?這樣逐步設疑,由淺入深,學生積極思考,問題迎刃而解。

最後,鼓勵學生獨立思維,發表不同見解,由於傳統的教學方式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思維容易雷同,缺乏探索精神,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發表不同的見解, 例如,有一種“24點”的遊戲,任取4個1~13之間的自然數,將這4個數(每個數只用1次)進行加減乘除四則運算,使其結果等於24,這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動腦思考,學生髮表不同的見解,促進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