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材

一年級語文新教材學習感受

一年級語文新教材學習感受

一、新版教材的改變

翻開這本新教材,第一感覺是舒服而美觀。課本版面比原教材大了一倍,是A4大小的頁面。內容的編排更清晰明瞭,課文插圖畫得精美細緻,如同圖畫書一般。

外觀只是第一印象,作為教師,更為關注的是教材的結構體系、文字選擇、拼音識字、課後練習、語文園地以及教材與現代生活的關係。我覺得這本新教材的第一個變化是改變了教學內容的結構體系,由以往教材的先學拼音後識字改為先識字後學拼音的呈現模式;第二個變化是口語交際的內容更貼近生活,增強了對話性。新教材口語交際一共安排了4次,比原教材少了2次,分別是《我說你做》《我們做朋友》《用多大的聲音》《小兔運南瓜》。與原教材相比,難度要求降低,基本是兒童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對話,孩子在貼近生活的'情境中自然而然進行交際,還從中明白了交際時禮儀。從這,我們可以體會到編者的用心:“口語交際”屬性明顯增強,互動性、活動性更加突出,“口頭作文”的痕跡大為淡化。

雖然教材是新的,但語文的性質不變,還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教學的理念不變,還是遵循語文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全面素養、讀寫積累、自主發展、活力開放等理念。那具體教學應該怎樣實施呢?參加了省、市級組織的新教材培訓後,我有了一些收穫。

二、課堂教學的實施

省教材培訓時,王琴玉老師給我們示範了“聰明小食指”識字的做法。王老師用“聰明小食指”指讀、指誦、指認來告訴我們一年級孩子就算不學拼音也可以識字,識字與學拼音是不分先後的。拼音學得好的孩子可以借拼音識字,識字能力強的孩子可以先記字再記音。

市教材培訓時,實驗小學林戀老師示範的《小書包》一課給我們提供了更多具體操作的模式。

1、課堂常規組織

林老師這堂課中,我看到了老師非常用心地將前面的課文學習內容融入了課堂組織中。一開課,老師和孩子們玩對口令遊戲。老師一句話“一二三四五”,孩子們馬上接“金木水火土”,並端正地坐直了身子。

隨後的課堂中,老師只要發現孩子們的注意力不夠集中了,對口令的遊戲就開始了。老師一句“天地分上下”,孩子們齊誦“日月照古今”,馬上坐直身子。

整堂課上,師生就在這樣的對口令輕鬆遊戲中投入學習,孩子們學得津津有味,老師教得開開心心。

2、多樣誦讀識字

林老師的課上,巧妙利用“聰明小食指”指讀、指誦,老師帶讀課文,師生合作讀課文,打節奏演讀,個別讀課文,填充式補讀課文等等變化多樣的形式朗讀課文,直到所有的孩子都能夠背誦出來。當孩子們把課文背誦出來了,課文中的生字、詞語就認得差不多了。而林老師的鞏固識字手段也富有遊戲性。藉助圖片對應識字、聽字音找字卡識字、聰明小食指識字、聽序號找字卡識字、聽字音藏字卡識字……孩子們玩得開心,學得有趣。

3、生活中識字學話

林老師的課,從始至終都與生活緊密聯絡。一開課,讓學生緊扣課題小書包說一句話。有孩子說:“我有一個漂亮的小書包。”也有孩子說:“我的小書包裡有很多文具。”還有孩子說:“我的小書包上面有可愛的卡通小人。”孩子們透過說話對自己的小書包有了更多的瞭解。

學生讀熟課文,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學習用品:作業本、鉛筆、轉筆刀。林老師再次引導學生在生活實際中識字。她拿出孩子們熟悉的學習用品——筆袋,開啟袋子取得一件件學習用品,孩子們興奮地喊:“筆袋、橡皮、尺子。”接著林老師利用PPT將實物圖片與物品名稱出示在螢幕上,孩子們對照著實物圖片認讀物品名稱。之後林老師去掉實物圖片,考考孩子們對物品名稱的認識情況。最後林老師引導孩子們說一說自己的小書包有哪些學習用品。孩子們在說一說中再次鞏固了本課詞語“鉛筆、作業本、轉筆刀”的認識,又說出了很多本課沒有學過的詞語。

將學習與生活緊密融合,讓學習自然發生,真正發生,孩子學得開心又有效。

面對新教材,認真學習,用心吸納,勇於實踐,勤於總結,這是我們應有的教學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