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將相和教學實錄品評

將相和教學實錄品評

一 教學實錄

《將相和》是一個流傳千百年的動人故事,在小學語文教材裡也是一篇老課文。聽過好幾位老師上這篇課文,總留給我相同的記憶:藺相如有勇有謀,胸襟寬闊,一個坦坦蕩蕩的角色;廉頗一介莽夫,居功自傲,雖能負荊請罪,但總令人覺得他是起襯托作用的反面人物。

而最近聽一位老師上的《將相和》卻徹底重新整理了我的記憶。

片段1:

師:請幾位同學上臺表演“負荊請罪”的畫面,在座的其他同學都是小導演,指導臺上小演員們表演時的語言,神態,動作。

(生七嘴八舌議論。)

生1:廉頗態度應誠懇,來到藺相如的面前應單膝下跪,雙手抱拳向藺相如請罪。

生2:藺相如是一個胸襟寬闊之人,面對廉頗應彎下腰,雙手攙扶廉頗。

生3:藺相如應說:“廉將軍不必客氣,只要你改過自新,我們倆齊心協力,必然會使趙國越來越強大。”

生4:藺相如起身相迎時應面帶微笑,而廉頗應滿臉悔恨之色。

生5:廉頗是揹著荊條來表示他請罪的誠意的,所以,我們應準備一個道具當荊條。還可加上廉頗背上荊條時的獨白:我一生在戰場上功無不克,戰無不勝,忠心耿耿保衛祖國,可如今我真是罪不可赦呀!

生6:(一語驚人)

廉頗又沒犯罪,為什麼他得稱自己罪不可赦?而藺相如怎麼能說廉頗應“改過自新”呢?

片段2

師:廉頗“犯罪”了嗎?

(又掀起了一個討論的高潮)

生1:廉頗雖沒有犯罪,但這一切功勞也應是藺相如的,假如他沒有避而不見,廉頗就有機會讓藺相如下不了臺,那不就構成犯罪了嗎?

生2:可畢竟沒碰著,最多也只不過是廉頗腦子裡有這個想法,又沒有付諸於行動,最多也是犯罪未遂!

生3:如果廉頗是個卑鄙小人,完全不顧國家的利益,打定主意與藺相如過不去,難道非得與藺相如碰面才可嗎?像電視裡的奸官,早用什麼見不得人的奸計謀害藺相如了。這說明廉頗心中還是顧著國家利益的。

生4:廉頗“犯罪未遂”,可他有勇氣對曾有過的壞念頭負責,竟能登門負荊請罪,足可證明廉頗是個心胸寬闊的人,他能顧全大局,捨棄個人利益,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生5:他跟藺相如平分秋色!我覺得應改一改兩個人的臺詞。

廉頗:藺上卿,前不久我一時糊塗,險些鑄成大錯,是藺上卿的寬闊心胸喚醒了我。有冒犯的地方,敬請原諒。現在請你用荊條責打我吧!

藺相如:廉將軍,你太客氣。廉將軍為保衛趙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你的勇猛一直令我佩服。今天,藺某更是佩服廉將軍的為人,相信趙國在你我的齊心協力下,一定會越來越強大。

二 案例解讀

1人物形象從“灰色”走向“真實”。廉頗不再是一個陪襯,不再是一個莽夫的形象,其坦蕩,磊落的一面也透過學生的思與辯日益得到彰顯。真實的人物才是可敬的,可親的,可學的。

2 認識從“單一”走向“深刻”。學生對廉頗的認識不再停留在“知錯就改”的簡單的,程式化的,標原式的認識上,深刻的剖析與爭論,使學生從多個側面豐富了對人物的認識,使學生對人物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3 閱讀從書本走向生活。課堂教學不再停留於書本里的閱讀,而日趨於學生與學生之間,與生活之間的對話,交流,將學生生活的積累(特別是對人,對生活的積累)引進了交流對話,產生碰撞,碰出智慧,撞出真知,使內讀具有生命的活力,具有生活的氣息,這是一種新的培養。

4 言語從模仿走向創造。在思辯中,學生不再是簡單機械地模仿課文語言,而是籍話題創造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是語言發展的又一個培養。

三 教學啟示

縱觀整個教學,老師的角色似乎可有可無,整個教學環節似乎那麼隨意,可就在這不經意之間,把整個閱讀教學推向了一個高潮,還給了學生一個真實,這是好課所追求的境界。而要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關鍵還是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教師的新課程理念。

1 還學生課堂主角的地位。

《全日制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己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還學生課堂主角的地位,激發學生合作,探索的興趣,讓學生嚐到合作,探究學習的甜頭,獲得學習成功的愉悅。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應創造條件給學生最大限度的自主權,讓學生有時間,有空間充分地讀,充分地思考,可以隨時提出問題,可以隨時發表意見。而這一堂課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此。請幾位同學表演,其他同學做導演,多麼輕鬆有趣的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同學都能參與,給予了學生充分思考,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同學們在研究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中自然而然地主動研究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在討論甚至爭論中真切地感受課文所包含的真實情感,真正啟動了學生的自主系統,落實了新課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當然,要真正發揮學生的主角地位,教師必須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援性的,寬容的課堂氛圍。同時,教師又是一個參與者,與學生一起分享他們的感情和想法,在一定的時候,能夠承認自身的過失與錯誤。

2 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

“體驗,就是親身經歷,就是聯絡自身的體味。”新的《課標》對“體驗”情有獨鍾,全文二十多次用了“體驗”一詞,與“體驗”基本同義的“感受”一詞也用了近二十次。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這個意思。

對廉頗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似乎在許多師生心中都形成了一個定勢:居功自傲的莽夫,唯一的'可愛就在於能知錯就改,但很少有更深入地體會這個人物身上的可貴之處。而學生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廉頗沒犯罪,為何稱他為請罪?面對這與旁人迥異的理解,老師並沒有一棒打死,因為這是學生心裡的疑惑,是他們獨特體驗的反映,這應值得尊重。這位上課教師很巧妙地抓住這一亮點,又把球擲給了學生:廉頗“犯罪”了嗎?確實,從現代法律的角度來講,他並沒有犯罪,這也許是所有的教師都沒有考慮到的問題,只覺得他是個反面人物,是犯錯了。可學生經過討論,在修改兩人的臺詞時,在廉頗想“犯”又沒“犯”之間發現了廉頗的可貴。他的內心深處也是以國家社稷為重,更不是奸詐小人,要不,他早耍手段謀害藺相如了。更何況,他能放下尊嚴,放下驕傲,竟能登門負荊請罪,足可證明了他的偉大。對廉頗的重新認識,並沒有降低藺相如的形象,他能避而不見,致使廉頗沒機會“犯罪”,又是何等的心胸!

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並不代表著學生說的全都是對的,教師的角色並不是忙著點頭:“說得好,說得對。”教師是一個資訊源,是與師生平等對話中的首席,不是蹲下來所謂的平等對話,而是站起身來平等對話,要注意把握好度。

經過這樣一個自主的,發揮個性的平等對話過程後,學生才真正找到了課文的真實,他們心中湧起的是對那些為國家利益而捨棄自己私利的英雄的敬佩,使學生的體驗程度出現一種飛躍狀態,產生認識的深化,情感的深華和價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