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小學二年級語文《我必須去》教學設計

小學二年級語文《我必須去》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

一、激趣匯入,直奔主題

以學生喜聞樂見的馬戲動畫片入手,讓學生把自己特想親眼看小動物表演的心情用一句話說出來,從而引出李丹特想看馬戲這一心理活動,然後抓住重點句“李丹為什麼事猶豫了?”直插文章的重點。

二、理解課文,讀中感悟

引導學生抓住李丹與爸爸的對話,分角色朗讀,在讀中體會李丹在兩件事不能兼顧時矛盾心情。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想法,自由展開討論:李丹到底該怎麼做?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辯論、理解,培養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重點抓住李丹內心想法的句子進行朗讀體會,使學生在朗讀體會中受到教育,明白答應別人的事情,就一定要講信用,否則就會給別人帶來傷害。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補充詞語,揣摩人物內心,自主閱讀,產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和感悟,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製造矛盾,啟用發散思維,升化認識。文後的問題是:你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嗎?你是怎樣做的?這樣的問題,會使孩子們的思維受到課文的影響,大多會說自己和丹丹一樣……於是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李丹是個什麼樣的孩子?”師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悟出:李丹是什麼樣的孩子?可老師覺得這樣的選擇對李丹來說多少有點遺憾,聰明的你能為她想一個既能看馬戲又能為爺爺奶奶表演的辦法嗎?”製造矛盾,啟用發散思維後,則需在引導哪些辦法(推遲表演的、請假等)失信了,哪些辦法(用錄相機拍馬戲、請爺爺奶奶看馬戲表演等)守信,哪種辦法是最合適的?最後迴歸到“我必須去”——“不能對老人、同學失信”的主題已在孩子心中播種下了講信用的種子。

三、聯絡實際,拓展延伸

1、講守信故事,使學生明白怎樣做人,在辯論中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

2、讀誠信格言,使學生從歷史文化中吸取營養,學知識,學做人。

3、推薦同題文章《岩石上的小蝌蚪》,讀後談感受。擴大學生知識面和提升閱讀能力。

[評析]

這是一篇思想性很強的課文,教師扣住誠信教育,透過學文,重在明理。值得肯定的是,透過讀文,教師將一個兩難的問題擺在學生面前,引發學生爭論,這種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引起感情的共鳴,學生在自由的表達中,展示自己的價值傾向,不管最終的結果如何,這一爭論的過程本身為學生情感態度提供了提升的平臺,這是本節可最大的意義所在。最後,透過拓展練習,聯絡生活實際、朗讀誠信格言和閱讀課外讀物,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為人守通道德價值。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很注重基本能力的訓練。語文素養的提升在積累中形成,在訓練中形成。在課的開始,教師以激發學生興趣的馬戲表演引入,在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來後,教師沒有馬上轉入正文,而是利用學生的關注點,要求學生用一句話表達自己的心情,當學生說了幾句之後,教師進一步提出,幾個人都用了非常這個詞,能換個說法嗎?。這些看似不經意的環節,正體現一名語文教師的特有素養,學生得到的是實實在在的語言能力的訓練。

新的教學理念提倡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問題情境的創設中得到體現。去敬老院還是看馬戲,兩難的選擇交給學生,在這種融情與理、個人與他人、享受與責任交織在一起的矛盾中,學生需要在思考、辨析、選擇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態度。在寬鬆自由的氛圍下,學生沒有受外在因素影響,根據自己的價值取向來選擇,提出不同意見。爭論中,學生提出給人歡樂自己也快樂具有較高價值判斷的結論,實在是精彩之筆。在爭論不下之中,教師引導學生,站在敬老院爺爺奶奶立場上想一想。引導學生從另外角度思考問題,這本身就是思維方法的訓練。接著教師又引導學生思考,有無兩全其美的辦法。這一開放性的啟示,使學生提出不少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最後,教師用一句“李丹是怎麼想的呢?”及時將學生的視野引到課文內容。

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爭論,重在爭論的過程,在爭論中引發思考提高思辯能力。教師不必過於追求統一的答案。另外,拓展應建立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是課文內容的有機延伸。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掌握,應建立在有效反饋的基礎上來判斷。缺少這個過程,拓展的銜接就缺少自然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