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一雙手》的教學實錄

《一雙手》的教學實錄範文

師:同學們,記得小時候我們都背過這樣一首兒歌: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

生(齊):雙手會做工,大腦會思考。動手又動腦,才能有創造。

師:好,同學們背得很好。現在,就請大家伸出我們自己的雙手。

(生好奇)

師:現在請同學們利用自己的直尺,量出自己的手的長、寬和厚度,把資料告訴你的同桌和周圍的同學。

(生開始量,嘰嘰喳喳,教室裡氣氛活躍)

師:好,下面我想請幾個同學把你自己量後的資料告訴我。

男生1:長17釐米,寬9釐米,厚2釐米。

男生2:長19釐米,寬9.5釐米,厚2釐米。

女生1:長15釐米,寬7釐米,厚1.5釐米。

女生2:長16釐米,寬8釐米,厚2釐米。

師:今天我們學習姜孟之的一篇散文《一雙手》。看看作者為我們介紹了怎樣的一雙手。

(生開啟課本)

師:請大家運用我們學過的圈點、評註的方法,在書上做出適當的圈點和評註,並思考:文章介紹的是怎樣的一雙手?

(生看書,圈點、評註。)

(幾分鐘後)

師:同學們,作者為我們介紹的人物是誰?他是什麼人?

生:林業工人張迎善。

師:在你的眼中,張迎善的手是一雙什麼樣的手?

生1:張迎善的手是天下第一奇手。

生2:張迎善的手是天下第一大手。

生3:張迎善的手是一雙建立綠色寶庫的手。

生4:張迎善的手是一雙如同半截老松木的手。

生5:張迎善的手是一雙呈木色、紋路又深又粗、染著黑土色的手。

生6:張迎善的.手是一雙掌面鼓皮樣硬、老繭佈滿每個角落、特別粗大、一隻手指像三節老

甘蔗的手。

生7:張迎善的手是一雙左手大拇指沒有指甲、長過指甲的地方、刻著四條裂紋、形成上下

兩個人字形、又黑又深、手指各個關節都纏著線、線染成了泥色的手。

生8:張迎善的手是一雙一天栽一千多棵樹的手。

生9:張迎善的手是一雙栽樹26萬多棵、造林33垧、改造跡地林和次生林44.5垧、生產

木材1 300立方米、枝丫3 500層積立方米的手。

師:剛才這麼多同學回答了張迎善的手是一雙什麼樣的手這一問題,那麼,哪句話最能概括

張迎善的手是一雙什麼樣的手呢?

生1:張迎善的手是天下第一奇手。

生2:張迎善的手是一雙建立綠色寶庫的手。

師:回答得很好。張迎善的手奇在哪裡呢?

生:張迎善的手大:長24釐米,寬10釐米,厚2.5釐米。

師:哈哈,比我們的手大嗎?如果我們的手也有24釐米長,該長到自己手臂什麼地方?

(生再用尺量,發出讚歎聲)

師:老師也量了自己的手,長17.5釐米,寬8.5釐米,厚2釐米。看來也沒法跟張迎善

的手相比啊!自愧不如啊!

(生大笑)

師:這裡作者為了表現張迎善手的大,採用了什麼表達方式?

生(齊):說明。

師:這是什麼說明方法?

生(齊)列數字。

師:課文中還有什麼地方也用了這種說明方法?請把這段文字讀出來。

生:這雙手已經栽樹26萬多棵。僅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跡地林和次生林

44.5垧,這雙手生產木材1 300立方米,枝丫3 500層積立方米。

師:所以,這雙手是一雙……

生(齊):建立綠色寶庫的手。

師:看來,這篇散文在寫法上注意了記敘、描寫和說明相結合。

師:張迎善的手還奇在哪裡?

生1:像半截老松木。

師:這裡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生:比喻。寫出了張迎善的手粗糙、堅硬的特點。

生2:整個手呈木色,手的紋落又深又粗,染著黑土色。

師:你的手紋落怎麼樣?

生(看手):淺、細。

生3:手指各個關節都纏著線,線染成了泥色。

師:為什麼各個關節要纏線?

生:治手裂。要保證苗苗不窩根,苗根得用手送進土裡。栽一根苗,手得往土裡插三四次。

膠布、手油不頂用。

生4:掌面鼓皮樣硬、老繭佈滿每個角落、特別粗大、一隻手指像三節老甘蔗。

師:老繭看到過嗎?你手上有老繭嗎?

生(看自己的手)我手上小指上有老繭。是做作業做的。

師:哈,這說明我們做某件事做多了,就會留下痕跡。看來張迎善的手也做事做得太多了,

這是一雙吃盡千辛萬苦的手。

……

師:作者這麼刻意描寫張迎善的手,是否就是讓讀者瞭解這是一雙奇手?我們是不是可以為

他申請吉尼斯世界記錄?

生(笑)不是。

師:那是什麼呢?

生:作者是透過這雙手,告訴我們,這是一雙建立綠色寶庫的手,為社會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

生:作者是透過對張迎善這雙奇手的描繪,歌頌他那種不畏艱辛、無私奉獻的品質。

師:同學們歸納得很好。這就告訴我們,我們在表現人物性格時,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有時只需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徵來體現。比如,本文就是抓住人物最具特徵的地方--手,從而表現了中心。

師:其實作者姜孟之在寫作本文時,曾寫過一篇報告文學《烏馬的傳說》有1萬多字,但後來他做了修改,成了現在只有1千多字的散文。而修改後的文章反而更好了,這說明文章不在於長,而在於精。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姜孟之的《一雙手》,懂得了可以透過人物的特徵來表現人物性格。其實,我們在以前學的文章中也學過這樣的寫法,能舉個例子嗎?

生:朱自清的《背影》。

生:阿累的《一面》。

師:回答得很好。

這節課,我們透過這雙手讀出了人物的高尚品質。手可以創造世界,為人類服務。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手,都應該用我們自己的雙手為社會作出我們自己的貢獻。我們不僅要用好我們自己的雙手,我們還要用好我們的大腦,這樣--

生(齊):才能有創造。

師:課堂上我們看了自己的手,比較了自己與張迎善的手的大小。其實,工作性質不同、職業不同、性別不同、辛苦的程度不同,他們的手也會不同。放學後,同學們回去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父母或爺爺奶奶的手,聯絡他們的生活經歷,寫一篇文章,題目就是《 的手》。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