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高中語文情感教學研究

高中語文情感教學研究範文

現代語文教學論認為,學生能否深刻地融入課堂,積極投入語文學習當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情感要素。學生的情感投入多,課堂就會活躍,課堂教學就會收穫實效。那麼學生的情感到底如何培養和激發?

一、深入挖掘教材,借課文滲透情感

教材對於學生來說是學習之本,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所在。教師要將教學內容中蘊藏的情感,透過生動的形象,直觀呈現給學生,使之受到深刻的影響。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教師從教材入手,把自己體驗過的情感傳達給學生,使人身臨其境,深受感染。基於此,每一名教師都應該在備課時充分考慮各種情感因素,深刻把握教材內容,包括重點和難點。對於學生的認知難點,教師要立足作者的生平事蹟,深入挖掘作品的寫作背景,然後激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與課文中的人物角色進行對話,使學生產生豐富的情感共鳴,讓課堂教學呈現出豐沛的情感。比如,在學習張志和的《漁歌子》這首古典詩詞時,大部分學生根據小學時學的內容,能對此詩有基本的瞭解,但對這首詩所表達出來的深刻意涵卻沒有把握。為此,筆者從教材的內容入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翻譯這首古詩。學生是這樣描述的:“在西塞山前,是一群紛飛的白鷺。他們在水上飛來飛去,看起來忙忙碌碌。在水裡漂流著一片片粉紅色的桃花,那花瓣無比豔麗、鮮豔奪目。鱖魚在其中游來游去,追逐嬉戲,一隻只看起來無比肥美。”也有學生這樣寫道:“釣魚的老翁坐在小船上,悠閒自在。這時候,天空下著雨。老翁穿著綠色的蓑衣,頭上戴著竹葉做成的斗笠,閒散自在,幾乎忘記了回家。”透過這樣的一番描述,大部分學生都可以從中感受到美麗,不由自主地生髮起對江南美景的嚮往和熱愛之情。也就是透過這樣的教學引入以及深入的課文剖析,學生的原始情感被一點一滴地激發,情動而辭發,實現了學生、教材和教師的`三情合一。以上教學環節,教師緊扣教材的主要內容,並立足教材當中的情感要素,帶領學生步步深入到文章當中,細緻體會文章當中的情感,實現了情感的有機滲透。

二、用心渲染氛圍,以心靈感知情感

曾經有人這樣說過,只有當老師和學生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大家同心協力去探討一個話題,那時候的情感才是非常豐富的,也是非常有力量的。事實上,這時候,就已經營造了一種良好的教學氛圍,這樣的教學氛圍其實就是一種圍爐夜話的氛圍。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於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教材中的情感,並和教師產生共振而心心相印。如何實現這一點呢?教師應該從社會生活的角度進行引導,帶領學生用生動的語言再造想象,激發學生進行多次創造。創造對於高中生來說,意味著要將自己的體會融入教材中,與教材人物產生共鳴,並由此實現與作品人物、景物的共鳴。共鳴的基礎,就是要開啟自己的情感之門,走進教材的脈絡中去。比如學習聞一多先生的《最後一次演講》,學生在讀到這篇課文的時候,並沒有什麼感情投入。原因在於時代隔得久遠,學生無法深入理解在當時的背景下,人物命運和社會之間的關係。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對社會背景進行梳理,帶領學生了解在當時情況下聞一多先生的危險境地。在朗讀這篇課文的時候,學生就能夠將感情表達出來。尤其是有的學生還能夠透過提高音量一字一頓,表現出聞一多先生的憤怒。有的學生甚至透過擂桌子來表達聞一多先生對當時反動分子的憤怒。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透過更多的手勢、加強語氣等多種形式,將文章當中的情感充分地表達出來。以上教學環節,教師立足於用心靈撥動學生的心絃,用情感換取情感,實現了語文課堂教學當中的情感要素的激發,讓語文課堂充滿了人文的味道。

三、以情共振語言,融入個人情感

社會心理學理論認為,人與人之間情感資訊的交流,主要來自於共同的心理認同和情感共振的基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如果能夠產生對教材文字的共振,那麼在課堂教學中將會結成有效的同盟,在進行文字分析時就可以齊心協力,以情共振融入語言當中,深刻領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意涵。當然,要實現這一點,並非易事,這需要教師放低架子,平視學生,觀察學生,體諒學生由於生活閱歷的限制所產生的情感偏差。教師要想方設法用自己的情感去帶動學生,進行有關善與惡、美與醜、真與假的情感滲透教育。比如,在教學徐志摩先生的《再別康橋》這首詩時,對於詩中的句子“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學生在理解的時候較為扁平、淺薄,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想象,理解多情的柳樹就像一位嬌羞的新娘,在無奈地與丈夫作別。此情此景,情何以堪?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只有藉助有效的情感滲透,才能讓課堂呈現勃勃生機。透過情感滲透,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把握文章,提高自己的文字解讀能力,提升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