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藝術

統計學是收集和分析資料的科學和藝術

統計學是關於收集和分析資料的科學和藝術

統計學是關於收集和分析資料的科學和藝術

統計學是關於收集和分析資料的科學和藝術。 《不列顛百科全書》

在義務教育階段處理的資料主要是用數來表達的,當然這些數都是有實際背景的。脫離實際問題的單純地數的研究是數與代數的內容,不是統計的內容。但是,這些年隨著資訊的迅速增長,我們需要擴大對資料的認識。

事實上,現在的資料不僅僅是數,圖是資料、語句也是資料。只要蘊含著一定資訊,無論是什麼表現形式,就是資料,統計能幫助人們從這些資料中提取出大量的資訊。

資料分析觀念就是了解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應當先做調查研究,收集資料,透過分析做出判斷,體會資料中蘊涵著資訊;瞭解對於同樣的資料可以有多種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據問題的背景選擇合適的方法;透過資料分析體驗隨機性,一方面對於同樣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資料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夠的資料就可能從中發現規律。

資料分析是統計的核心。史寧中教授說:“資料是資訊的載體,這個載體包括數,也包括言語、訊號、影象,凡是能夠承載事物資訊的東西都構成資料,而統計學就是透過這些載體來提取資訊進行分析的科學和藝術。”“統計與機率領域的教學重點是發展學生的資料分析意識,培養學生的隨機觀念;難點在於,如何創設恰當的活動,體現隨機性以及資料獲得、分析、處理進而作出決策的全過程。”可見,統計學的一個核心就是資料分析。不論是統計還是機率,都要基於資料,基於對資料的分析;在進行預測的時時,為了使預測更合理,也需要收集更多的資料。

習慣於從統計規律看問題的人在思想上不拘執一端:他既認識到一種事物從總的方面看有一定的規律,也承認例外。 陳希孺

資料分析觀念是統計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可以透過資料分析的教學,使學生體會到統計時需要收集資料,應用資料分析,能解決日常生活中很多實際問題,從而感受統計的實際價值,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以下是我的幾點體會:

一、透過統計教學,發展學生的資料意識

1、在活動中逐步形成統計觀念。

統計觀念主要指:能從統計角度思考與資料有關的問題;能從資料分析作出合理的決策;能對資料的來源、收集和描述資料的方法,由資料得到的結果提出合理的質疑。它絕非等同於計算、作圖等簡單技能,不能單純看作是知識點的學習,而是一種需要在親自經歷的過程中培養出來的感覺,是逐步形成的。

《數學課程標準》對這一領域的具體目標,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對培養“統計觀念”提出了三個學段“有所體驗”、“經歷”、“從事”的不同要求。

教師在統計活動材料的選用應採取由近及遠的原則,先是身邊的事、然後社會環境、再和其它學科相聯絡。收集的素材先是全部資料,如全班學生,利用統計物件的確定性組織統計活動,學習統計圖表;隨著學習的深入,統計物件更多地具有隨機性。例如,“估計你們班所有同學的家庭一個月內共丟棄多少個塑膠袋?透過實際調查驗證你的估計。”在該統計活動中,每個同學家庭每個月要丟多少個塑膠袋,統計物件的總數非常大,統計起來既浪費時間,又浪費人力和物力。此時,就可以滲透抽樣統計的方法,幫助學生自己選擇統計物件。這裡,統計物件可以是全班同學家庭的某些天丟棄塑膠袋的個數,或部分同學家庭的某個月丟棄塑膠袋的個數。

2、在活動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建立資料分析觀念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經歷完整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統計全過程,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要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也就是說分析資料能幫助我們做什麼。常見的教學中,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都是教師佈置的“任務”,只要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即可,而沒有問一問為什麼要做這些。

在統計活動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而不要把學生成為按一定指令辦事的操作工,要有探索性。如統計身高與體重,要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要組織統計咱們班的身高與體重的活動,是要與同齡中國兒童身高、體重的正常值進行比較,從而採取措施提高我們的健康水平。這就需要教師提供或學生收集同齡中國兒童身高、體重的正常值。怎樣收集咱們班身高、體重的資料呢?可以組織討論,顯然全班學生一一詢問是很費時間的,可以採用小組記錄資料的方式,繼而讓學生體會到如果把收集到的身高、體重資料分別用條形統計圖呈現就更一目瞭然了。在用條形統計圖呈現時,可能會產生由於大小兩個資料相差比較多,統計圖會過長或過寬,引導學生探索可以用一個格代表多個單位。在描述和分析資料時,可以和正常值進行比較,哪些同學在正常值範圍之內,哪些同學已超過正常值,對這些同學提出一些改進的建議。在活動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把統計融入到解決問題之中,有利於統計觀念的形成。

3、設計問題情境使學生體會需要收集資料。

要使學生接受統計特有的觀念,就要讓學生經歷產生和發展統計思想的全過程,讓學生經歷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和分析資料的過程,逐步形成統計意識。

統計學的一個核心就是資料分析。不論是統計還是機率,都要基於資料,基於對資料的分析;在進行預測的同時,為了使預測更合理,也需要收集更多的資料。如要選誰參加數學競賽,如果投票選舉,那麼就不具備統計觀念,也就會不合理。但如果意識到事前要收集以往學習成績,再透過整理與分析資料,然後去選選手肯定是比較可靠的。我們不但要讓學生知道這些聯絡,還要培養學生有意識地從統計的角度思考有關問題,也就是遇到問題時能想到用統計的'知識分析資料的能力。

二、透過資料分析,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義務教育階段的統計學習要讓學生有意識地、正確地運用統計來解決實際問題,又能理智地分析他人的統計資料,以作出合理的判斷。

1、鼓勵學生用多種手段整理和描述資訊

分類是整理資料的開始,但孩子們調查了一大堆資料後,看起來很雜亂,很自然的想法是把他們分類整理。讓孩子們產生分類整理的想法,討論分類方法,經歷分類過程對學生統計意識的培養十分重要。

比如研究學校學生身高時,學生對收集到的資料怎樣分段都有不同的意見,我就讓學生各按照自己的分段方式分類,畫出柱狀圖,用投影投出來,供學生比較鑑別,找出最佳方案。

2、鼓勵學生分析資料,從中獲取資訊

統計圖表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鼓勵學生能夠從統計圖表中來獲取儘可能多的資訊。

教師應鼓勵學生分析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注重學生從統計圖表的資料中獲取資訊的能力。教師在呈現統計圖表後通常都會提問:從這張統計圖(表)中你能知道什麼?(統計圖中直接看見或透過簡單推理能得到的資訊)這屬於簡單層次的分析資料。老師往往還非常重視學生更深層次分析資料能力的培養,即透過分析統計圖(表)中的資料,對未來的事件做一些有支撐觀念的預測。

例如:在教學平均數、中位數、眾數時,有這樣一道題:王經理開了兩家酒店,下面是兩家酒店近五年的營業收入統計表。(單位:十萬元)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甲 店 1.5 2.2 4.5 6.2 8.8

乙 店 6 6.8 4.8 3.2 2.4

1.分別計算出兩家酒店的平均年收入。

2.王經理想轉讓一家酒店,你認為應轉讓哪家酒店?為什麼?

學生在解決時是這樣答的:“我認為轉讓甲或乙都可以,因為它們的平均年收入相等。”看到這樣的答案,我就讓他們對兩組資料結合折線統計圖進行理智地分析,發現平均年收入一樣多,但甲店年收入越來越多,而乙店是越來越少。所以應轉讓乙店。

再比如解決道題目:1、某校為選拔參加2005年全國初中數學競賽的選手,進行了集體培訓.在集訓期間進行了10次測試,假設其中兩位同學的測試成績如下面的圖表所示:


85

95

94

96

94

85

92

95

99

95

80

99

100

99

90

82

81

80

90

99

(1)根據圖表中所示的資訊填寫下表:

類別資訊

平均數


眾數

中位數


方差

93

95


18.8

90


90

68.8

(2)這兩位同學的測試成績各有什麼特點?誰的成績更好些?(從不同的角度分別說出一條即可)

(3)為了使參賽選手取得好成績,應選誰參加比賽?為什麼?

學生對第二問和第三問的答案產生疑問,問什麼成績好的反而不適宜參賽呢?我讓學生從平均數、眾數、中位數、極差、方差各個方面進行比較,又從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學生終於得出正確答案。這樣,透過對資料的分析,既能根據問題的背景選擇合適的方法,又能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三、透過資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