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攝影

攝影后期簡單處理

攝影后期簡單處理

攝影后期簡單處理技巧相關經驗《攝影后期簡單處理技巧》。本文熱點:攝影,後期,簡單,處理,技巧,通常,我們,出來,圖片,。

通常我們拍出來的圖片通透感都不夠,像是蒙了一層紗,現在小編就來說說攝影后期簡單處理技巧,讓照片更加通透。

攝影后期簡單處理技巧

獲得“通透感”的訣竅在於點亮暗部,而不是燃燒亮部

不知道你是否想過暗部其實是能夠變亮的,至少可以從視覺感官上看起來變亮了。在前面一節中演示瞭如何透過陰影的修剪實現暗部細節的視覺增強,這一節將演示如何透過將暗部推向亮部,從而實現高調照片所應具有的通透感。

落日下的蘆葦。機身直出的原始圖。暗淡的暗部讓整張照片毫無生氣。

上圖是第一張要演示的照片,時間仍然是黃昏這個最適合攝影的黃金時刻,主體是一叢蘆葦。落日和背景天空構成整張照片的亮部,因為只有黃色能夠在相當高的亮度下被保留下來,所以落日像個金燦燦的盤子懸在半空,除此,亮部沒有什麼需要強調的。所以第一步對於亮部的調整隻是嘗試恢復落日的細節,但這樣的努力在大部分情況下是註定無法成功的,這次也不例外。

將“曝光”降低到-0.30,將“恢復”增加到33,只恢復了有限的落日細節。再繼續調整下去意義不大,因為很難進一步獲得視覺上的效果增強,只會對暗部的調整造成更大的壓力,而暗部中的蘆葦才是整幅照片的主體。我沒有調整“亮度”,因為對於亮部來說,“亮度”沒什麼需要調整的,這時還不是十分確定應該怎麼調整“亮度”才會對後續暗部的調整有利。

第二步需要對暗部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因為亮部幾乎沒有需要強化的內容,主體都集中在暗部,因此對暗部無論怎麼增強都不過分的。

毫無疑問,暗部將決定整張照片的調子,如果你想製造壓抑的感覺,無疑應該將整個蘆葦繼續壓暗。但我認為這個調子不適合這張照片,明快的調子可能更符合這張照片的'意境。這就意味著,蘆葦所在的暗部除了應該增大對比度,同時應該大範圍增加亮度。

你可能首先想到了增加“亮度”來控制暗部的亮度,但你只需嘗試調一下“亮度”就可以發現,這樣是不可取的,這不但讓落日幾乎失去了所有的細節,也沒能製造出暗部應該具有的明暗對比。

奧秘藏在“填充亮光”和“黑色”這對孿生兄弟中,如果你膽子足夠大,用力將這兩個滑塊向右滑動,奇蹟就會出現了,不但暗部中本來存在的低沉元素都消失了,還一下子增加了明快的“通透感”。這既得益於暗部細節在視覺上增加的假象,又得益於整個暗部所佔有的色調範圍的擴充套件。

最後確定的“填充亮光”數值是65,“黑色”的數值是61。

最終效果見上圖,其中進一步增強了顏色和整體對比度。

第二步的獲得主要是觀念上的轉變,如何調整“填充亮光”和“黑色”不是關鍵所在,因為後者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圖4.22所示為一張高調照片,獲得高調照片的重點在於暗部,而不是決定於亮部,這的確讓人感到很奇怪。這也許又是一種假象,因為你檢視蘆葦所在的亮度值會發現,蘆葦仍然處於整張照片中最暗的色調範圍中。但現在我正需要這種假象。下面再透過兩張照片的後期處理來說明,高調照片的“通透感”的獲得在於暗部的正確調整而不是亮部。

上圖是一張關於荷花的照片,原片整個畫面充滿“渾濁”,感受不到絲毫的清爽明快。用ACR開啟RAW檔案會發現,高光存在部分溢位,尤其是作為主體的盛開的荷花花蕊部分;但暗部曝光很完美,保留了所有細節,這將為後面的調整帶來很大的便利。

第一步是恢復高光溢位部分,將“曝光”減少到-0.15,“恢復”增加到14,基本恢復了所有需要的亮部細節。

此時是否調整“亮度”很難判斷出來,因為亮部目前存在的問題只發現有溢位問題,其他問題都不明顯,但這裡還是將“亮度”降低到了44,這純屬根據經驗判斷作出的決定,認為稍微增加一下亮部的對比度沒有什麼壞處。調整進行到這裡並沒有帶來什麼視覺上的明顯變化,這需要期待第二步的調整。

第二部是最重要的一步,對暗部的調整將決定這張照片的基調,而這裡需要明快的通透感。對於這張照片來說,對暗部的調整需要具有比圖4.20更大的勇氣。所以將“填充亮光”的數值調到87,“黑色”的數值調到84(見圖4.24)。其實具體是哪個數值並不重要,你只需一邊增加“填充亮光”一邊增加“黑色”,然後兩眼盯著顯示器就行了,直到感覺到達合適的某個位置,這個位置就是你需要的數值。

這種效果只有“填充亮光”和“黑色”的默契組合才能獲得,我不知道其中的根本原理是什麼,但我樂意享受它所帶來的好處。

這一節最後一張照片是關於人像的。這是一張環境人像,臉部的亮度明顯需要加亮,雖然從稀疏的樹葉間隙透出的天空完全溢位了,但並不用理會它。

因此,對於人像來說,對亮部的調整將主要撒於臉部的需要,所以第一步將“曝光”增加到0.55,讓臉部稍微變亮(此時沒有將臉部變得足夠亮,因為我們知道下一步的“填充亮光”會進一步增加臉部的亮度值)。同時,為了保險起見,將“恢復”稍微增加到7,當然對“恢復”的調整可有可無。

因為臉部所佔有的色調範圍已經足夠窄,所以沒有進一步增加“亮度”以壓縮臉部的色調範圍的必要。此時帶來的效果有限,因為我知道需要的效果將決定於第二步對於暗部的調整。

第二步你應該已經知道怎麼做了,唯一的區別可能就是選擇的“填充亮光”的數值是48、“黑色”的數值是18。

在第二步,讓少許陰影被裁剪掉,希望能夠增強預期的效果,並且我認為丟掉部分暗部細節也的確實現了增強“通透感”這一目的,原因可以在上一節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