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資料分析
宣城市第二小學2008~2009(一)電子教案
單元:第三單元 教學內容:簡單的資料分析 總第 20 課時
教 案 正 文
備課人: 吳清山
備課時間: 2009 年 3 月 9 日
備課型別: 詳備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統計”是《標準》內容中第一學段統計教學的最後一個單元。主要目的是進一步認識統計圖,初步學會簡單的資料分析。瞭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資料的平均數。本單元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認識兩種新的條形統計圖,並根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資料分析。同時學會求平均數的方法。在編排上有以下特點:
1、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自主探索兩種條形統計圖的繪製方法。
2、提供豐富的生活素材,讓學生運用資料進行推斷,進一步體會統計功能。
3、提供豐富的素材,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單元教學要求:
1、向學生介紹兩種新的條形統計圖,使學生學會看這兩種統計圖,並能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資料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3、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單元教學重、難點:
學會看這兩種統計圖,並能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完成統計圖,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單元課時安排:
約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38頁例1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進一步瞭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認識統計圖的另外一種形式橫向統計圖;
2、根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並作出合理分析和預測,培養學生利用統計方法推測和預見未來的意識;
3、透過對周圍現實生活中有關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4、引導學生在網路環境下進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傳播資訊。
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統計圖表作出合理的分析和預測,培養學生利用統計方法推測和預見未來的意識。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等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
(出示掛圖、引導學生觀察並理解圖意)
如果超市的王經理,現在很想知道超市上週四種品牌礦泉水的銷售情況,還想知道下週該進些什麼品牌的礦泉水。你有什麼好辦法?(統計)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縱向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觀察。
2、它的橫軸表示什麼?縱軸表示什麼?
3、根據統計表,你能完成下面這份統計圖嗎?
4、學生討論並說明如何完成統計圖。
5、提問:如果用橫軸代表銷售量,用縱軸代表不同的品牌,該怎樣設計這樣的統計圖?
6、小組合作學習
7、小組彙報
8、出示規範的橫向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完成。
你能跟同學說說完成這樣的條形統計圖時要注意什麼?
9、討論:如果下週要進貨,哪種品牌的礦泉水應該多進些?哪種品牌的礦泉水應該多
進些?你能說說理由嗎?
三、引導學生進行小結
在前幾個學期,我們已經學會了收集資料 和整理資料的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的結果。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統計,讓學生理解、體驗統計的展示資料、科學預測、決策作用。
四、鞏固練習
課本40頁第1、第4題
五、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六、隨堂作業評價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