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妙趣橫生的戲曲課堂勵志人物故事

妙趣橫生的戲曲課堂勵志人物故事

民國以降,不遺餘力地將戲曲帶進校園,並大力弘揚者,一是曲學大家吳梅,一是著名教授陳中凡。

吳梅於曲學用功頗多,尤以治曲名世。1917年,還只是箇中學教師的吳梅就發表了《顧曲塵談》等一系列詞曲學文章,引起了北大校長蔡元培的關注,被禮聘為北大教授,專授戲曲課。自此戲曲在最高學府爭得了一席之地。

吳梅先後在北大、東南大學、中山大學授課。他授課非常有特色,一是理論精到。他論詞與曲的演變,北曲和南曲之別,清曲和戲曲之判,講得頭頭是道。二是親自實踐。他進教室,總是帶著一支油光發亮的笛子,教學中當場度曲,抑揚頓挫,餘音繞樑,一班學子,興趣極濃。他喜唱青衣,可是他長著一張四方臉,留了八字須,極不相稱,他滿不在乎,只管唱,學生被他的.唱腔逗得哈哈大笑……

1922年秋,吳梅接受摯友、東南大學國文系主任陳中凡所聘,到該校主講戲曲史。吳梅授課要求學生對崑曲要知音識譜,能演會唱,對此,陳中凡十分讚賞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吳梅先生的影響,陳先生對戲曲也非常痴迷,且也喜演唱,常登臺亮相,曾出演《貴妃醉酒》,一時傳為佳話。上世紀60年代,他講授《中國戲劇史》,一次課堂上講《西廂記》,他現身說法,唱“彩雲開,月明如水浸樓臺”,運腔吐字用力過大,結果一口假牙全噴了出去。學生看著他從滿是粉筆灰的講臺上拾起假牙,用手帕輕輕一擦,裝進嘴裡繼續唱,忍不住鬨堂大笑……此番情景,與當年吳梅課上唱青衣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民國時期,戲曲被當時學問家視為“小道末技”,而戲曲地位得以提高並走進高等學府,與蔡元培先生的大力推崇不無關係,更賴吳梅、陳中凡等諸先生在課堂上的躬身實踐和大力弘揚。

今日想來,那課堂上的梨園風情,仍給人唇齒生香之餘韻,讓人懷念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