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創造適合學生髮展數學課堂

創造適合學生髮展數學課堂

創造適合學生髮展的數學課堂

[內容摘要]:我們應當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創造一個有利學生共同發展的“場所”,讓學生在寬鬆、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學習以至於激起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自身的學習潛能,進行自主學習,共同發展,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新課程、創造、共同發展、課堂。

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有效的數學學習應在蘊含思維價值的數學活動中進行。為什麼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競爭能力差,知識面窄,技能單一,缺乏創新的激情和活力?問題究竟出在哪?作為教師的我們,有必要反思原有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交流、合作和主動參與,重視已有結論的背誦,被動模仿,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和人生態度的培養;重視過程的嚴格統一,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重視複習鞏固,忽視學生的實踐和經驗,忽視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方法機械、呆板,明顯地帶有被動學習特徵,使之難適應新的學習。新課程要求我們創造適合學生髮展的數學課堂,這就必須探索學生學習的新的學習形式,真正改變原有的學習方式,,應當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有利於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鬆、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給學生一些權利,讓學生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些機會,讓學生自己去體驗;給學生一些困難,讓學生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些條件,讓學生自己去鍛鍊;給學生一片空間,讓學生自己向前走。

一、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數學課堂

數學與人們的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絡。在學生的生活中已經有許多數學知識的體驗,課堂上的數學學習是他們生活中有關的數學現象和經驗的總結與昇華,每一個學生都從他們的現實數學世界出發,與數學內容發生相互作用,建立自己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們要密切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操作、實踐、探索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

1、生活融入數學,讓學生體味數學樂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加強數學學習與生活的聯絡”和“讓學生在現實情景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數學課堂教學應著力體現“小課堂、大社會”的理念,從學生貼近的生活情景中發現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及作出決策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

教師要善於創設生活情境,再現生活情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髮現數學就在身邊。像數一數、分一分、比一比、統計等都是選擇生活中常見的情境,讓學生不知不覺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他們發現3個籃球108元,如果買7個籃球需要付多少元?這樣學生就能主動發現問題,解答問題。接著又出現“買3送一”這樣一個生活情境,讓學生思考比較打折比不打折時便宜多少錢?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這樣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實踐中親身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始終體驗著學習的成功與樂趣。從而發展自己的認知結構,既有所學,又樂在其中。

2、依據學生實際,引出讓學生思考的數學問題。

緊密聯絡學生的學生生活實際提出問題,並根據其情節和資料編出應用題,引導學生去思考,學生感到親切、自然、會被吸引住。例如教學“求平均數應用題”,教師可選取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事例,作為編題的素材,一步一步地引出例題,在鞏固舊知的同時,催生新知。上課時,師生談話:寒假期間,我們班開展了“多讀書,讀好書”活動,同學們都讀了多少本課外書?教師有意請三名男生和兩名女生回答。同學們積極參加讀書活動,我們班5名同學分別看了 7 本、 18 本、 6 本、 20 本、 4 本課外書,這些同學平均每人看課外書多少本?這屬於什麼數型的應用題?(生:求平均數應用題 板書)求平均數要知道哪幾個量?怎麼列式?[生:總數量和相對應的總份數,列式為(7+18+6+20+4)÷5]前三個是男生讀書的本數,後兩個是女生讀的本數,把已知條件變化一下,即:“3名男生一共讀30本課外書,2名女生共讀25本。”這道題該怎樣列式:[生(30+25)÷(3+2)]。如果把條件再變化一下:“3名男生平均每人讀10本,2名女生平均每人讀14本。”[生:(10×3+14×2)÷(3+2)]。剛才我們一起不斷地改編題目,都什麼在變,什麼沒變?然後引導學生逐一對比,最後歸納,這些都是求平均數問題,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這種做法,獨具匠心,在其變化過程中,交待了新知識的來源和形成過程,便於學生理清新知識的來龍去脈。

3、數學問題迴歸生活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為此我們要創設運用數學知識和條件給學生以實際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際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理解。比如教學完《相遇問題》例題後,教師問:“現實生活中,只有例題這一種行走的情況嗎?”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學生列舉出了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實際情況後,教師可讓學生將提出的問題重新編成應用題,自己探究解決;又如《元、角、分》教學中,開展模擬購物活動,給你10元錢最多可以買幾樣文具?在《統計》的教學中,可讓學生統計一週所學的功課,每門功課的節數等……只有真正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讓學生既對數學內容進行了拓寬,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達到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