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文化

簡化漢字對傳承傳統文化的好處

簡化漢字對傳承傳統文化的好處

在古代,教育不普及,只有少數人能夠使用漢字,而且統治者的漢字觀偏於保守。民間流傳的大量簡俗字被貶為訛字,不登大雅之堂。19世紀末葉,西方列強用堅甲利兵打開了國門,中華民族面臨著深重危機,普及教育、開通民智成為社會的共識。為了普及教育,降低漢字學習的難度,要求採用俗體字的呼聲日漸高漲。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國開始了近百年的漢字簡化運動。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推出《漢字簡化方案》,漢字簡化才取得實質性的突破。

可見,簡化漢字具有必然性,不是哪個組織或哪個個人隨意提出來的。簡化漢字的實質是減少漢字的多餘資訊,並不改變漢字的性質和結構,因而也不構成對華夏文明內涵的損害與消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進入資訊網路時代,人們渴求知識和文化。另一方面,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繁忙,需要學習和處理的事情增多,人們希望用較少的時間和精力就能掌握漢字。同時,電腦進入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簡化字提高了螢幕顯示的清晰度,節省了目力,受到歡迎。

正是因為簡化字適應了時代的需求,它在民眾中很快紮下了根。據2004年釋出的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資料,平時主要用簡化字的佔被調查人口的95.25%,而使用繁體字的只佔0.92%。近年來,社會上不斷有人提出恢復繁體字,這種想法得不到廣大民眾的支援,簡化字在廣大民眾中異常穩固。

從傳承文明上看,無論是簡化字還是繁體字,都是記錄漢語、傳承文明的適用工具。簡化字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和繁體字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表達的意思完全一樣,只不過簡化字文字易學易寫清晰度高,比繁體字優越。

從結構上看,漢字的字形與它記錄的語素在讀音和意義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絡,表現為漢字具有較高的理據性。

我們十分重視漢字這個特點。這裡說的漢字既指簡化字又指繁體字。例如繁體字“塵”,表示鹿奔跑時掀起灰土,而簡化字“塵”改為小土,塵是細小的土粒。繁體字“灶”是從穴、鼀省聲的`形聲字,而簡化字“灶”改為從土從火的會意字。說“塵、灶”反映了華夏文化,而“塵、灶”就不反映華夏文化,是沒有根據的。這反映了漢字理據性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本質上都和華夏文化有聯絡。從整體上看,繁體字的理據性似乎略優於簡化字,但簡化字減少了筆畫,提高了閱讀清晰度,更能適應現今社會的需要。

有人舉出一些結構似乎不合理的例子來否定簡化字,這樣分析漢字是極不嚴肅的,也是非科學、非理性的,只能模糊漢字的本質,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有人說,繁體字文字顯得高雅,簡化字文字顯得俚俗。這是長期使用某種字形形成的閱讀心理,是可以改變的。在大陸,多麼高雅莊重的文字都可以用簡化字來書寫排印,大陸民眾早已形成閱讀簡化字的強勢心理。

我們十分重視漢字文化的研究,也十分重視保護漢字傳承的華夏文化,但是我們更加重視簡化字的推廣和使用,維護好包括簡化字在內的規範漢字。簡體字不能傳承華夏文明的看法,不符合事實,傳佈這種觀點對漢字的規範和應用沒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