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小學中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

小學中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閱讀教學訓練可以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中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的內容,歡迎閱讀!

注重語言材料的積累,強調詩文的誦讀以及個性化情感的體驗等,是閱讀教學改革發展的趨勢。也是小學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

一、 淡化段落教學,強調整體把握。

《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目標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課標中,讓我們感受到:第一、新課程改革中沒有把段落作為第二學段閱讀教學整體理論發生變化的結果,是閱讀教學理論改革的直接體現,打破了原來側重詞、句、段、篇的閱讀教學順序,不再把詞、句、段、篇作為閱讀能力發展的外在標準,閱讀的初始階段對文字的整體感知恰恰是重點;第二、這樣的要求意味著實現這個目標的手段或途徑可能是多樣的,不一定每篇課文都必須進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在這個學段的閱讀材料中,詩歌故事還佔相當大的比例,透過誦讀、表演、複述等活動也可以實現初步把握內容、體會情感的目標,為教師和學生靈活地嘗試各種途徑和手段創造機會;第三、降低要求,避免繁瑣化,為學生能夠直接與文字進行對話提出空間;第四,對於情節性強的文章,我們不能逐段學習,繁瑣分析,肢解故事,破壞故事的完整性。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設計:<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二>再讀課文,感悟理解(邊讀邊勾畫,再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體會或感受。最後指導朗讀,能讀出個人的理解或感受。)<三>總結歸納。在閱讀教學中,如果把原來側重瞭解段與段之間的關係、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等程式簡化,不再被這樣程式化的操作所牽制,學生就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閱讀文字。對於三、四年級的學生,能夠對課文有初步的把握和體會就可以了,應符合學生的實際,不能拔高或要求太多。

二、重視複述,鼓勵與他人交流。

《語文課標》要求:“能複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對於這樣的目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理解:

第一、從複述的物件來看,是有明確規定性和指導性的,即使具有一定情節的敘事性文學作品,而並不是所有的課文都要求複述;

第二、在複述這樣的作品時應注重學生的個性化感受,鼓勵學生對作品人物發表看法、觀點,並相互交流。為了實現這樣的任務,閱讀動力和閱讀量是關鍵。根據這個學段學生的閱讀心理特點,學生喜歡具有生動的形象,故事性較強的作品。所以,這樣的作品應該成為這個學段閱讀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的教學中要根據這些作品的特點設計教學過程。正因為複述課文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提高語言和思維能力。所以有時將其歸入閱讀教學,有時作為說話教學的重要內容。這也正是語文教學綜合特點的表現。從閱讀教學來說。複述直接體現著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同時也是促使學生更為深入理解課文的重要途徑。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和課文特點,採取不同的要求,將複述分為詳細複述、簡要複述和創造性複述。

三、落實語言積累,鼓勵作讀書筆記。

大家都有這樣的感受:中年級的作文教學令人頭痛,無論怎樣指導,寫出的作文總有些生硬、枯燥,文章主要表現在語言不夠生動形象。主要原因是學生頭腦中的好詞、佳句有限,無法應用於自己的作文之中。所以中年級落實語言是提高學生說、寫的有效手段。具體做法如下:

1、隨文積累。很多課文很美。如:《走月亮》、《詩的材料》、《火燒雲》等課文中蘊藏著很多優美、生動的詞語。這類文章,教師就應該把語言的積累作為教學重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理解、熟讀後,找出文中的好詞佳句並摘抄在讀書筆記上。讓學生透過課文語言的學習來豐富自己的語言。學生在練習中不知不覺地完成了“語言儲備”,這個教學過程正是學生“語言積累、生活積累、人生閱歷積累”的整合,也是一種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有效教學方法。另外,可以利用課堂資源,變化形式讓學生積累不同的語言,從而引導學生走進一個充滿人文氣息的語言活動中。如:採用“競賽”的形式,讓學生摘錄語文課文中的比喻句、擬人句、誇張句、排比句,在規定的時間內分類寫好規定的句數。

2、課外積累。擴充套件學生的閱讀量,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並養成在閱讀中注意積累詞句的好習慣。我採用了“閱讀三步曲”:讀—圈—抄,在閱讀的過程中把自己認為有價值的詞句或好的段落作好圈點,並摘抄下來。長此以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能培養學生講習時自覺的吸取文章中有益的“語言營養”的習慣,提高作文水平。真正做到“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一天,看到張鑫同學在讀《愛的教育》。我也一直想讀這本書,便對張鑫說:“等你看完《愛的教育》,借我讀讀行嗎?”也許她沒有想到老師會向她借書,先是一愣,接著連聲說好。過了幾天,她把書交給我,頗為神秘地說:“等你讀完了,我們可以交流交流嗎?”我自然一口氣答應。

幾天後的課間操,我和張鑫交流了讀書體會。當時,好幾個同學圍在周圍,大概是出於好奇吧:老師會和同學交流讀書心得?

而後,讓我更驚喜的事情發生了。一天,王康旭拿著一本嶄新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興致勃勃地說:“老師,這本書我讀完了,借給你看吧。”王康旭是屬於坐不住的那一類學生,平時連閱讀課都上不好,今天這是怎麼了?我收下他的書,他也故作神秘地說:“老師,你知道嗎?現在同學們都在偷偷地讀書,都想讀完了借給你,看誰借給你的多。”多可愛的孩子,我的心裡充滿了感動。

此後,幾乎每天都有學生借書給我看。

班級裡的讀書氛圍就這樣被不經意地營造了出來。我欣喜若狂,及時調控,把孩子們的讀書興趣引導到中外名著上。早讀時間,我和孩子們一起閱讀《魯賓遜漂流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起背誦《三字經》、《唐詩三百首》。我相信讀它們會在孩子們的心靈深處刻下傳統文化的烙印。孩子們說有的讀不懂,我說長大了自然會懂;孩子們問我考試考不考,我說不考,考試是為了更好地讀書,但讀書不僅僅是為了考試;孩子們問我懂不懂,我老老實實地承認有的懂,有的不懂。

為了提高讀書質量,我和孩子們共同商定了每月必讀書目,並定期舉行讀書交流會。沒有刻意求新的教學模式,沒有花樣迭出的教學設計,一本書,一次交流,我和孩子們一起漫步在書海中,其樂無窮。

今年暑假期間,利用閒暇時間拜讀了李鎮西先生的《做最好的班主任》這本書,這本書透過一個個鮮活的事例介紹了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這本書寫得很實在,讀著他的文章,感覺就像是看著一集集《李鎮西的故事》連續劇一樣,書中的人物彷彿就在眼前。有的故事感人至深,讓我禁不住熱淚盈眶。

在《做最好的班主任》這本書中,李鎮西老師以一個語文老師的優美文筆與才華折服了我;以一個班主任的細膩與認真感動著我!做一名人民教師,多一些書生氣,多一些書卷氣;多一些書香氣;多一些天之浩氣;多一些地之靈氣。讀懂社會,讀懂教育,讀懂學生,讀懂自己。遠離浮躁與平庸。 做一個閱讀者,生命將更加精彩。

李鎮西先生說:在學生從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應該給他們的心田依次播下三粒人生的種子:“善良”、“正直”和“機智”。教師要善待學生,才能使學生善良之心逐漸佔據主要位置。教師要用自己的人格積極影響學生,讓學生成為正直的人。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學習文化知識,才能使學生成長為有智慧的人。在課堂上,如果想與學生交流對話,沒有真愛是實現不了的。

李老師對班主任的那份執著,對愛那份堅持讓人感動。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他對學生付出的是滿腔的愛心。他不僅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為他知學生們的心,他就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的那份堅持讓人感動。

在讀到李老師對待“優生”和“差生”的做法上,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凌飛是一個從不太優秀走向在在非常優秀的典型。他一開始學習就不錯,如果在普通班上,老師也許不會太多地給他約束和管教。可是李老師看到的卻不只是成績,而是他做人的心態和思想,對集體的感受和奉獻。讀過之後感慨良多:1、成績優秀的學生不一定各方面都是優秀的,做為班主任一定要更看重學生的品德和人格,要引導學生做品學兼優的優秀生。2、要正視優秀生的錯誤,不要認為犯錯是差生的專利,優秀生一犯錯老師就覺得不可饒恕,要記著他們也是普通的孩子,不是學生中的聖人。3、對優秀生要高標準、嚴要求,不能因為成績優秀而一味縱容。但又不能打擊積極性,要讓學生知道老師對他的期待和尊重。

李老師對“後進學生”所付出的愛是真誠的.他既注重對後進生感情上的傾斜,想方設法喚起他們向上的信心,又講究有效的方法,引導集體的輿論。在教化“後進學生”的過程中,李老師所採取的方法更是獨到,如:寫“每日九問”,安排當班幹部,對手競爭……“用心靈贏得心靈”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態度,永遠也不可能換來心與心真誠的溝通。以後的生活中我會多試著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學生的眼光” 看待,用“學生的情感” 體驗,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換來孩子們純真的笑容,贏得孩子們的尊敬和愛戴。

張超威的故事卻讓我久久憂慮不已,如果我碰到這樣的學生,該怎麼辦?我能有李老師那樣的愛心耐心和智慧嗎?說實話,我的愛心倒是有的,但是沒有耐心,面對張超威這樣的學生,發火不但沒有用反而會把矛盾迅速升級。如果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怒氣,也就不可能成功地做好後進生的工作。再有,我自認為教育智慧不夠。方法只有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經驗來自實踐,只要我做個有心人,總能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出應對各種情況的經驗,而且還要多讀書,從教育專家那裡學習教育的智慧。

從他的教學中,感覺最大的是:他不僅僅是在教書,而更多是在育人,教會本領。他多年如一日認真負責地對待學生,不管優生差生,真不容易。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都能把自己的體會記寫下來,傳播出去。當初也不是想著要出書什麼的,只是一種習慣,一種責任,現在看來卻是無價之寶了,是一份上佳的教育記錄。

在讀李老師的書的過程中,我還有一個深刻的感受,那就是李老師對於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簡直是如數家珍,對陶行知等老一輩教育家的教育理論那也是隨手拈來。我想,李老師之所以能在自己的文章中這樣自然地引經據典,娓娓道來,正是他長期閱讀、積累的結果。

受到書中的啟發,我透過網路搜尋了一些有關李鎮西其他書籍的資料,讀了《做最好的老師》、《愛心與教育》,還瀏覽了李老師的部落格《與青春同行》,下學期準備讀一讀他寫的《心靈寫詩》和《做最好的家長》等其他書籍。

書看完了,我的耳邊還時時聽到這樣的聲音:永遠不要對你的學生揚起你的拳頭;永遠不要用刻薄的語言對你的學生說話;寧可讓學生欺騙十次,也不要冤枉學生一次;無論你的教育遇到了多麼大的困難,都千萬不要對學生說“你是不可救藥的”。

雖然李老師和我教的都是中學,但他的方法我們未必拿來就能用。所以,讀他學他,用他的話說就是要評判與超越。對於我而言,我要學的他尋找做班主任的幸福感,科學民主地管理班級,努力走進學生的心靈。希望有一天,也可以說:班主任,讓我的生活如此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