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情人節

七夕為什麼是中國情人節

七夕為什麼是中國情人節

如今,七夕已經成為人們心中的中式情人節。說到七夕,大家就會聯想到鮮花、約會、表白

可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七夕節並不是情人節。

這一切都要從牛郎織女的傳說說起。

男耕女織,互愛互助,在共同勞動的基礎上產生、維繫和加深愛情,過著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幾千年來一直是我國農業社會中廣大農民的美好理想和追求。

這種願望最早的結晶,就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牛郎織女傳說。

牛郎織女圖

早在《詩小雅大東》中就描寫了牛女二星的形象:

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漢代《淮南子》、崔實《四民月令》等書中,開始把牽牛織女聯絡起來,編織成愛情故事。

漢末《古詩十九首》中: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默默不得語。寫的就是這對小夫妻被強行拆離後的悽苦相思之情。

宋代羅願的.《爾雅翼》中又出現了七月七日夜由鴉雀搭橋讓他們渡河團圓的細節。這個故事後來又和《天仙配》中七仙女、董永故事發生若干交叉混串現象。

七月七日之夜簡稱七夕。在互滲思維和類比聯想的觸發下,形成了趁天上愛神星宿歡會的良宵,向他們祈求幸福的習俗。

《太平御覽》載晉周處《風土記》雲:

七月初七日,其夜灑掃,於庭露施几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祈河鼓(即牽牛)織女,乞富、乞壽,無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

後來祈求的範圍縮小,變成主要是向織女祈求女工編織的智巧,稱為乞巧。

七夕乞巧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敘:

七夕婦女結采縷,穿七孔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一種蜘蛛)網於瓜上,則以為得。

穿七孔針時,如果一穿便進,這是手藝會大進的好兆頭。而結采縷,則是顯示和比賽各人的巧活,看誰能獨出心裁編出最新最美的花樣。所以宋人楊樸《七夕》詩道: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這是對勞動婦女勤勞、聰明、靈巧勝過織女星的頌讚。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初七即七夕,可見這天早已是古代婦女進行祭織女、乞靈巧、賽女工等活動的傳統佳節。再往後,不少地方少女成為七夕乞巧的主角,祈求美滿姻緣成為主要願望之一,展覽針線技巧的製品也包含博得賞識、謀求說親的目的,所以這一天後來又稱女兒節。

尋根溯源,七夕這一天,是女性集會、活動的日子。所以,七夕充其量只能算做中國古代的婦女節,並不是情人節。

情人節,必須要有男女見面約會的實質意義。如果一定要在中國歷史上找出一個節日來作為情人節,那麼元宵節算是比較接近的。

如上所述,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七夕乞巧節的主角是婦女,而元宵節的主角則包含青年男女。

在元宵節這一天,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等習俗。元宵燈會也賜予了未婚男女相識的機會。

元宵燈會(資料圖)

在禮制森嚴的封建社會,年輕女性不允許外出自由活動,但是在家家戶戶鬧元宵,全家出動看花燈的元宵節可以結伴出來遊玩。於是,古代的青年男女便有了在元宵燈會中相識的機會。

北宋詩人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有云: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宋代詞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有云: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而在不少影視劇中也會用到逛燈會、賞花燈這一場景,來促進男女主角感情線發展。

影視劇中太平公主與薛紹初遇的情景

所以嘛,七夕這一天單身汪們請昂首挺胸,相信在下個元宵節到來之前一定能找到那個陪你逛燈會的意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