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橋邊的老人教學實錄

橋邊的老人教學實錄模板

引導語:學習完《橋邊的老人》後,相關的橋邊的老人教學實錄要怎麼寫呢?接下來是小編為你帶來收集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

橋邊的老人教學實錄模板

1、教師:同學們好,大家做了預習,說說看《橋邊的老人》是寫什麼主題的小說?同學們回答“戰爭”。

2、教師:是的,對於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來說,戰爭只是一個很遙遠也很模糊的概念。而把戰爭濃縮在文字裡,戰爭往往意味著炮火瀰漫刀光劍影。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卻給了我們關於戰爭的另一種解讀。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海明威,走進《橋邊的老人》。先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完成小說的朗讀,同學們齊讀第一第二段以及課文的最後一段,老師讀中間部分。思考:小說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故事中老人多次嘮叨的語言是什麼?

3、學生概括小說的故事梗概,要求語言規範,要點具備。

小結:即將戰爭前,在一個相對平靜的環境下,圍繞勸離與不走而展開的“我”與一位老人的對話,從而展示了這位孤身老人當人們競相逃命時的內心世界,表現出戰爭的殘酷與罪惡。

4、教師:小說的主體部分就是老師朗讀的對話部分,請你找出故事中老人多次嘮叨的語言。學生得出答案,都是在逃難中對小動物關心的幾句語言。一共有以下四處:

“沒家,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隻東西怎麼辦呢?我簡直不敢想。”

“貓是不要緊的,我拿得穩。不用為它擔心。可是,另外幾隻呢,你說它們會怎麼樣?”

“可是在炮火下它們怎麼辦呢?”

“摁,當然會飛。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罷。”

5、學生齊讀這四句話,再請一同學朗讀這四句話。

教師:你覺得自己讀出這四句話的感覺來了嗎?

學生:沒有。還應該緩慢些,應該讀得焦慮、憂愁。

教師:對,老人76歲了,在炮火來臨前被迫離開家園,要讀得滄桑無奈些,注意關鍵詞的朗讀。

再次朗讀。

5、教師:你能從這幾句嘮叨詞中讀出些什麼?

學生:讀出老人的孤獨。他沒有家,只有幾隻小動物相依為命,晚年生活很淒涼。

教師:對,也就是讀出了老人的生活現狀,讀出了他的孤獨。老人在他垂暮之年,把動物視為親人。

學生:可戰爭卻要他離開他的家園他的親人,連最後一點溫情也要抹去。

學生:讀出了戰爭的殘酷,戰爭給百姓帶來的苦難和痛。

學生:讀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顧自己的逃命中,老人還能想到可憐的動物。

教師:說的很好,在老人眼中,小動物的生命也是世界的價值所在。這是一種人性的光輝。

學生:就是說老人的愛心。

學生:讀出老人內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戰火中逃離家園。

學生:讀出他的茫然,對未來生活的迷茫和無把握。

教師:怎麼可以看出他對前景的茫然呢?

學生:他顧及動物不關心自己,不想走。

教師:短短几句話,簡單又高效,既蘊涵了許多言外的生動細節,又能反映出人物的個性與心理。可見海明威語言的簡約風格。這幾句話裡飽含著老人複雜的情感,讓我們再次齊讀這四句話,切實讀出情感來。學生讀。

6、教師:到這裡,我們可以對海明威簡潔明快的語言風格有所感受。這讓我想起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論”,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放在文學寫作上,如何理解這句話?

學生:語言要簡潔,不要全部說出來。

學生:有八分之七的內容要我們自己去想。

學生:要揣摩弦外之音。

教師:文學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謂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謂的“八分之七”。

用簡潔的文字塑造出鮮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緒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卻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隱而不晦。

資料連結 :海明威在《午後之死》中有一個解釋:“如果一位散文家對於他想寫的東西心裡很有數,那麼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家寫得真實,會強烈的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寫出來似的.。”顯而易見,作家在這裡強調的是省略,主張水面下的的“八分之七”應該留給讀者您去感受。

教師: 聯絡小說,細讀對話,你還能更多地感受出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嗎?

7、學生閱讀探討。

學生:從‘我只是在照看動物’中的‘只是’,感覺到老人的無辜和內心的怨憤。

教師;對戰爭的控訴有此可見,請你讀這句,讀出其中的冤和怨來。

學生:那句“一共三種,兩隻山羊,一隻貓,四對鴿子”中,瞭解到老人對動物的疼愛和老人的孤獨。

學生:‘政治與我不相干’這句,老人對戰爭的反感,以及他的無辜。

學生:我是最後一個離開……

教師:這種含而不露的手法,使小說中的對話充滿弦外之音。其實,對話以外的句子也同樣包蘊豐富的內容,你能找出幾處?作出分析。

學生:‘他木然地說,可不再對著我說了’這句(分析略,以下同)。

學生:‘那是他的故鄉,微笑’

學生:‘僅有的幸運’還有最後的‘向後一仰,終於又在路旁的塵土坐了下去’

學生:‘那天是復活節的禮拜天’

教師稱讚:很有想法,請具體分析一下。

學生:復活節是西方的重大節日,僅次於聖誕節,它代表著重生和希望,就使得小說更有悲劇性。

8、教師:文章中還有其他多處地方也有這水面下的八分之七之韻味,我們可以細加咀嚼。同學們的這種探究學習的意識,對於我們閱讀文學作品極為重要。那麼,縱觀全文,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這篇小說的特點,你會用哪個字?

學生:美,小說雖是悲劇,但是表現了人性的美。

學生:深,小說很有深度,雖然寫的是感覺很平常很生活的事情,但能夠從中揭示出一個深刻的主題。

學生:小,別的寫戰爭的都是大手筆大場面,戰爭電影都是大投入巨資打造,而這個小說都是小角度小片段,還有小人物。

學生:沒有英雄人物,寫的是平民百姓,沒有戰爭場面,可也一樣感受戰爭的殘酷,所以我說是‘妙’。

學生:真,寫的情感很真實。

教師:那為了表現真,作者還有其他什麼手段?

學生:文中的“我“的出現,就使得作品很真實很親切。

教師:‘我’是誰呢?

學生:戰士,或者其他身份。

教師:如果換成第三人稱,會怎麼樣?

學生:沒有這樣置身於小說中來得真實。

教師小結:大家的看法其實都在證實小說的構思的精巧,這篇小說給人的整體感覺是簡潔、樸實、明快,同時又不乏深度,海明威不愧為著名小說家和記者,一個“巧”字也許可以盡含其中。這些精巧之處在海明威的其他小說中都可以找到,大家有空可以多去閱讀。相信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能給我們許多的啟迪,關於戰爭,關於生命,關於尊重,也關於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