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藝術

談中國古建築的藝術

談中國古建築的藝術

一座建築物是一個有體有形的龐大的東西,長期站立在城市或鄉村的土地上。既然有體有形,就必然有一個美觀的問題,對於接觸到它的人,必然引起一種美感上的反應。坐在北京的公共汽車上,每當經過一些新建的建築的時候,車廂裡往往就可以聽見一片評頭品足的議論,有讚歎歌頌的聲音,也有些批評惋惜的論調。這是十分自然的。因此,作為一個建築設計人員,在考慮適用和工程結構的問題的同時,絕不能忽略了他所設計的建築,在完成之後,要以什麼樣的面貌出現在城市的街道上。

建築的藝術和其他的藝術既有相同之處,也有區別,現在先談談建築的藝術和其他藝術相同之點。

首先,建築的藝術,作為一種上層建築,和其他的藝術一樣,是經濟基礎的反映,是透過人的思想意識而表達出來的,並且是為它的經濟基礎服務的。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又賦予建築以民族性。它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它的形象往往會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反應。從藝術的手法技巧上看,建築也和其他藝術有很多相同之點。它們都可以透過它的立體和平面的構圖,運用線、面和體,各部分的比例、平衡、對稱、對比、韻律、節奏、色彩、表質等等而取得它的藝術效果。這些都是建築和其他藝術相同的地方。

但是,建築又不同於其他藝術。其他的藝術完全是藝術家思想意識的表現,而建築的藝術卻必須從屬於適用經濟方面的要求,要受到建築材料和結構的制約。一張畫,一座雕像,一齣戲,一部電影,都是可以任人選擇的。可以把一張畫掛起來,也可以收起來。一部電影可以放映,也可以不放映。一般地它們的體積都不大,它們的影響面是可以由人們控制的。但是,一座建築物一旦建造起來,它就要幾十年幾百年地站立在那裡。它的體積非常龐大,不由分說地就形成了當地居民生活環境的一部分,強迫人去使用它,去看它;好看也得看,不好看也得看。在這點上,建築是和其他藝術極不相同的。

繪畫、雕塑、戲劇、舞蹈等藝術都是現實生活或自然現象的反映或再現。建築雖然也反映生活,卻不能再現生活。繪畫、雕塑、戲劇、舞蹈能夠表達它贊成什麼,反對什麼。建築就很難做到這一點。建築雖然也引起人們的感情反應,但它只能表達一定的氣氛,或是莊嚴雄偉,或是明朗輕快,或是神秘恐怖等等。這也是建築和其他藝術不同之點。

為了便於廣大讀者瞭解我們的問題,我在這裡簡略地介紹一下在考慮建築的藝術問題時,在技巧上我們考慮哪些方面。

輪廓首先我們從一座建築物作為一個有三度空間的體量上去考慮,從它所形成的總體輪廓去考慮。例如:天安門,看它的下面的大臺座和上面雙重房簷的門樓所構成的總體輪廓,看它的大小、高低、長寬等等的相互關係和比例是否恰當。在這一點上,好比看一個人,只要先從遠處一望,看她頭的大小,肩膀寬窄,胸腰粗細,四肢的長短,站立的姿勢,就可以大致做出結論她是不是一個美人了。建築物的美醜問題,也有類似之處。

比例其次就要看一座建築物的各個部分和各個構件的本身和相互之間的比例關係。例如門窗和牆面的比例,門窗和柱子的比例,柱子和牆面的比例,門和窗的比例,門和門,窗和窗的比例,這一切的左右關係之間的比例,上下層關係之間的比例等等;此外,又有每一個構件本身的比例,例如門的寬和高的比例,窗的寬和高的比例,柱子的柱徑和柱高的比例,簷子的深度和厚度的比例等等;總而言之,抽象地說,就是一座建築物在三度空間和兩度空間的各個部分之間的,虛與實的比例關係,凹與凸的比例關係,長寬高的比例關係的問題。而這種比例關係是決定一座建築物好看不好看的最主要的因素。

尺度在建築的藝術問題之中,還有一個和比例很相近,但又不僅僅是上面所談到的比例的問題。我們叫它做建築物的尺度。比例是建築物的整體或者各部分、各構件的本身或者它

們相互之間的長寬高的比例關係或相對的比例關係;而所謂尺度則是一些主要由於適用的功能,特別是由於人的身體的大小所決定的絕對尺寸和其他各種比例之間的相互關係問題。有時候我們聽見人說,某一個建築真奇怪,實際上那樣高大,但遠看過去卻不顯得怎麼大,要一直走到跟前抬頭一望,才看到它有多麼高大。這是什麼道理呢這就是因為尺度的問題沒有處理好。

一座大建築並不是一座小建築的簡單的按比例放大。其中有許多東西是不能放大的,有些雖然可以稍微放大一些,但不能簡單地按比例放大。例如有一間房間,高3米,它的門高

2.1米,寬90釐米;門上的鎖把子離地板高一米;門外有幾步臺階,每步高15釐米,寬30釐米;房間的窗臺離地板高90釐米;但是當我們蓋一間高6米的房間的時候,我們卻不能簡單地把門的高寬,門鎖和窗臺的高度,臺階每步的高寬按比例加一倍。在這裡,門的高寬是可以略略放大一點的,但放大也必須合乎人的尺度,例如說,可以放到高2.5米,寬1.1米左右,但是窗臺、門把子的高度、臺階每步的高寬卻是絕對的,不可改變的。由於建築物上這些相對比例和絕對尺寸之間的相互關係,就產生了尺度的問題,處理得不好,就會使得建築物的實際大小和視覺上給人的大小的印象不相稱。這是建築設計中的藝術處理手法上一個比較不容易掌握的問題。從一座建築的整體到它的各個區域性細節,乃至於—個廣場,一條街道,一個建築群,都有這尺度問題。美術家畫人也有與此類似的問題。畫一個大人並不是把一個小孩按比例放大;按比例放大,無論放多大,看過去還是一個小孩子。在這一點上,畫家的問題比較簡單,因為人的發育成長有它的自然的、必然的規律。但在建築設計中,一切都是由設計人創造出來的,每一座不同的建築在尺度問題上都需要給予不同的考慮。要做到無論多大多小的建築,看過去都和它的實際大小恰如其分地相稱,可是一件不太簡單的事。均衡在建築設計的藝術處理上還有均衡、對稱的問題。如同其他藝術一樣,建築物的各部分必須在構圖上取得一種均衡、安定感。取得這種均衡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對稱的方法,在一根中軸線的左右完全對稱。這樣的例子最多,隨處可以看到。但取得構圖上的均衡不一定要用左右完全對稱的方法。有時可以用一邊高起,一邊平鋪的方法;有時可以一邊用一個大的體積和一邊用幾個小的體積的方法或者其他方法取得均衡。這種形式的多樣性是由於地形條件的限制,或者由於功能上的特殊要求而產生的。但也有由於建築師的喜愛而做出來的。山區的許多建築都採取不對稱的形式,就是由於地形的限制。有些工業建築由於工藝過程的需要,在某一部位上會突出一些特別高的部分,高低不齊,有時也取得很好的藝術效果。節奏 節奏和韻律是構成一座建築物的藝術形象的重要因素;前面所談到的比例,有許多就是節奏或者韻律的比例。這種節奏和韻律也是隨時隨地可以看見的,例如從天安門經過端門到午門,天安門是重點的.一節或者一個拍子,然後左右兩邊的千步廊,各用一排等距離的柱子,有節奏地排列下去。但是每九間或十一間,節奏就要斷一下,加一道牆,屋頂的脊也跟著斷一下。經過這樣幾段之後,就出現了東西對峙的太廟門和社稷門,好像引進了一個新的主題。這樣有節奏有韻律地一直達到端門,然後又重複一遍達到午門。

事實上,差不多所有的建築物,無論在水平方向上或者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節奏和韻律。我們若是把它分析分析,就可以看到建築的節奏、韻律有時候和音樂很相像。例如有一座建築,由左到右或者由右到左,是一柱,一窗;一柱,一窗地排列過去,就像“柱,窗;柱,窗;柱,窗;柱,窗”的2/4拍子,若是一柱二窗的排列法,就有點像“柱,窗,窗;柱,窗,窗;”的圓舞曲。若是一柱三窗地排列,就是“柱,窗,窗,窗;柱,窗,窗,窗;”的4/4拍子了。

在垂直方向上,也同樣有節奏、韻律;北京廣安門外的天寧寺塔就是一個有趣的例子。由下看上去,最下面是一個扁平的不顯著的月臺;下面是兩層大致同樣高的重疊的須彌座;再上去是一週小挑臺, 專門名詞叫平座;平座上面是一圈欄杆,欄杆上是一個三層蓮瓣座,再上去是塔的本身,高度和兩層須彌座大致相等;再上去是十三層簷子;最上是攢尖瓦頂,頂

尖就是塔尖的寶珠。按照這個層次和它們高低不同的比例,我們大致(只是大致)可以看到(而不是聽到)這樣一段節奏(見18頁《北京天寧寺塔的節奏分析》)。

我在這裡並沒有牽強附會。同志們要是不信,請到廣安門外去看看,從這張圖也可以看出來。

質感在建築的藝術效果上另一個起作用的因素是質感,那就是材料表面的質地的感覺。這可以和人的面板相比,看看她的面板是粗糙或是細膩,是光滑還是皺紋很多;也像衣料,看它是毛料,布料或者是綢緞,是粗是細等等。

建築表面材料的質感,主要是由兩方面來掌握的,一方面是材料的本身,一方面是材料表面的加工處理。建築師可以運用不同的材料,或者是幾種不同材料的相互配合而取得各種藝術效果;也可以只用一種材料,但在表面處理上運用不同的手法而取得不同的藝術效果。例如北京的故宮太和殿,就是用漢白玉臺基和欄杆,下半青磚上半抹灰的磚牆,木材的柱樑鬥和琉璃瓦等等不同的材料配合而成的(當然這裡面還有色彩的問題,下面再談)。歐洲的建築,大多用石料,打得粗糙就顯得雄壯有力,打磨得光滑就顯得斯文一些。同樣的花崗石,從極粗糙的表面到打磨得像鏡子一樣的光亮,不同程度的打磨,可以取得十幾、二十種不同的效果。用方整石塊砌的牆和亂石砌的“虎皮牆”,效果也極不相同。至於木料,不同的木料,特別是由於木紋的不同,都有不同的藝術效果。用斧子砍的,用鋸子鋸的,用刨子刨的,以及用砂紙打光的木材,都各有不同的效果。抹灰牆也有抹光的,有拉毛的;拉毛的方法又有幾十種。油漆表面也有光滑的或者皺紋的處理。這一切都影響到建築的表面的質感。建築師在這上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色彩關係到建築的藝術效果的另一個因素就是色彩。在色彩的運用上,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材料的本色。例如不同顏色的石料,青磚或者紅磚,不同顏色的木材等等。但我們更可以採用各種顏料,例如用各種顏色的油漆,各種顏色的琉璃,各種顏色的抹灰和粉刷,

乃至不同顏色的塑膠等等。在色彩的運用上,從古以來,中國的匠師是最大膽和最富有創造性的。咱們就看看北京的故宮、天壇等等建築吧。白色的臺基,大紅色的柱子。門窗,牆壁;簷下青綠點金的彩畫;金黃的或是翠綠的或是寶藍的琉璃瓦頂,特別是在秋高氣爽、萬里無雲、陽光燦爛的北京的秋天,配上蔚藍色的天空做背景。那是每一個初到北京來的人永遠不會忘記的印象。這對於我們中國人都是很熟悉的,沒有必要在這裡一一多說了。

裝飾關於建築物的藝術處理上我要談的最後一點就是裝飾雕刻的問題。總的說來,它是比較次要的,就像衣服上的滾邊或者是繡點花邊,或者是胸前的一個別針,頭髮上的一個卡子或蝴蝶結一樣。這一切,對於一個人的打扮,雖然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畢竟不是主要的。對於建築也是如此,只要總的輪廓、比例、尺度、均衡、節奏、韻律、質感、色彩等等問題處理得恰當,建築的藝術效果就大致已經決定了。假使我們能使建築像唐朝的虢國夫人那樣,能夠“淡掃蛾眉朝至尊”,那就最好。但這不等於說建築就根本不應該有任何裝飾。必要的時候,恰當地加一點裝飾,是可以取得很好的藝術效果的。

裝飾要用得恰當,還是應該從建築物的功能和結構兩方面去考慮,再拿衣服來做比喻。衣服上的服飾也應從功能和結構上考慮,不同之點在於衣服還要考慮到人的身體的結構。例如領口、袖口,旗袍的下襬、叉子、大襟都是結構的重要部分,有必要時可以繡些花邊;腰是人身結構的“上下分界線”,用一條腰帶來強調這條分界線也是恰當的。又如口袋有它的特殊功能,因此把整個口袋或口袋的口用一點裝飾來突出一下也是恰當的。建築的裝飾,也應該抓住功能上和結構上的關鍵來略加裝飾。例如,大門口是功能上的一個重要部分,就可以用一些裝飾來強調一下。結構上的柱頭、柱腳、門窗的框子,梁和柱的交接點,或是建築物兩部分的交接線或分界線,都是結構上的“節骨眼”,也可以用些裝飾強調一下。在這一點上,中國的古代建築是最善於對結構部分予以靈巧的藝術處理的。我們看到的許多裝飾,如挑尖梁頭,各種的雲頭或荷葉形的裝飾,絕大多數就是在結構構件上的一點藝術加工。結構和裝飾的統一是中國建築的一個優良傳統。屋頂上的脊和鴟吻、獸頭、仙人、走獸等等裝飾,它們的位置、輕重、大小,也是和屋頂內部的結構完全一致的。

由於裝飾雕刻本身往往也就是自成一局的藝術創作,所以上面所談的比例、尺度、質感、對稱、均衡、韻律、節奏、色彩等等方面,也是同樣應該考慮的。當然,運用裝飾雕刻,還要按建築物的性質而定。政治性強,藝術要求高的,可以適當地用一些。工廠車間就根本用不著。一個總的原則就是不可濫用。濫用裝飾雕刻,就必然欲益反損,弄巧成拙,得到相反的效果。

有必要重複一遍:建築的藝術和其他藝術有所不同,它是不能脫離適用、工程結構和經濟的問題而獨立存在的。它雖然對於城市的面貌起著極大的作用,但是它的藝術是從屬於適用、工程結構和經濟的考慮的,是派生的。

此外,由於每一座個別的建築都是構成一個城市的一個“細胞”,它本身也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必然有它的左鄰右舍,還有它的自然環境或者園林綠化。因此,個別建築的藝術問題也是不能脫離了它的環境而孤立起來單獨考慮的。有些同志指出:北京的民族文化宮和它的左鄰右舍水產部大樓和民族飯店的相互關係處理得不大好。這正是指出了我們工作中在這方面的缺點。

總而言之,建築的創作必須從國民經濟、城市規劃、適用、經濟、材料、結構、美觀等等方面全面地綜合地考慮。而它的藝術方面必須在前面這些前提下,再從輪廓、比例、尺度、質感、節奏、韻律、色彩、裝飾等等方面去綜合考慮,在各方面受到嚴格的制約,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高度綜合性的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