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觀

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觀

我們講中國傳統的美學觀念,首先要弄清中國美學歷史發展的特點,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的哲學家同時又是美學家,在他們的作品中蘊含了大量的美學思想。中國其他的傳統藝術例如,詩文、繪畫、戲劇、音樂、書法、建築等,不但都有自己獨特的體系,而且各門傳統藝術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融合。各種藝術門類既有自身的美學特性,又在審美方面有許多相通之處。在美學的理論形式之外,從古代勞動人民創造出的大量工藝產品中,也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縱觀歷史的長河,數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不斷的傳承與發展,大量的文學家和美學家不斷在這一領域進行專研和探究,逐漸形成了一種獨色的、博大的中國美學的脈絡。

中國的傳統美學思維更看中的是所謂的整體意識,其具體表現在就是合和的美學觀。中國文化中美學觀是建立在中國哲學觀念的整體意識上的。以和為美,是在要求我們在評價或審美的同時要具有整體意識。在古人的美學觀中強調的是,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這正是中國美學的整體觀。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對和合觀念的提出也正是是從孔子那裡延續下來的。由此我們不能看出,和合觀也正是儒家思想的美學觀念源頭。孔子提倡的美學觀念,主要是要強調道德內容要包含到藝術中去,凸顯善與美的高度一致。

從整個傳統文化體系上來分析,儒家的美學觀念在中國美學觀念中都是影響深遠和地位顯赫的。不論是古代的美學家和藝術家還是現代的美學家和藝術家,在處理藝術的內容和形式的二者之間的關係的問題中,大部分人都是主張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反對在二者之間進行不恰當的偏重。以此為鑑,從儒家的美學思想的文質統一的觀點,從而建立了自己對藝術的審美趣味和行為標準。

翻開歷史的篇章,追求社會和諧的理念源遠流長,它是以深厚的和合文化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首先從出自《老子》第四十二章的'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即他認為,萬事萬物都蘊含著陰陽兩面,這兩個面既對立又統一,相互作用形成和。他認為這是天地萬物生存的基本,也是宇宙萬物生命的本源。孔子的《論語?學而》中提到,禮之用,和為貴。他把和合作為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行為準則。相比較中國古代審美觀念,綜上,中國文化的美學意蘊與和合文化有著一種特殊的親緣關係和智慧的關聯。這種文化的傳承是中國文化的至高境界。

中國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美學觀,是古人對待自然與精神關係之間所認為的最基本的思想,它包含的內涵是:人是屬於自然界的,人必須得服從自然之規律,人性就是天道,人的道德準則需要與自然的變化規律一致,人生的至高境界就是人與天的和諧統一。對於古代先哲來說,他們認同的是自然、歷史、人生、思維這一系列的過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首先,天人合一觀念的源起和演變的過程這一思想始終貫穿著,它橫向貫穿於古代的科學、哲學和藝術發展中。其二,和合觀念的普遍運用,時刻彰顯了中國美學的智慧之力,在處理審美範疇的問題時,始終把握住對應性、和諧性、辯證性、相融性。

縱觀中國文化的傳統美學體系,得出的天人合一的基本特徵如下:強調真、善、美的統一;情與理的統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有限與無限的統一;認知與直覺的統一。在這種文化的審美下,中國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既是這個民族的真性情,也是上至中國文化下至中國人的優良傳統。

在中國文化幾千年發展的歷史程序中,中庸之道是在儒家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被當做一種人生追求的終極境界。中庸最早出現在《論語》之中。出自孔子的《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如孔子的五美之說,出自孔子的《論語?堯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其核心思想講的就是中庸之道。那麼中庸我們如何來理解呢?宋儒理學裡是這樣說的,不偏不倚謂之中,恆常不易為之庸。這正是儒家文化所強調的這種中庸之道,這種理想境界的追求無不滲透中國人的人格境界和行為準則之中。中庸即把兩個極端統一起來,採取適度的中間立場,既不能過,也不能不及。堅守中正,不偏不倚,不溫不火,過猶不及,這才是中庸之道的真諦。

綜上,中國曆代的文人士大夫、美學家、哲學家們一直都是在沿用於的和合觀念的為創作的準則,即將天、地、人、藝術、道德看成一種生機盎然的、富有活力的有機整體。無一例外的表現在了藝術創作和作品欣賞,中國文化所追求的和合觀、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因此,從這層面上來講,中國古代的內斂、內涵、氣場、和諧觀等審美主張,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美學觀的要求和自覺表現,與西方審美觀念中的張揚、個性化、唯美主義、跳躍思維、片斷性思維等等相比較,中國文化中特有美學觀,更關注於全域性性和整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