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古詩文的閱讀技巧

古詩文的閱讀技巧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於唐代以前並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那麼都有哪些型別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文的閱讀技巧,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新版《審音表》公佈後:我們如何讀古詩文

少小離家老大回 顏梅華繪

【語文筆談】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勅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笛中聞折柳,

春色未曾看。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新版《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已面向社會廣泛徵求意見,有望作為新的國家規範頒佈實施。筆者作為審音課題組成員,參與了新版《審音表》的研製工作,因此答覆並處理過一些群眾的提問和來信。其中古詩文中一些字的讀音,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中的“斜”,“勅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中的“野”,“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中的“衰”,“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中的“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中的“騎”,“一簞食,一瓢飲”中的“食”,“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的“樂”,是中小學教師、播音主持、演藝界人士以及社會公眾普遍關心的問題,有必要提出來跟大家討論。

在討論問題之前,我們首先應該明確以下四點:

(1)《審音表》作為國家規範適用於一切場合,自然也適用於古詩文。

(2)一些人口中的所謂“古音”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古音”,而是前人稱為“葉(xié)韻”的東西。即使是真正的“古音”(目前學界還沒有一致意見),對於現代人也並不具有約束力。

(3)面向中小學生的工具書和教科書原則上不應該標註真正的“古音”和所謂的“古音”。

(4)在一些特殊場合,如古詩文吟誦活動和其他文藝形式中使用一些“古音”,如同京劇藝術中的“上口字”一樣,應該得到尊重和寬容。

為了便於討論,我們把前面例句中提到的一些字的讀音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與韻腳相關的,一類是與韻腳無關的。具體可細分為四小類:(1)因處於韻腳而韻母發生改變的讀音(一般不涉及聲母),如“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讀xiá);(2)因詩詞格律要求而聲調發生改變的讀音,如“春色未曾看”中的“看”(讀kān);(3)有別義作用的讀音,如“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讀jì);(4)古今音義配合關係交叉的讀音,如“不亦樂乎”中的“樂”。這兩大類四小類讀音產生的原因不同,應該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

第一小類,前人稱為“葉(xié)韻”(亦作“協韻”,又稱“協句”“叶音”),指詩歌和韻文中為了押韻和上口臨時改讀的字音。

“叶韻”的起源很早。周代人編的《詩經》,到了南北朝時期,由於語音的變化,一些原本押韻的詩歌讀起來不再押韻,於是就有人發明了“叶韻”的辦法。《詩經·邶風·燕燕》:“燕燕于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於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南朝齊代的經師沈重說:“協句宜乃林反。”摺合成今普通話,就是把“南”讀作nín,以與“音(yīn)”“心(xīn)”押韻(實際上古代這三個字如今天的廣州話一樣都是收m尾的)。

從語言研究的角度來看,明清以來許多學者已經對“叶韻”說進行過批判,現代人當然不能重蹈覆轍,因此面向中小學生的工具書或教材絕對不應該標註此類讀音。但作為一種文化傳統,把“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中的“斜”讀作xiá以與“家”押韻,把“勅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中的“野”讀作yǎ以與“下”押韻,把“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中的“衰”讀作cuī以與“回”押韻(實際上後兩句“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中的“來”也是入韻的,“衰”讀作cuī是顧首不顧尾,得失參半),在上文提到的特定場合中使用,是應該得到允許的。

第二小類,按詩詞格律的平仄要求須改變聲調但現在已經不通行的讀音。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根據格律要求,“看”字須押平聲韻,而“看”字在古代也確有平聲一讀,因此面向中小學生的工具書和教科書可以註明:“舊讀kān。”但需要指出的是,注出“舊讀”只是為了豐富學生古代文化知識,而不是提倡舊讀,更不宜作為考試內容,以舊讀為正確讀音,今讀為錯誤讀音。

第三小類,古代有別義作用而現代已經發生合併的讀音。

“騎”字用作名詞或量詞時古代讀“jì”,跟作動詞用的“騎(qí)”意義和用法都有所不同,所以“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字正好處於仄聲字的位置上。“勝”字表示“禁受”“承受”的意義時古代讀平聲,所以《水調歌頭》“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中的“勝”正好處於平聲字的位置上。但今普通話口語中已經無此區別,因此舊版和新版《審音表》已經規定“騎”統讀為qí,“勝”統讀為shènɡ。因此面向中小學生的工具書和教科書可以參照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的《新華字典(第11版)》和《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分別註明:“舊讀jì。”“舊讀shēnɡ。”

第四小類,一些多音多義詞古今音義配合關係不完全一致的情況。

例如“食”字,今普通話名詞“食”(義為“食物”)和動詞“食”(義為“吃”)均讀“shí”,動詞“食”(義為“給人吃”)讀“sì”。但古代有所不同,名詞“食”亦讀作“sì”。《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下稱《釋文》):“食,音嗣。”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同。又如“樂”字,《釋文》有“音洛”(摺合為今普通話讀lè)、“音嶽(五角反)”(摺合為今普通話讀yuè)、“五教反(或五孝反)”(摺合為今普通話讀yào)等三種讀音:

(1)“樂”字做形容詞時讀“洛(lè)”。《周易·需卦》:“君子以飲食宴樂。”《釋文》:“樂,音洛。”

(2)做名詞時讀“嶽(yuè)”。《論語·季氏》:“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釋文》:“禮樂,音嶽。”

(3)做動詞時“樂”則既可以讀“洛(lè)”,又可以讀“嶽(yuè)”“五教反(或五孝反,yào)”。《詩經·鄭風·出其東門》:“縞衣綦巾,聊樂我員。”《釋文》:“音洛。一音嶽。”《詩經·小雅·鶴鳴》:“樂彼之園,爰有樹檀。”《釋文》:“音洛,沈又五孝反。”《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經》:“夏六月辛巳,公薨於楚宮。”杜預注:“公不居先君之路寢而安所樂,失其所也。”《釋文》:“樂音洛,一音嶽,又一音五教反。”

一般認為,按照《釋文》的體例,凡注有兩個以上讀音的,第一個讀音是作者首選的正確讀音,第二個讀音或第三個讀音是可供參考的異讀。以此例校核全書,往往頗有出入,但可以肯定的是,《釋文》全書名詞“樂”讀“嶽(yuè)”,形容詞讀“洛(lè)”,是從來沒有例外的,這與今天普通話名詞“樂(yuè)”和形容詞“樂(lè)”兩者之間的音義配合關係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樂”字做動詞時,《釋文》除了讀“洛(lè)”外,還可以有“嶽(yuè)”和“五教反(或五孝反,yào)”兩個讀音。因此,無論是舊版《審音表》還是新版《審音表》都沒有承認動詞“樂”有yuè和yào音,當代讀者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把形容詞和動詞“樂”一律讀作lè。

我國有著悠久的詩文欣賞和吟誦傳統,隨著最近興起的“國學熱”和“吟誦熱”,國人越來越多地接觸到古代的優秀詩歌和散文作品。但由於古今語音的變化和古今音義配合關係的變化,一些詩句或文句讀起來不太上口,或意義容易發生混淆,一些人願意在吟誦活動或其他一些藝術形式中玩“文藝範兒”,按以上提到的“叶韻”或“舊讀”等來讀古代詩文,也無可厚非。但一些人把這些讀音當成唯一正確的讀音,好像不如此讀就顯得沒有學問,則有點像食古不化的冬烘先生如孔乙己之流了。

筆者在這裡倒是希望給喜歡所謂“古音”或“舊讀”的朋友們提個醒,吟誦古代詩文時一定不要把古今音義配合關係搞混而做出錯誤的類推。《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其中的“樂”字為形容詞,無論是唐代陸德明所作匯聚六朝經師音讀的《經典釋文》,還是宋代朱熹所作被後代奉為科舉標準教科書的《四書章句集註》,都明確標註“音洛”(摺合為今普通話讀lè)。但有相當一部分人把動詞“樂”的中古異讀錯誤地推廣到形容詞,堅持把“不亦樂乎”的“樂”讀作yuè,則不免弄巧成拙、貽笑大方了。

拓展閱讀

鑑賞四步法:一抓修辭,古詩詞獎賞中的修辭,最多的`當算比喻、擬人、用典、對比了。

1、比喻

為了表現所詠之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徵,以達到生動形象的目的。

答題格式:詩人運用比喻的修辭,把什麼比作什麼,生動形象的表現了什麼在哪一方面的特徵。

舉例: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零丁洋》)運用比喻的修辭,詩人把民族危亡比作“風中絮”,把個人的人生坎坷比作“雨打萍“,生動形象的表達了作者對民族危亡的憂慮及個人身世的感慨。

又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運用比喻的修辭,詩人以“病樹、沉舟“自比,既生動形象的表達了詩人對未來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又揭示了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這一深刻哲理。

2、用典

詩人運用典故,大都是為了表達自己的願望,觀點,或起作借古諷今的效果。

舉例: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人運用典故,表達了自己渴望重用,為國建功立業的願望。

又如: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人運用“聞笛賦“、”爛柯人“德的典故,表達了自己既有見到老朋友的欣喜,也有被貶久遠的怨恨。

3、誇張

運用誇張的修辭,是為了突出表現事物在某一方面的突出特點。

舉例: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人運用誇張的修辭,“蒸“、“撼”突出表現了洞庭湖霧氣蒸騰,波濤洶湧,聲勢浩大的特點。

又如: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杜甫《望嶽》)詩人運用誇張的修辭,一個“割“字,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偉、遮天蔽日的景象。

再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詩人運用誇張的修辭,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詛咒,同時也由於安史之亂導致的詩人妻離子散,家書的寶貴,對家人的無限思念之情。

如: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詩人運用誇張的修辭,化無形為有形,表達了詩人國破家亡,丈夫早逝的深重哀愁。

4、擬人

詩歌中的擬人修辭往往和作者的抒情相結合,傳達詩人的情感,或觸景生情,或寄情於景,以達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舉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詩人運用擬人的修辭,融情於景,以“花濺淚”、“鳥驚心”來表達自己憂國思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