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觀後感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00字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00字

《一個都不能少》是張藝謀的經典作品,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篇一: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最近,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它反映了農村小學教育的落後現狀和代課教師的艱辛工作。該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貧窮山村小學裡感人淚下的故事。片中的女主人公魏敏芝教師因受老教師的託付,努力維護這個小學裡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校讀書的故事。她從頭到尾都在堅持,要讓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從而發生了她歷盡艱辛找回一個因家裡貧窮而輟學到城裡打工的男學生。片中所描寫的故事情節,無不讓我感慨萬千。

一年級到六年級只有28個學生,所有的課程都由一個五十多歲的老教師承擔。可見這個山區的貧困程度。更加可貴的是這位老教師的敬業精神,直到病倒了,還再三叮囑代課教師要讓這個學校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多麼盡業的教師。盡心敬業的精神,值得我們反思。在現代的社會,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美好的前程努力,計劃著自己的未來藍圖……沒有人願意去到這些窮山區,去花比別人艱辛幾十倍的汗水,卻只能拿到幾十塊錢的工資。

記得我在讀小學的時候,我們一個班都不止28個同學。山區小學那樣子的讀書機會,是何等的少。看著他們的教學環境,回想我從小到大所接受教育的學校,那個差距,心裡真不是滋味。雖然我們的祖國比以前強壯了,但還是有很多地方十分貧窮,連吃飽飯都談不上,能上學校讀書,對山區的小孩子來說,那更是一種奢望。

因此,又有一個男學生因為家庭的貧困而選擇輟學,離開家鄉,離開校園,踏上了打工掙錢的路。因為老教師最後離開校園時的叮囑,代課教師毅然決定要去找回輟學的男學生,因為“一個都不能少”,她堅持著。看著她為了能買上乘車去城裡的車票,和學生們一起去為磚廠搬磚掙錢時,一種心酸由然而生。就因為貧窮,做什麼事都會受到限制,連一張車票的錢,都要花上時間去努力掙來。

努力所付出的汗水得來的錢還不夠買到一張車票。這並沒有讓代課教師打消找回輟學學生的念頭。她選擇走到城裡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時間。堅定的信念,支撐著她。這像是我們的祖國,在努力尋回曾被分割出去的領土。不管路多遙遠,她的想念只有一個,一個都不能少!

終於歷盡艱辛,在茫茫人海的城裡,代課的教師找回了輟學的男學生。

代課教師尋找輟學學生的故事,讓很多城裡的人開始關注農村教育。看到這裡,我思緒萬千。我們的國家現在已經很富強了,可是富的總是那些官,他們有住不完的別墅,有隨時移名的機會,有上好的生活學習環境,但卻從為基層的老百姓著想。隨著新聞的不斷爆出醜聞,他們才做下表面工作。最可憐的還是老百姓,吃的任何東西都是有毒的,連藥品也都是有毒的,最近又爆出學生的營養餐要摳到孩子吃不飽,這些種種的問題都是誰的錯,又有誰能來承擔責任?他們寧可為別的國家捐獻上百萬的物資卻不願意多造一座希望小學,總是到了出問題的時候才來嚴打,那之前這些部門都在做什麼?真的要呼籲全社會,應該團結起來,為了自己也好,為了親朋也罷,嚴厲打擊那些“壞人”!

篇二: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反映貧困山區師生學習、生活的故事片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劇中講的是水泉小學高教師的媽媽病了,他要回家探望,於是便請年僅十三歲的魏敏芝做代課教師,高教師臨走前再三叮囑她班裡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但她毫無教學經驗,不但不知如何教起,甚至受到學生的欺負。但她給校長的保證是,她會在原教師回來後把班級交還給她,“一個學生都不會少”。當班上一名學生因家計困難而必須放棄學業到城市中打工,這名代課教師想起她“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費盡千辛萬苦要將他找回。她沒有錢,沒有社會資源,卻必須在複雜的大城市中找尋一名小孩。尤其是當小魏教師面對著鏡頭,流著淚說:“張慧科,你跑到哪裡去了……”的時候,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小魏教師其實只有十三歲,如果換在我們這兒,她應該上小學六年級。但為了那五十塊錢的代課金,為了多地教師說的“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她歷盡艱辛。

為了能籌集到去縣城的車費,她帶著學生去搬磚;車費不夠,她就步行去城裡,在城裡她更是一分錢也捨不得亂花,餓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飯,渴了就喝自來水。為了省錢,她寫了一個晚上的`尋人啟事,聽說上電視找人最快,她竟在電視臺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裡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多地教師臨走時的叮囑——“一個都不能少”。

小魏代課的水泉小學,只有一位教師,兩間破舊的教室,卻有大小四個年級的三十多名學生,這也能算學校?難怪同學們會發出驚訝的聲音。這那像我們學校,全部是寬敞明亮的樓房,還有許多現代化的教學設施。那兒的條件真是太差了,多地教師連粉筆頭也捨不得丟掉,為了掙錢,象張巧珍小學還沒畢業就得進城打工。想想我們有好多同學平時卻不懂得節約,亂用零花錢,真是不應該。

水泉小學的教室那麼破舊 ,文具那麼少 ,家境又那麼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麼破舊,文具多麼少,家境多麼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我們現在的環境 不知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更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

影片最後,水泉小學在許多好心人的幫助下,條件有了明顯的好轉,張巧珍這隻“小鳥”也已經歸林,重新回到了學校。但全國象水泉小學這樣的學校肯定還有許多,象張巧珍這樣的學生一定為數不少。想到我們國家還有那麼多不幸的同齡人,如果我們的每一位同學都能想到那些貧困山區的同齡人,把零花錢節約下來獻給希望工程,就會使更多的象“張慧科”這樣的學生重新回到學校。

劇中的魏教師對學生那麼好,我們的凌教師對我們也一樣的好,同學生病了教師會去關心同學,為同學補課。同學犯錯誤了,教師會耐心地批評教育,幫助同學改正錯誤。教師這樣的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要以優異的成績報答教師。

篇三: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責任,一種感動。(感悟開頭。)

今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是關於一個代課教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個小學畢業的人(畫線的詞刪掉。),今年才十三歲。因為高教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裡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裡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於母親生病,他家人帶著他(語意有誤,刪)輟學到城裡去打工。魏教師從學校一直到(知道以後,隻身一人到)城裡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張慧科,因為她的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是為了高教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責任所帶來的動力吧!(呼應題目——一個都不能少!)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魏教師為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啟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應該去電視臺……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准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棄,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裡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是不是臺長?你是不是臺長?”最終,她終於見到了臺長,並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裡?”

最終,魏教師找到了張慧科,一起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學。是啊,付出了或許才會有回報,可不付出註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教師一樣,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孩子,付出那麼多艱辛和勞累呢?(對比突出,令人深思。)

我認為影片主要表達了貧困小村的教師的最純潔的責任心和關愛的情節!我在未來也可能會成為人民教師,我想我也應該對學生負責對自己負責!

感人至深的真實情節、讓人憂慮的農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國人思維······令人感動的、真的每一個國人思考的東西太多太多。

篇四: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一個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教師與學生張慧科之間矛盾的發生、發展、結局,幾乎是影片的全部內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隨著這一矛盾的變化逐步表現出來了,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作為一個教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為一個人卻有著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反之,則是符合邏輯的。 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這對於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難道不是更具指導意義嗎?對於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對事業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恆的人來講,不是極具規勸意義嗎?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個人,一個也不能少”的語言和實際行動很好地體現了主人公堅強不屈的性格。因為把生命能量發揮到極致去實現自己的信念的精神總是讓人佩服且感動的,試想在現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文明的急劇膨脹反到成為了許多精神空虛者最美麗的藉口。他們以此為由遊戲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爛,卻有著動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來,吃喝嫖賭樣樣會,不枉人間走一回。看看,多麼瀟灑,多麼豁達,在揮霍浪費上面心比金堅、勢不回頭、大義凜然得讓人心碎,比革命時期為人類共同理想奮鬥而被捕就義前的烈士們還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會享受不會創造的頭腦總是讓人感覺十分悲哀的,而把個人利益凌駕於一切利益之上者,當屬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臺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臺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眾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準了理當如此。只是那麼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於這一點我覺得只有一個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為之震,久難忘懷,觀後感《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裡面的情節甚是感人,這部反映貧困山區師生學習、生活的故事片,讓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我不禁為那個執著的小魏教師而感動,我盯著熒屏的雙眼被淚水模糊了多次。

小魏教師其實只有十三歲,如果換在我們這兒,她應該上小學六年級。但為了那五十塊錢的代課金,為了多地教師說的“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她歷盡艱辛。

為了能籌集到去縣城的車費,她帶著學生去搬磚;車費不夠,她就步行去城裡,在城裡她更是一分錢也捨不得亂花,餓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飯,渴了就喝自來水。為了省錢,她寫了一個晚上的尋人啟事,聽說上電視找人最快,她竟在電視臺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裡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多地教師臨走時的叮囑--“一個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