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高中生物研究性學習報告

高中生物研究性學習報告範本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我們試圖把它與高中生物教學的課程改革相結合進行運用,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一項重要舉措,同時也作為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一項教學嘗試.

課程改革把現行課程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我們分別在這三種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和探索.

我們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學的方式圖解:

基礎型課程教學(課堂滲透型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拓展型課程教學(專題型研究性學習)

研究型課程教學(課題研究型研究性學習)

在不同課程中開展的研究性學習模式相互之間既有聯絡,也有區別.區別在於適應學生群體有差異,在基礎型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適應的學生群體範圍最大,在研究型課程中展開研究性學習的學生範圍最小.不同模式的研究性學習的層次也有差異,我們認為各種課程的研究性學習的層次和深度隨著適應學生範圍的縮小應是遞進式的.

1、在基礎型課程的課堂教學中開展滲透型研究性學習

1-1、可能性和必要性:

基礎型課程的目標也包括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方法、能力,科學精神,科學思想,而這些東西是很難由教師直接教授給學生的,只有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自己的自主學習過程中,經歷體驗才能獲得.

在過去,有許多優秀教師利用基礎課程教材,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探究學習,既有效指導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地意識和能力,這些有過許多成功地例子.

1-2、我們的實踐:

我們在基礎型課程教學中,發掘一些教學內容,有計劃的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讓學生有機會體驗研究學習的經歷.

如在《植物生命活動調節》的教學中,教師把科學家發現生長素的過程分解成四個實驗階段,逐步引導學生展開思維,設計實驗,推演結果,最後得出植物的向光性與生長素的聯絡.第一步是“關於引起植物向光生長物質的產生部位的實驗研究”,透過假設-實驗-結論的過程,得出“該物質由胚芽鞘尖端產生”的結論;以後逐步推出“植物的感光部位是尖端”,“植物的向光性是由於這種物質分佈不均勻引起的”,再設計實驗來驗證這個結論.這些雖只是重複了科學家們已經做過的事情,但學生透過此過程中

激發了進行科學探索的興趣.提高了發現問題、設計實驗解決問題和分析結果的能力.培養了展開科學研究的邏輯思維能力.

再如在《植物礦質營養》的教學中,在課堂教學中透過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設計過程,可以讓學生對一般科學實驗研究中實驗原理、實驗方法、實驗材料、實驗步驟、實驗結果的觀察及分析等幾個關鍵環節有了初步的瞭解和掌握,有利於他們今後的研究性學習.

在《動物激素調節》的教學中,我們採用了讓學生分組利用實驗法、文獻檢索法、網路檢索法等多種方法對腎上腺素的作用、糖尿病、等專題進行課前研究,然後在課堂上佈置學生的彙報,讓他們交流各自研究的過程、體會、結果,並相互作評價,豐富他們的研究性學習的經驗.

1-3、總結我們在基礎型課程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方式:

①.引導學生追循科學家的科學發現、發明的步伐,體驗科學實驗研究,瞭解科學實驗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規律.

②.根據教學內容設定情景和課題,指導學生設計他們力所能及的科學試驗,還可以佈置他們課後進一步實施實驗研究.

③.發掘教材,結合學生的興趣點和熱點,佈置和指導學生開展相關的研究,交流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

1-4、教學效果分析

由於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已經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基礎,指導研究性學習過按:教師設疑、提示——學生解答、設計——學生交流、教師評價的遞進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使學生擺脫了單純的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大部分學生能達到預計的效果.

1-5、我們在進行基礎型課程教學滲透研究性學習得到的體會:

①.利用一期教改教材進行課堂研究性學習是可行的.現在二期教改教材為研究性學習又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教學內容.

②.在基礎型課程教學中如何處理好落實“雙基”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關係是設計和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關鍵.我們認為課堂教學絕對不能忽略對“雙基”的重視.但是,利用適當的'機會和方法來開展研究性學習不僅不會影響“雙基”的落實,反過來還能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③.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為在課題上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多媒體課件能使教師提供的資訊量大大增加;學生可以利用網路大大拓展視野,增大探索研究的空間;多媒體還能使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更為便捷,有利於思維,促進創新意識的培養.

2、我們根據教學內容,制定了拓展型課程教學的關於《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目標、要求和方法》,指導學生進行專題型研究性學習.

2—1、《目標、要求和方法》舉例:

教學內容專題舉例目標和要求方法和途徑

三、新陳代謝1)加酶洗衣粉是如何去汙的?能說明生活中一些現象的科學原理.觀察,實驗驗證,文獻和網路檢索.

2)atp在生物體中的作用.

3)怎樣種好家庭綠化?能知道1-2種常見綠化品種的栽培方法要點併科學依據.文獻、網路檢索,採訪專家,實踐活動.

4)怎樣延長蔬菜、水果、鮮花的保鮮期?能知道蔬菜、水果、鮮花保鮮的原理和方法.文獻、網路檢索,採訪專家,實踐.

5)什麼是合理的營養?能根據自己的特點制定一份科學合理的膳食方案(食譜).文獻、網路檢索,採訪專家,實踐活動.

6)酒釀、腐乳是怎樣做成的?做一份操作流程,同時進行實踐,最後寫出實驗報告.採訪、實踐、文獻檢索.

7)無土栽培花卉、蔬菜的方法.作關於無土栽培的原理、基本條件及其意義的研究報告.參觀、採訪、文獻網路檢索、實驗.

學期初我們向學生公佈專題型研究學習的目標、要求、方法和途徑,並作一定的指導,然後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自己安排時間,開展自己的課題研究.

2-2、教學的效果分析

經過三學期的實踐,我們收到了130多位學生提交的近140篇課題報告.這些學生撰寫的課題報告從內容來看,可分為:

(1)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知識拓展.如《atp在生物體中的作用》等.

(2)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現象研究,如《青少年的合理營養》,《校園噪聲調查》等.

(3)學生感興趣的自然現象研究,如《從食草獸、食肉獸的特點看自然選擇》等.

(4)關於環境保護的課題,如《酸雨的成因及其危害》等.

(5)關於生命科學新技術方面,如《克隆技術的發展》等.

(6)其他學生感興趣的現象、事物的研究,如《探索》等.

從學生提交的課題報告數量來看,我們實驗的所有學生都完成了課題報告.這說明學生基本上都能達到我們制定的專題型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從研究的內容來看,學生們涉及的題材是相當廣泛的.既有我們推薦的課題,也有學生自己選擇的課題,其中多數是具有熱點性的事物,這說明學生有可能、也願意對他們感興趣的專題進行研究的.

從學生提交的課題報告成果來看,雖說大部分是在資料收集的基礎上進行的研究,其結果也無法超越科學家已取得的成果,有的甚至還很幼稚,但是我們認為這些活動畢竟可以讓他們體驗科學研究的複雜性和艱鉅性,提高研究探索的意識和能力.

從學生提交的課題報告的水平看,個體能力差異是很大的.有的學生課題報告很簡單,內容也不充實,這裡既有水平問題,也有態度問題.我們也發現一部分學生的報告具有較高的水平.如一位學生作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的專題研究,她提交的報告中,把生物適應環境的各種型別資料收集得相當齊全,並且分門別類加以註解,用圖象或影像資料做成多媒體材料作充分說明,簡直是一部生物適應環境的專題論述.雖說沒有學術上新突破,但作為中學生經歷了這樣的學習過程,無論對他們的學習方法、對生物科學的興趣,對知識的拓展都有很大的好處.

3、在研究型課程中的教學中開展課題型研究性學習:

3-1、我們開設了《生物與環境-學生自主實驗》研究型課程,為課程設計了教學方案,方案包括:

(1)研究的主課題:環境汙染對生物的影響.

(2)課程教學目標: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科學意識、創新能力、設計和操作實驗能力、合作精神.

(3)課程準備:實驗室的開放,師生共同準備實驗裝置和實驗材料.

(4)課程教學過程:①教師概述科學研究和實驗的基本方法——②學生考察環境——③學生討論調查結果,選定研究課題——④各小組相互交流、評議修改研究課題——⑤各小組設計課題研究方案——⑥師生共同作實驗研究的準備——⑦小組成員協作進行課題實驗過程——⑧各小組交流課題研究結果,完善研究——⑨學生完成課題報告.

3-2、在生物組與化學、地理學科共同合作開設的《環境.生活.科學》研究型課程中,我們也為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提出了目標、要求和活動途徑,指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過程.

3-3、教學效果的評價

我們在設計研究型課程的教學時,抓住生物科學知識與環境的緊密相關性的特點,提出“生物與環境”這一個主題,讓學生透過自己的現有經驗和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個課題進行探索研究學習.

參加研究型課程學習的學生,雖然他們的能力水平高低不一,但是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條件下,他們在交流中共同得到提高,他們不同的潛能都能得到發揮.因此在綜合性的“生物與環境”的研究型課程教學中,學生都有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提高.

4、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效果檢驗:

4-1、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案例:

有的學生看到秋天大量的落葉使環衛工人大傷腦筋,焚燒時又產生了環境汙染,於是想到怎樣使城市綠地產生的枯枝落葉無害利用.他們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研究,用微生物處理枯枝落葉,在此基礎上寫出了科技論文《城市綠地枯枝落葉的處理和利用》.

有的學生看到化學實驗室的廢水會汙染環境,就設計了一個利用微生物產生的絮狀體來吸附、分離重金屬離子的實驗研究.

4-2、學生透過研究性學習獲得的部分成果.

《文廟地區噪聲、綠化狀況調查及治理》一文在區中學生科技論壇作為宣讀交流作品.

《敬業中學屋頂花園的調查》參加上海市生物與環境科技專案競賽,獲得優秀獎.

《城市綠地枯枝落葉的處理和利用》參加上海市十八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一等獎,並被推薦參加全國大賽.

《如何用枯枝落葉培養食用菌》參加上海市十九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三等獎.

學生獲獎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使學生透過這些活動經歷、體驗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增強了他們的環境意識,豐富的他們的知識和能力.這裡學生們自己有不少體會.

有的學生這樣寫道“看著緩緩飄落的樹葉,我從沒想過它會與食用菌扯上關係.自高一接觸研究性學習課程起,一年多的研究不禁讓我發現了生物的奇妙同時體驗了自己探究問題的快樂.最初提出課題時認為研究過程肯定短暫又簡單.但從材料收集起,我就逐漸發現其中的很多難處.在實驗過程中,我們經歷了很多“磨難”.我們因長出黴菌而傷心,又因長出一絲“希望之菌”而興奮不已.這次實驗的經歷是我生命中一份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