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理財

結構性理財產品

關於結構性理財產品

結構性理財產品一直在銀行理財市場上顯得有些“另類”。預期收益往往很醒目,但結果有時卻讓人很失望。

銀率網資料顯示,2014年一季度,有32款理財產品未達到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全部為人民幣結構性理財產品。而到期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實際平均收益率為4.82%,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則為5.15%。進入4月份後,共有4180款理財產品到期,其中有2993款披露到期收益資料。在披露的資料中,有22款未達到最高預期收益率,同樣均為人民幣結構性理財產品。

當輿論壓力紛紛投向結構性市場時,或許我們應該更客觀地來認識這一種特殊的理財產品。

別受預期收益的誘惑

我們發現,在銀行理財產品中,結構性產品的最高預期收益率往往在同期產品中位列前茅,就以4月22款實際收益率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產品為例,有一些的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就頗為誘人。比如廣發銀行“歡欣鼓舞”2014年第4期(滬深300指數期末看漲連續型帶觸碰條款)人民幣理財計劃預期最高收益率12%、平安銀行(000001,)“平安財富-私行專享結構性(保本掛鉤ETF)2014年5期人民幣理財”預期最高收益率10%。

不過,銀行理財專家提醒說,結構性理財產品的“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與傳統產品的預期收益有著很大的不同,而這正是“結構性”的特點所在。

我們先來說個簡單的事情:王先生買了一款年利率6%的產品,100元一年後變成106元。他如果拿出其中1元錢再買一個彩票,中獎了可得獎金5元,沒有中獎就等於白白浪費1元。所以最終的結果是,要麼100元最終拿到105元,要麼拿到110元。

其實,這個例子就告訴了你什麼是結構性。再專業一點說,結構性理財需要有可以生息的、安全的基礎資產(比如債券、固定收益類資產等),然後付出一定成本,買一個衍生工具比如期權,然後最後的結果是,要麼保本,要麼賺很多。(如圖所示)

從結構性產品的`設計理念可以看出,此類產品的優點是能夠精確鎖定最低收益,同時擴大獲利空間,而最終能否獲得最高收益就要看對市場的判斷是否準確。

這一概念在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也有比較清楚地呈現。通常,產品說明會告訴你,當掛鉤標的觸碰到怎樣的界限(或進入怎樣的範圍內)時,產品會產生最高收益可能,而如果沒有觸碰到(或沒有進入某個區域),最低收益可能又會是多少。

高收益還需專業知識

實際上,結構性產品的設計理念對投資者的專業知識是有一定要求的。如果你不是抱著試試運氣的心態購買結構性理財產品,那麼一定要對掛鉤標的未來市場走勢以及產品本身的結構設計(觸碰事件發生機率)有比較準確的拿捏。

目前,結構性理財產品掛鉤標的比較常見的包括黃金、匯率、境內股票指數等,一些銀行可能會針對某一標的推出兩款反向判斷的產品,這就考驗投資者的眼光了。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結構性理財產品存在的價值。銀行理財專家認為,金融市場的專業門檻經常讓不少有投資意向的非專業人士望而卻步,但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有望讓非專業投資者間接投資於專業金融市場,並獲得穩健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