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節日

最新中國傳統節日趣話

最新中國傳統節日趣話

中國傳統節日趣話

一、春節

二、萬年曆與老壽星

三、掃房子的故事

四、貼春聯

五、立春、“打春”、“打春牛”

六、正月十五鬧元宵

七、二月二龍抬頭

八、二月二,炒包穀

九、清明節的傳說

十 、三月三 “上巳節”

十一、少數民族的三月三

十二、大理“三月街”

十三、四月八

十四、潑水節

十五、五月端陽

十六、棕子和龍船

十七、 飲雄黃酒和懸插艾條、菖蒲

十八、六月六的傳說

十九、六月二十四“火把節”

二十、白族“火把節”的傳說

二十一、七月初七“女兒節”

二十二、七月十五“中元節”

二十三、中秋節

二十四、九九重陽

二十五、十月初一寒食節

二十六、冬至吃餃子的傳說

二十七、臘八節和臘八粥

一、春節

農曆的正月初一,是我國各民族最悠久、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名為春節,也就是農曆的“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後,全國改用陽曆紀年,為了與陽曆新年相區別,就把農曆的元旦改稱春節,民間俗稱過春節為“過年”,農曆的元旦——正月初一,俗稱為“大年初一”。

關於春節,民間流著“年”的傳說。

“年”原先是太古時代一種怪獸,頭上生有觸角,十分兇猛。每到寒冬將盡、新春來臨時,它就要出來掠食傷人。人們為了防禦它,一到這時,便聚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竹子,發出“劈劈啪啪”的爆裂聲,把“年”嚇跑。天一亮大家平安無事,便高高興興地相互祝賀,拿出最豐美的食物在一起吃。這樣一年一年地沿習下來。這一天就叫“過年”。

二、萬年曆與老壽星

相傳在商朝的時候,有個山青水秀的地方,名叫定陽山。山下有個村莊,山坡上的小

石屋裡,住著一個小夥子,名字叫萬年。萬年家境貧寒,以打柴挖藥為生。那時節令很亂,弄的莊稼人無法種田,萬年是個有心計的青年,他想把節令定準。一天,萬年上山打柴,坐在樹下歇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就做了一個測量日影計算一天的長短東西,叫日晷(ɡuǐ)。可是一遇到陰天,日晷也就用不上了。有一次他看見山泉滴水,響聲滴滴答答。他又做了一個五層漏壺。從此他測日影、望漏壺,慢慢發現:每隔360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從頭重複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時的天子叫祖乙,因為節令失常,他召集百官。商量對策。主管節令的大官叫阿衡,他不懂日月執行的規律,說是百姓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誠拜求天神寬恕才行。於是祖乙率領百官,素齋沐浴,設壇祭天。但是祭來祭去,毫無效果,弄得百姓服役出捐,苦不堪言。萬年再也忍耐不住,就拿了日晷和漏壺去見天子。天子見了萬年,聽了萬年講的日月執行週期,心中大喜下令修了日月閣,築了日晷臺,造了漏壺亭,派人跟著萬年日夜看守,精心記錄。可是阿衡卻深怕萬年把時令定準,受到天子重用,他會丟了官,就派人去刺殺萬年。誰想事情不密,刺客被捉住,於是阿衡也被收了監。天子祖乙親自到日月閣去看望萬年。萬年講了“日出日落三百六,週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年月有十二圓”的結論,又指著申星說:“申星追上了蠶百星,星相復原,夜交子時,舊歲已完,時又始春,請天子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愛卿創出太陽曆,功高德重,我一定重重封賞你。” 萬年說道:“太陽曆雖已草創,但還不準確,歲尾還剩有點滴時辰。我願常居日月閣,把草歷定準。”天子應允。萬年經過精心推算,把歲末尾時積日成月,按“閏月”補算進去,終於向天子獻上一部準確的太陽曆。天子祖乙見萬年日夜操勞,忠於職守,鬚眉都熬白了,很受感動,就把太陽曆定為萬年曆,還封萬年為日月壽星。因此,後人把春節也稱作年,每到過年時屋裡都掛起壽星圖,象徵新歲添壽。

三、 掃房子的故事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臨近過春節,家家戶戶都拆洗被褥、清洗傢俱、洗涮鍋盤碗盞,還要掃房子。乾乾淨淨迎新年。

為什麼人們在過年之前要掃房子呢?

很早很早以前,玉皇大帝為了掌握人間的動靜,專門派了三尸神到人間。每到年底,三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彙報人間情況。三尸神為了表功,就在玉帝面前說:“人間百姓十分野蠻,動不動就罵人,連你玉皇大帝也罵。” 玉帝一聽,不禁大怒,就讓三尸神去詳細查訪,把那些罵過他的人的姓名寫在牆壁上,等到年三十那天,派出天兵天將下界捕殺。

大年三十這天,天兵天將來到人間,挨門挨戶查詢人家牆壁,卻連一個名字也沒有找到,於是回到天庭稟告玉帝,玉帝以欺君罔上的罪名,把三尸神打入十八層地獄。

打這以後,每年到了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都要撣塵掃房。過去,這裡頭雖說含有一點兒迷信的成分,可是每逢過年來一次大掃除,家家戶戶請清潔潔,窗明几淨,增添了過年的歡樂、喜慶氣氛。這一習俗人們也稱為“掃年”,至今在民間流行不衰。

四、 貼春聯

春節一到,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給節日增添了色彩,節日的氣氛更濃郁。可是,貼春聯的習俗是怎麼來的呢?

很早很早以前,在風光秀麗的度朔山上,有一片很大的桃林,桃林中有一棵最大的桃樹。樹下有兩間青石板屋,屋內住著神荼、鬱壘兩兄弟。這兩兄弟力大無比,獅子見了他們都低頭,豹子見了他們也癱在地,猛虎為他們看守桃林。父母早就死去了,兄弟倆相依為命,吃著野桃長大,所以他倆對桃林特別親熱。天早了,他們挑來山泉水;生蟲了,他們一個個細心捉;培土整枝,辛勤勞作。功夫不負有心人,那桃子,吃起來又香又甜。特別是中間那棵大桃樹,結的桃子更是格外大,格外甜。人們都說這大桃樹上結的是仙桃,吃了能延年益壽,成神變仙。

在度朔山的東北方向,還有一個野牛嶺,嶺上有個野王子,野王子也有把笨力氣。他仗著自己力大人多,佔山為王。這野王子心比蛇蠍毒,手比虎狼狠。常常吃人心,喝人血,把一方百姓可給害苦了。野王子聽說度朔山上有仙桃,吃了能成仙,他的口水流了三尺長,立時派人上了度朔山。

來人喝令神荼、鬱壘兩兄弟獻仙桃,兄弟倆冷笑一聲說:“俺這桃只送窮人不貢王”。說完就把來人攆下了山。

野王子氣得七竅生煙,立時帶了三百人馬來到度朔山,神荼、鬱壘兩兄弟帶著守林猛虎迎出桃林,兩方相遇,一場惡戰,野王子的人馬被打得七零八落,狼狽逃竄。

野王子逃回野牛嶺,他整天整夜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了壞主意。

一個月黑風大的夜晚,神荼、鬱壘兩兄弟正在青石板屋裡熟睡。忽聽外面有動靜,忙起身開門向外看去,只見從東北方向過來幾十個鬼怪,一個個青面獠牙,紅髮綠眼,奇形怪狀,嗷嗷亂叫,向石屋撲來。兄弟倆一生清白,心裡沒鬼,所以面對惡鬼,毫不懼怕,神荼隨手摺了根桃枝迎了上去,鬱壘也抓了把葦繩跟後邊。神荼在前面抓鬼,鬱壘就在後面捆。不大功夫,把幾十個鬼怪全給捆了起來,一個個都被餵了老虎。原來這些鬼怪都是野王子手下人裝扮的,誰知毒計不成又喪了性命。

第二天,這件事傳開了,人們感謝神荼、鬱壘兩兄弟為民除害,他們的名聲越傳越遠。後來,人們傳說這兄弟倆成仙上了天庭,老天爺命他們二人專管懲治惡鬼。人們還傳說神荼、鬱壘兩兄弟用桃枝能驅鬼。所以從那以後,逢年遇節,人們也都削兩片桃木板,上面寫上神荼、鬱壘的名字,掛在門兩邊,能夠驅鬼辟邪、閤家平安,這就是我國最早的春聯,也叫“桃符”。以後,掛“桃符”成了民間的一種習俗。直到五代時,後蜀有個叫孟昶(chǎng)的.人,再題了兩句詞“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掛在門兩邊,真是我國第一副聯語對聯。再後來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後,曾下令除夕日,各個公卿大臣家,門上都要加貼春聯一幅。這時的春聯已經是寫在紅紙上面了。起初,春聯只限於官府門第,後來一般平民百姓家也都張貼起來了。春節貼春聯便成為我國人民的一種風俗習慣,一直傳到現在。

五、 立春、“打春”、“打春牛”

立春,是農曆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古時候,曾經把“立春”這天作為春節。“一年之際在於春”,我國人民歷來都很重視這個節日,古代的帝王還親自扶犁耕地一遭,表示對農耕的重視。漢朝的文帝、景帝頒發詔書時說:“朕親身躬耕為天下先”,這種迎春儀式一直沿襲到清代。

立春的習慣叫法是“打春”,“打春”的前一天叫“迎春”。過去,“打春”這天還有“打春牛”的習俗。什麼叫“打春牛”呢?

傳說神農氏嘗百草、分五穀,開始了農業,前三皇后五帝,都很重視農業。到周朝時,務農的事被提到朝儀上,一面制歷,一面責令地方官每年舉行一次迎春的儀式。立春的前一天,各地的官吏們都洗澡,穿素衣,步行到郊外,聚集鄉民設桌上供。焚香叩頭之外,還要在供桌前做一個土牛,讓扮作勾芒神的人舉鞭打土牛,這“土牛”被稱為“春牛”,“打春牛”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懶惰,迎來一年的豐收。

後來,土牛又換成紙牛,一個紙糊的牛裡面裝上五穀,被當作“春牛”,在迎春會上讓“勾芒神”舉鞭狠打,牛被打倒,紙被打爛,裡面的五穀流出來,這象徵著打出一年的五穀豐登。

又過了許多年,紙牛又換成真牛。據說一個清廉的大官犯了罪,被貶做小官。上任那天,正是迎春之日,他看到地方官在郊外聚眾舉行迎春儀式,“勾芒神”正在用勁打紙牛,他覺得可笑,於是寫了半首詩,題目叫《春牛榜子》,詩寫道:

不得職田飢欲死,兒儂何事打春牛?

他上任以後,認真地關心起農事來,常常脫去官服,走到田間,跟農民一起談桑論麻,

還親身跟老農學幹農活。他上任後的第一個春天,就把“迎春”的儀式挪在“立春”那天,也不壘土牛,也不糊紙牛,搬來了犁杖,牽來了黃牛,讓衙役們弄個竹筒子紮在地上,裡面裝個絨雞毛。他守著竹筒等著,等到立春的時刻到了,只見那絨雞毛輕輕地向上浮動,徐徐地出了竹筒,輕飄飄地上天了,就在那雞毛輕輕地飄出竹筒時,他迎天抽了個響鞭。牛走了犁動了,春耕開始了,他犁了一遭又一遭。晚上,他詩興大發,提筆在上年寫的半首《春牛榜子》詩下邊,又添了兩句:

歲首常思盤中餐,脆鞭一響打出春。

從這以後,人們就把立春這天叫“打春”。

又過了許多年,朝廷一,不把農事放在心上,對農事不管不問。地方官都不問農事了,就是打春那天也懶得走出衙門。這樣一來,從周朝興起來的迎春儀式和打春的傳統就給扔掉了。可是,迎春和打春的稱呼記在老百姓的心裡,打春牛大故事也在民間一直流傳下來。 六、 正月十五鬧元宵

農曆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元宵佳節。它又名“上元節”、“燈節”,為什麼叫“上元節”呢?按照我國民間習慣,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家家戶戶都要閤家團聚,共同歡慶,所以這一天被稱作“上元節”。按照道教的叫法,農曆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

上元節又叫“元宵節”,是因為正月十五乃是新春來臨、一元復始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夜又叫“宵”,“元”取“一元復始”之“元”字,又與“月圓”之圓諧音,所以正月十五之夜叫“元宵”。

元宵節除了要吃元宵,還要燃燈和觀燈,所以元宵節又叫“燈節”。

元宵節鬧花燈由來已久。①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就已有專門管燃燈、觀燈的官吏,叫司煊(xuǎn)。②戰國時魯班就製作了宮燈。③但正式把正月十五作為“燈節”,大約始於漢代。公元前180年,周勃、陳平等人協力掃除諸呂,擁立劉恆為帝,即漢文帝。因為削平“諸呂之亂”的這一天恰好是正月十五,所以他當了皇帝以後就把這一天夜晚定為節日,名為“元宵節”,以示“與民同樂”。到了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傳入中國,漢明帝提倡佛教,敕令在元宵節燃燈以示慶賀。於是,元宵節燃燈、觀燈的習俗遂起。④到了隋、唐時代,元宵放燈活動更為盛行。相傳隋煬帝610年元宵節這一天,在洛陽最繁華的地方,搭起高大戲臺,舉行慶祝活動。據《隋書》記載,正月十五之日萬國來朝,戲臺連起來共有八里長,“百官起栩夾路,從昏達旦,以從觀之,至晦而罷”。演員多達三萬餘人,伴奏的樂師多達一萬八千餘人,這種奢華的規模可想而知。⑤唐代也沿襲了這種習俗。唐玄宗時,放燈發展到熱鬧的燈市,“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白裡皆見,光明奪目業。”又有記載說:“(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⑥到了宋代,元宵燈市更是盛況空前,各式各樣的燈琳琅滿目,諸如“嫦娥奔月”、“西施採蓮”、“劉海戲金蟾”等人物燈;荷花燈、瓜燈、藕燈、牡丹、葡萄等花果;鹿、鶴、龍、馬、鳳、猴、金魚、蛙等百族燈;應有盡有,還有用燈紮成燈樹、燈樓、鰲山、牌坊等,可見元宵燈會之盛況。⑦南宋時代,謎語作為元宵節的遊戲之用。杭州文人在元宵燈節把謎語貼在紗燈上,讓過往遊觀的人猜,叫作“燈謎”,以後愈演愈盛。

七、二月二龍抬頭

農曆二月初二,過去被稱作“春龍節”。

二月二前後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驚蟄”,據說這時經過冬眠的龍,到“驚蟄”這天被隆隆的雷聲喚醒,所以就有“二月二 龍抬頭”的說法。過去每到二月初二這天,人們都有到江河水畔“祭龍神”的習慣。因為這天是“龍抬頭”的日子,所以人們吃的餅叫“龍鱗餅”,吃的面叫“龍鬚麵”。到這一天,女人們都要停下手中的針線活兒,說是怕刺傷了龍的眼睛。

民間有個“二月二”祭龍神的傳說。

很早已前,陝西關中大旱,井枯河干,人們盼望著老天爺下場透雨。可是盼了一年又一年,連個雨點也沒見。

在長安附近的臨潼縣驪山東面,有個地方叫馬額,那裡有個小山村,村裡有個叫水生的小夥子。他從小失去了父母,靠鄉親養大成人。他見天旱,莊稼難長,連人們吃水也成了難事,便想法為民找水。有一天,他到百里之外的塬頭村,遇到一位白鬍子老漢,就向他打聽,老頭高興地對他說:“關中大旱,玉帝早就知道。他曾經派東海龍王的孫子前去播雨,可這小龍到了關中,卻一頭竄進龍河裡,把下雨的大事忘了。”水生忙問道:“怎麼才能制服它呢?” 老伯說:“聽前輩的人說,要制服小龍,必須先弄到一根降龍木。” 水生又問:“到哪兒去找降龍木呢?” 老伯說:“這東西龍河附近的木柯嶺上就有,要弄到它可不容易。我看你有降龍的勇氣,所以今天就告訴你,降龍木,象根柴,生在山腰長在崖,用它攪混龍河水,小龍出水把頭抬。” 水生聽了,牢記在心,告辭了老伯,直奔木柯嶺去採降龍木了。

村子裡的土地神被他的勇氣感動了,特地送給他兩個大仙桃,囑咐他說:“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能吃這仙桃,不然的話,你就難回鄉裡了。” 水生收下仙桃,告別眾人上路,終於來到了一座直立的山崖下面,這山崖上下如刀切,水生勇敢地攀著野藤,抓著怪石,艱難地向上爬去。爬上了山腰,他發現了一棵小樹,與眾不同,仔細一看,斷定這就是自己要找的降龍木。他砍了下來,別在腰上,下嶺直奔小龍住的龍河去了。來到河邊,他揮舞降龍木攪混河水,小龍在河裡頓時頭昏眼花,便一頭竄出水來。小龍出水,一看是個凡間百姓打擾了它,就惡狠狠地向水生撲來。水生毫不示弱,揮舞降龍木迎鬥小龍,雙方打得不可開交,漸漸地,水生感到力氣不支。這時,他想起了仙桃,,就一口一個,把兩個仙桃都吃了。吃完,頓時力氣倍增,只見他一個翻身,騰空而起,躍上龍背。他左手抓住龍角,右手揮舞降龍木,打得小龍嗷嗷亂叫。這時水生才對小龍說:“玉帝叫你給人們播雨,你卻把這等大事丟在腦後,躲在水中逍遙自在,今日非打死你不可。” 小龍一聽,忙求饒道:“我願立即去播雨,請你別再打我了。”水生說:“那好,你馬上就走。”小龍答應者,不一會只聽的一聲雷響,小龍騰空而起,隨著團團濃雲直衝雲霄,霎時間便烏雲翻滾,嘩嘩地下起大雨來。眾鄉親見小龍終於出來播雨,都對水生十分感謝。

為了紀念這個“龍抬頭”的日子,人們把每年的“二月二”定為“春龍節”,在這天焚香禱告,祭祀龍神,請求按時抬頭播雨。

八、二月二,炒包穀

還有個“二月二炒包穀”的傳說,武則天奪了唐室江山,改國號周,自稱大周皇帝以後,玉帝大怒,命太白金星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

這下可苦了老百姓,從立夏到寒露,一百五十多天滴雨未下,片雲沒見,只旱得河塘乾涸,莊稼枯死,連人吃水也十分困難了。這天,忽然從遠處飛來一朵雲彩,越來越大不一會就下起傾盆大雨。人們望空禮拜。

原來這是司管天河的玉龍下的。因西天取經有功重新回到天河,它聽見人們的哭聲看見人間慘景,便不顧安危,再次布雨。玉帝大怒,又把它打入凡間,壓在山下受罪,山上立一通碑,上寫:

玉龍降雨犯天條,當受人間千秋罪。

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知道玉龍犯了天條,就想辦法拯救它盼它再上天庭,再降甘霖。可人們誰也找不到金豆,又怎能開花呢?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一,有一個老婆婆揹著包穀去賣,不小心袋子開了口,金黃金黃的包穀撒了一地,在場的人心想,這包穀不就是金豆子嗎?用鍋一炒不就開花了嗎?於是人們都傳開了,商定次日家家都炒包穀豆。

到了第二天也就是二月初二,各家各戶把炒好的包谷花用簸箕盛著,供在院子裡,有的人還端著送到玉龍身邊。玉龍便大聲喊:“太白老頭,你看金豆開花了,還不放我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