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醫療/製藥

醫療建築設計方案中的創新

關於醫療建築設計方案中的創新

摘 要

醫療建築設計是一類較為複雜的建築設計型別,文章透過對千佛山醫院內科保健綜合樓方案設計全過程的論述,闡述了醫療建築方案創作首先應該是一個城市公共建築設計的過程,而思維的創新應來源於解決設計問題側重點和解決方式的改變。

關鍵詞

醫療建築設計 思維 創新

一、專案分析

(一)概況

醫院目前主入口設定在經十路上,專案用地位於醫院院區內東北角處,比鄰經十路和山師東路,千佛山位於院區南側,地理位置極其重要。

本次可建設用地為面積約7760O的矩形,用地範圍有配電室一處,服務於整個醫院,專案建成使用後方可進行置換拆除。

專案用地西側分別為現狀醫技樓(圓形2層建築和近半圓形12層建築)和門診綜合樓(矩形10層建築物),兩棟建築均靠近經十路且地上兩層由玻璃廊道相連。

(二)問題分析

基於以上現狀,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1.專案用地位置在城市中如此重要,建築應以何形式融入城市規劃,如何呼應千佛山?

2.在用地緊張的情況下,如何解決醫院提出的眾多功能,尤其是在首層設定不同功能的單獨入口?

3.如何解決建築的停車問題?

4.針對現狀,如何設定配電室?

5.如何與用地西側的兩棟沿街建築進行協調,與之“和諧相處”,怎樣實現它們之間的功能對接?

6.如何考慮新建建築與醫院遠期可持續發展的關係?

二、方案構思

方案構思的過程即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將哪個問題看作主要問題去解決,在眾多解決方式裡面如何選擇最優的解決方式?這些都將極大地影響著方案的生成。

(一)第一輪構思

新建建築與原有建築在裙房西側二層處設兩處連廊,有效進行與現有功能和遠期可持續發展功能的連線。

建築一至四層為保健門急診及體檢,東側凹進避讓現狀配電室。五層為裝置層,同時也作為結構轉換層,五層以上各層的東側不再凹進。每層兩個護理單元的模式,透過對比“工”字型、“U”字型及“口”字型等多方案後,認為口字型最優。“工”字型的北樓受日照影響大,難以滿足病房對於日照的需求(圖3);“U”字型能良好地利用日照和千佛山良好的景觀資源,但北側兩個山牆面對著經十路,建築形象難於保證(圖4);“口”字型解決了“U”字型的`問題,兩個護理單元分別沿東、南向和西、南向展開,將東、西向病房向南側扭轉15度,千佛山的美景便可朝向病房展開,而且有效減少了東西向日曬,北向集中佈置醫護用房,形成獨立的醫護工作區,同時遮蔽了經十路上的交通噪聲對於病房的影響。故口字型被列為最優方案(圖5~7)。

沿經十路立面採用極簡的處理手法,用簡潔的立面處理包容內部複雜的功能構成,從經十路看過去簡潔大方,視覺衝擊力強,標誌性明顯(圖8)。

(二)第二輪構思

經過第一輪的反覆推敲後,發現方形立方體體量對於周圍建築來說過於龐大,同周圍建築協調不夠,隨即進行了第二輪深化構思。

首先對總平面進行總體協調改進,在裙房東北側較多突出主樓,這樣更好地與西側的門診綜合樓圍合出院前廣場(圖9),就單棟建築來說,也有一個內凹空間作為進入建築的緩衝空間,在這個緩衝空間內設保健門診入口和保健急診入口,考慮到體檢人流量較小,在建築西側開設體檢入口,保健病房和內科病房入口仍然設定在建築南側。

由於醫院主入口和建築出入口之間存在約3m的高差,故提出透過進院的一條低標高道路進行人車的分流,行人進入醫院後經過坡道進入院前廣場,由廣場對進入各個建築的人員進行分流,而機動車則從院前道路直接進入地下車庫,地下可提供436個停車位,患者可由車庫內各個電梯進入建築不同區域進行就診。這一設計不僅解決了人車分流,還增加了廣場下部的停車空間(圖11)。

為了避免建築體量巨大,將北側體塊打破成為兩塊,中間由玻璃廊道和空中庭院等虛空間連線;仔細研究醫院現有建築肌理,決定用相似的手法和材質處理裙房,使離人視線最近的裙房整體統一起來,高層部分貫穿了院區已有的橫線條處理手法,將表皮橫線條做成凹進凸出的折板造型,這樣既做到了院區整體感覺的統一,也做到了個體的標新與立異。從建築內部來看,虛空間的處理增加了內部使用的多樣性與趣味性,充分為醫生和患者考慮,更突顯人性化。 (三)第三輪構思

經過上一輪的深化與調整,方案受到了專家及院方的一致好評,僅對其沿經十路上的建築形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更多考慮延續原有肌理,將導致其標誌性形象的減弱。

基於以上考慮,對北側沿經十路體量進行了“瘦身”、“拔高”的“整形手術”。南側建築作為背景建築將其壓低,高層建築直接落地處理,裙房不再突出上層建築,這樣著重突出沿經十路建築的高聳與挺拔。同時,北高南低,更好地滿足北側的日照要求。兩棟高層的設定更削弱了建築的東西向體量,化整為零。兩棟高層的設定更方便地避讓了現有配電室的位置,採用體塊的變化,不再使用結構的技術措施處理,減少了設計費用。

上述設計需要北側高層和南側高層保持最大間距,以保證病房所需的日照要求,北側高層需儘量往北側佈置,導致北側室外空間緊張難以設定空間較大的入口廣場。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保證院區北廣場的同時,將建築西北退讓設定入口廣場,集中解決門急診和體檢的出入口。北廣場人車分流及其地下停車的構思仍然保留,側向廣場的設定將人流引向基地內側,形成該建築獨有的集散廣場,空間環境品質相對提高。同時將內科樓和保健樓出入口完全分開設定,內科樓出入口設定在建築北側,保健樓出入口設定在建築南側。地下車庫的主出入口設置於建築北側廣場上,地下車庫可解決停車位385個。

平面設計時將入口門廳相應地設定在建築西側,在中庭周圍設定通往各層的交通核,並設定醫療街。現有門急診及未來功能均透過醫療街來進行銜接。病房部分變化較大,由原來的口字型變成了兩個“一”字型,將病房均佈置在南側,北側設定醫護工作區。

三、結束語

三輪方案構思都意在解決開篇所述的幾個問題,但解決問題的側重點不同、方式不同則衍生出不同的3個方案。從三輪方案的深化調整中也不難發現兩個問題:第一,醫療建築的設計特點。醫療建築首先是城市公共建築,應首先解決其作為公共建築的一般問題,如與城市的關係、與周圍建築的關係、與城市形象的協調關係等;其次醫療建築與其他公共建築相比存在特殊性,即功能的多樣性、流線的複雜性以及進行醫療工藝設計的必要性。醫療建築設計應該首先從其公共建築的屬性入手,而不應該被其複雜的功能及工藝設計限制了創新的思維。第二,醫療建築設計的創新問題。創新設計並不難,只要轉換設計思路,改變解決問題的側重點或者改變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案便會有所不同,設計的創新也便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