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文化

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的文章

有關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的文章

美術欣賞教學是基礎教育階段美術教學整體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透過教師合理的組織教學,引導學生透過感受、欣賞和表達等活動內化知識,形成審美心理結構。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傳承,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的人文精神總和。透過對傳統文化背景下美術欣賞教學的實踐研究,提高教師對相關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意識,探索提高教學水平的途徑。學生透過對認知內容的深入理解與背景文化的掌握,使他們的學習及遷移能力得到應有的寬度和深度發展。

一、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價值點

教學內容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只有在足夠重視的狀況下,才會被發覺和挖掘。不忽視每一個傳統文化教學的“微小”價值點,並將其放大,才能理解教學內容的文化內涵。所謂“微小”,是指比較容易被教師忽視的傳統文化點,如果教師不注意挖掘和思考分析,很容易把這些微小的價值點“走馬而過”,這不僅失去了一次教學的機會,長而久之,也容易使教師養成不注意挖掘教材內涵的習慣。這就要求美術教師需要有洞察時機的能力,有較高的對教材的理解和課堂處理能力,體現了教師的綜合能力和水平。

透過對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低段美術教材進行整理,在相關內容中挖掘出傳統文化價值點,如:第一冊《我心中的太陽》可以欣賞古代出現在石頭上、器皿上的太陽圖案和太陽神圖案,以人類對太陽的喜愛之情來切入傳統文化教學;第二冊《美麗的盤子》可以欣賞從古至今的各種盤子,如《人面魚紋盆》、中國唐三彩《花葉盤》,以瞭解盤子上紋飾的特點來切入傳統文化教學;第三冊《小鬧鐘》可以欣賞古代的計時工具,如沙漏、水鍾、銅壺滴漏,以瞭解鐘的發展歷史來切入傳統文化的教學;第三冊《下雪天》下雪天想到雪花,到傳統紋樣團花,到中國寶相花,以瞭解造型上相關之處來切入傳統文化的教學。事實上,教材中已涵蓋很多的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有的內容在教材中有所提示,有的內容需要教師仔細挖掘,而這些內容之間也會有相關之處,如:第一冊的《窗花花》;第三冊的《手來手,好朋友》、《下雪天》;第四冊的《剪花邊》,這四個內容雖然表現的形式不同,都可以和剪紙相結合,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的不同,在教學上體現系列性、層次感。

二、挖掘節日中的傳統文化感知點

節日是一種民俗文化,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熱愛。在春節、元宵、中秋、端午、清明等傳統節日的特定環境中教學,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絡,引導學生將節日裡的生活經驗與節日文化的學習相結合,學生的情感體驗就會加深。

根據傳統節日和節日文化,可以選擇適合低段學生的相關主題教學。如:一年級《吃月餅》瞭解月餅的由來,知道傳統節日中秋節,欣賞各種月餅,感受其造型特點和圖案特色來切入傳統文化教學;二年級《看花燈》欣賞各種造型、各種材質的花燈,瞭解元宵節的由來,花燈從古至今的變化來切入傳統文化教學。

三、挖掘地域資源的傳統文化結合點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於學科課程標準的實現、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們身邊可利用的資源有很多,如:教材資源、生活資源、社會資源、人力資源等。有挖掘資源的意識,並且能有效地將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就能讓我們的教學 “如魚得水”。如:一年級《杭州絲綢》一課中欣賞漂亮的絲綢,瞭解杭州絲綢的特點和發展情況來切入傳統文化教學;二年級《王星記扇子》可瞭解杭州的王星記扇子,以欣賞古代扇子的造型特點切入傳統文化教學。

什麼內容的美術課在什麼時候上,什麼情況下上怎樣的美術課,如果教師能夠有效地結合時機,將會使教學不斷推向高潮,使學生學習情緒高昂。教師儘量將課本上的內容與我國的傳統文化、學生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從細微處不斷挖掘點點滴滴的素材,如從生活用品、飲食習俗、自然景色、節氣變換、風俗習慣等方面,向學生講解並展示我國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使課堂成為宣傳和發揚傳統優秀文化的陣地,同時,文化學習的過程也就成為一種美的享受過程。

四、研究的初步成果

(一)形成“一個”整體

透過羅列和研究,我們發現美術教材中,有很多可以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我們也發現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傳統文化資源,包括傳統節日,但是這些內容是呈散點分佈,如果把有關於傳統文化的散點進行聚焦,對學生學習的體系進行梳理,把原來散狀的東西集中在一起,或連線成線的形狀,形成一個整體,確定整體目標和階段目標,找到合適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得教學更有系統性。在這個由散到聚的過程中進行文化學習,會更有利於學生文化意識的形成,激發熱愛中國的文化情感。

(二)達到“兩種”參與

1.課內參與,掌握技能 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是極其重要的,在欣賞的過程中,我們也注重給予學生動手參與的機會,如實地參觀、真槍實幹地動手,對學生來說都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過程,讓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離得很近,就能使他們很快地接受,並快樂地操作著,這些都是很好的傳統文化教育。

2.課外操作,使用本領 知識和技能只有運用起來,才能真正達到學為所用的目的,透過教學讓他們樹立了用“漁”造“魚”的觀念,這也是教學的真正意義所在。擁有了學習的本領,在瞭解文化的同時讓自己更加有修養、有內涵,透過學習,學生願意主動投入感知文化的世界。課堂外的操作,他們更是得到了一種文化認識的實際操作能力。

(三)產生“三大”變化

透過一些嘗試和研究,我們發現美術學習就是學習一種文化;學習美術的過程,也就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都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中。

經過課題研究的過程,我們看到了學生的變化:文化學習興趣濃厚;文化內涵感悟深化;身心得到綜合發展。以《面具》一課為例,學生在這節課中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對面具認識、瞭解的過程,讓學生難忘,據家長反映,很多學生回家還帶著面具不肯拿下來。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樹立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的意識,這更是完善人格的過程。

當然在學生髮展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教師在研究過程中的變化:明確目標,統整教學;把握課堂,加強能力;對傳統文化背景下美術欣賞教學的實踐研究,反思研究,促進發展。課題研究為我們確定了教學的目標,是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意識的研究,是對學科課程標準的實現、教學水平提高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看到教師圍繞著總目標,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學生生活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多角度的理解、分析和解讀,形成了自己個性化的教學設計。

中國是一個有著輝煌文明的古老國度,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性繼承與發展、對傳統藝術的再認識,是每一位美術教師的重要責任。從點點滴滴中培養學生繼承和發揚祖國傳統文化的責任感,這也是我們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目的。

【參考文獻】

1、《美術課程標準解讀》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2年版

2、侯令著 《美術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涵養》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3、 沈玲娣陶禮光《體驗式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綜述》 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