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理學

學好心理學的方法

學好心理學的方法

怎樣學好心理學

心理學是內容極其龐大繁雜的學科。對於心理學愛好者或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來說,不知道如何學好心理學,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怎樣學好心理學的經驗。

首先你應該找一本關於心理學所有的介紹。它應該包括了當今心理學幾乎所有的研究範圍(當然只是初步的介紹),例如心理學的概述,神經系統解剖學,意識,感覺與感知,認知,記憶,思想與語言,人類發展過程,情緒與動機理論,人的個體性與人格,心理測量,心理失常的診斷,心理失常治療,社會心理學,心理學應用等等主題。類似的書籍會讓你對心理學有一大致的瞭解。

當你已經對心理學知識框架有一大體瞭解後,再進一步學習心理學。

進一步學習必須從自己開始。這有多重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那些心理學知識,首先要用在自己身上

我見過很多朋友,一開始學心理學的動機是為了自己,譬如上治療性工作坊的。但是,等學到一些知識後,卻主要用在剖析別人上了。

例如,一位女士花了幾十萬上各種各樣的課程,每上一個課程回來,都會剖析丈夫和其他親人,剖析他們為什麼這樣對待自己,很多時候還會要求他們改變對待自己的做法。更常見的是,發現心理學會特別強調童年時和父母的關係,結果一剖析發現父母對自己的方式大有問題,於是回來就要求父母改變對自己的方式。

這樣做,心理學要麼成了逃避自己成長責任的工具了,要麼成了向別人展示自己有多高明的工具了。例如那位女士,她現在和丈夫吵架更厲害了,畢竟那麼多知識不是白掌握的。

真正用在自己身上,是先去將那些理論知識用在自己身上,先去認識自己。並且,當發現所謂的問題時,不要急著去改變。

很多人會問,發現了問題為什麼不立即改變呢?!因為,急著改變很多時候是在逃避認識自己。通常而言,做一些事情是容易的,但深入地認識自己要困難很多,而且還有很多痛苦。於是,我們更願意去做什麼,而害怕僅僅去覺察自己。

並且,我的經驗一再顯示,一旦真正覺察到了自己的問題,改變立即就發生了,那時做什麼就不再是問題了。

更有意思的是,一旦你改變了,周圍的關係會自動發生一些改變,而假若你還沒有發生改變,卻去要求別人為你改變,那其實是在說,你要為我的改變負責,這也是在逃避自己的責任。

對於你,我很想建議,把本科的幾年時間都當作認識自己的階段,這一階段不必急著去改變,而只是去認識,去覺察,看看會發生什麼。

從自己開始的第二層含義是,尊重自己的感覺。

心理學流派眾多,而每一流派又有許多代表人物,該怎麼掌握呢?我的'建議是,跟著自己的感覺走,喜歡誰就去學誰,不喜歡的話,暫時瞭解一下就可以了。

例如,讀本科的時候,我不認同弗洛伊德,覺得他太黑暗了,那時看他的書就沒什麼感覺。所以,儘管他是No.1的大師,但我照樣尊重自己的感覺,沒有對他做太多工作。

相反,那時我特別喜歡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而對同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的馬斯洛沒有感覺。但那時國內沒有完整的羅傑斯著作的譯本,該怎麼辦?於是,我去圖書館借了羅傑斯的幾本英文原著來看,這對我有極大的幫助。

學習的時候,有感覺和沒感覺有著巨大的差異。有了感覺可以事半功倍,而沒感覺則會事倍功半,甚至我覺得這樣說還不夠,我個人認為,有感覺和沒感覺,學習的效率要相差10倍以上。

從自己開始的第三層含義是,你的判斷是唯一的檢驗標準。

有些理論被奉為權威,但你就是沒感覺,甚至認為是謬誤,那沒關係,接受你的這種判斷。

這樣做有多種結果。或許,你最後推翻了自己的判斷,又接受這一理論了。或許,你終其一生都沒有接受這一理論。也或許,你最後有了折衷。

這些結果都不錯。並且,因為這些結果有你的感覺在,你對於一切理論或知識是有你自己的獨立思考的,於是你就不只是在學習而已,你還進行了創造。

第二點建議是,多去讀原著,適當少讀教科書。教科書,尤其是國內的教科書,經常是拼湊出來的,不知道是對原著的第幾手的翻譯或抄襲了。更要命的是,因為這樣一個過程,原著的意思甚至都被誤解了。而且,絕大多數情況下,原著的意思都更容易懂。即便如弗洛伊德,據說其原著都是非常清晰易懂的,是後來的譯者將精神分析弄得晦澀難懂。不過,即便是譯著,也遠勝於教科書,讀教科書的話,可能讀上一輩子都無法理解原作者的意思。

第三點建議是,不要侷限於學院派,更不要侷限於心理學這幾個字。

為了考試,將自己侷限於學院派,還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為了真想學心理學,而將自己侷限於學院派,這就會有巨大的侷限性。現在很多流派,傳統心理學可能難以接受,例如薩提亞、家庭系統排列、完形、NLP乃至中國由來已久的道家的方法等,這是因為,任何一個體系都有排外性,每一個體系都無意中會使用“我正確,別人錯誤”的邏輯,精神分析一開始產生時,被世人視為荒謬,而精神分析確立了地位後,就視別人為荒謬了。作為一個學習者,不要被這種分別心給限制住。

更不要侷限於心理學三個字,要對文學、哲學、政治學、社會學、電影乃至新聞事件等各方面內容保持著好奇心。僅對我而言,心理學對我的影響遠不如哲學和文學,例如對我影響最大的書中,列第一位的便是以色列神學家馬丁.布伯的著作《我與你》。我是人性乃至宇宙的奧秘好奇,而不是對什麼心理學好奇,所以不要被心理學三個字限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