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觀後感

鏡子的觀後感

鏡子的觀後感

鏡子經過《天網》欄目十年的醞釀與策劃,兩年的拍攝與製作,最終完成。下面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鏡子的觀後感,歡迎大家瀏覽。

鏡子的觀後感【1】

最近被《鏡子》的紀錄片刷爆了朋友圈,雖任務繁多,但是還是擠時間看完並且決定花時間寫一篇觀後感:這部鏡頭畫面感處理的不是很好的紀錄片竟然讓我三次哽咽,因為它的真實。

【家明篇】

“他們根本不知道我喜歡什麼,他們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我身上,我現在根本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無論我怎麼做,他們都會認為我是小孩子,我是個幼稚的人。他們就根本不相信我。”當家明歇斯底里地哭著說完這段話時,尤其是“他們根本就不相信我”時,我陪著家明落淚了。從影片來看,家明這孩子本性上沒有多大問題,他就是想證明自己能行,他想獨立自主、他想要自由。但是家明的爸爸是一個透過考上大學走進城市的踏實勞動者,他希望兒子能和他一樣透過自己的奮鬥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所以家明想去做一次揹包客,但得不到父母的同意,在父母眼中,家明還是個小孩子,但是小孩子也有自己的感覺。在第三集中,家明媽媽說了這麼一句話:“你以前心裡只有工作,而現在只有工作和兒子,那麼我呢?你在這樣下去,我肯定和你離婚!”這個片段我看了兩次,從這裡開始我便開始心疼家明爸爸,是的,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個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能看得到家明爸爸的努力,他能把工作搞好,但是他忽略了他的家庭、他的妻子、他的兒子。他努力工作給這個家提供了物質保障,但是生活很多時候需要精神層面的享受。我覺得這個家庭的三口人一定要相互幫助、一起進步,因為爸爸也是人,他的缺點也是與生俱來的,他已經努力克服自己了,一個人肯為你改變自己,說明他是真的很愛你,也很在乎你。

【張釗篇】

“我不是一定要談女朋友,而是我想找一個精神寄託,我覺得我父母那裡是沒戲了,我如果不談女朋友,我就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動力在哪裡?”聽到張釗說“精神寄託”這個詞時,我其實挺驚訝的但是隨後一想也合情合理,因為小孩子也是有精神需求的,甚至比大人更需要。張釗之所以如此叛逆,其實更多的是他的父親,從影片中就能看出,張爸爸確實對張釗的關心太少了,就像他自己說的,如果我五年前上這節課,我們倆絕對不會走到今天這一步。因為父母的不關心,讓張釗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所以他就向他說的,他必須重新找“精神寄託”。

從個人角度,我覺得張釗這孩子很不錯,問題真的在於張爸爸,他對張釗的關心太少了。

【澤青篇】

當澤青評價營地生活時,他說,這裡的物質條件雖不如外面,但是精神世界還是這裡好,又是一個小孩子提出了“精神世界”這個詞,這次我就不再驚訝了。這是這三個孩子中,我覺得澤青是問題最大的一個,而如果要問責,我覺得澤青的媽媽當之無愧。從這個家庭來看,真的能深刻體會到“女人”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一個好的家庭一定離不開一個賢惠的女人。她說澤青爸爸:“他就是希望我是個賢妻良母,但是我根本不是呀,我不願意當村姑”。她這話一說出來,讓我瞬間找到了澤青打她的緣由,是的,她又幼稚了。首先,賢妻良母是一種責任,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其二,“我根本就不是”,這句話能看出她的膚淺、固執。人不是一直都在發展、都在變化嗎?你咋能用一句話去逃避呢?最後一點:真正的賢妻良母,從來都不是村姑,她們是最會收拾自己的人。

澤青爸爸說的對,他不需要改變什麼,從影片中看出,澤青爸爸其實很顧家。問題出在媽媽身上,如果澤青媽媽不改變,則這個家能變好的機率不是很大。

【第二次哽咽】

第二次心塞,是聽到同營中的一個小女孩說:說不逼不逼,但是什麼時候沒有逼過;說過減負減負,但是哪個老師又沒有開設輔導班呢?小孩子也是人,不是機器人。他們不是中了病毒,而是有了自己的感覺,他們不想被控制了。

聽到12歲的小姑娘說出這段話我很難受,更確切地是心塞,是的,誰能想到這是12歲的一個孩子說出的話呢。

【教育專家的家庭教育筆記】

1.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的人生只有一條路,難道是這樣嗎?(我當時想,人生不是一條路,但是我雖然是大學生,但是我不知道還有什麼路?)

2.愛的認知的扭曲:

a.你是我的孩子,容易把人物化,是的,就相當於你是我的杯子,我擁有你的產權、使用權。這種認知是錯誤的,因為孩子是一個完整的,有自己思想和感覺的人。你有給他生命的權利,但是沒有左右他人生的權利。

b.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他們認為愛孩子就應該教育孩子,改造孩子孩子,從而將愛的能力埋藏起來,發揮不出。到最後滿滿的愛都變成了滿滿的傷害。

我覺得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所以做最好的自己便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教育家觀後感】

1.合理地把興趣愛好放在不同的階段,這就是最好的學習階段。

2.全世界的孩子都得唸書,那麼念得書比較多,知識面比較廣,將來進去社會就會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一個人興趣會不斷提升,不斷變化,所以你會有自由,但是自由是為了對我們社會、國家做出更好的貢獻,使你的人生價值得到更好地體現。

【我的觀後感】

1.尊重孩子,他是人,他有感覺。

2.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則,所以做最好的自己,一個會生活、有情趣,有溫度的人。

3.論擇偶的重要性。你的孩子、朋友、伴侶都是你的鏡子。

鏡子的觀後感【2】

孩子是家庭的鏡子,輟學、早戀、毆打父母、輕生,不同型別的叛逆少年站在鏡子面前,我看到的卻不是那張年輕的臉龐,而是佈滿皺紋的父母的面容。

人之初生,性本單純。

父母是孩子接觸最多的人,從第一次睜開雙眼到熟識數字,是孩子一生的地基,很大程度決定他們未來的性格秉性。就像白絹一展,任由父母書寫。你所謂善與惡,所謂好與壞,毫無保留地灌注在孩子腦海裡。

影片中有所體現,時常因為母親送水果飯菜打擾他下軍棋而毆打母親的澤青,年僅十四的他為什麼對愛母如此狠心?影片後邊講述說到澤青的父親一直有家暴的惡習,所以目睹一次次的家庭暴力後的澤青也習以為常,甚至認為毆打母親天經地義,是件常事,可怕卻又引人深思。

思想的深度或許可以憑藉年齡衡量一二,但思想的複雜是無關年齡的。父母卻認為孩子就只是孩子,思想簡單不成熟幼稚,所以父母總是忽視孩子的思想,認為小孩也想不到什麼,但是成長階段是一個塑造性格的時期,尤為關鍵又十分敏感,外界的一件小事可能蝴蝶效應似得顛覆一生。家長為了生計為了家庭,日夜操勞,自然不可能注意到孩子的小情緒,青春期的孩子不願對父母吐露心思,雙方如果也不及時溝通,那麼隔閡和摩擦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當孩子開始有較強的自我意識,有些父母天生控制狂,不容許孩子有一點偏差在他規劃好的最好看的道路上。讀書、中考、高考、畢業、工作、結婚、生子,然後彷彿就圓滿了。可人生不止一條路,大多數人的幸福可能不是你想要的,看似幸福的大多數人其實也在黑暗處厭惡這平淡枯燥的生活。可這種思維慣性牢固了三四十年,就變成對的了。自認為的正路,這與思想跳脫異想天開的孩子的思維有極大的矛盾,開始了冷戰,吵架,離家出走,甚至以愛相連的兩代人變得刀劍相向,缺少的是溝通和理解。

中國人是含蓄的,年紀稍大的父母更是這樣,他們從不說愛,卻時時都在愛著。他們的愛隱形在每天三頓平淡的飯菜中,隱形在十幾年如一日的叮囑與嘮叨中,隱形在每一次爭吵後滾燙的淚水中,隱形在每一次他看你的眼神中,隱形而偉大,常見卻無價。

語言這一最適合表達愛的產物或許失去本意變成了負累。當語言失去美麗,變成冰冷的鐵錘,傷害的'不止一個人,那心與心之間的愛的羈絆也變得搖搖欲碎了,有些或許已經粉碎。碎滿地的玻璃,扎身!更扎心!留下難以彌補的傷疤。

深愛著的爸爸啊,你怎忍心揮下手掌,打碎孩子脆弱的心靈,毀壞家庭的和諧?

親愛的孩子啊,你怎麼讓自己的快樂建立在父母每日每夜的操勞上?

深愛著的媽媽啊,你怎能讓一個愛心變成束縛孩子自由飛翔的牢籠,只做你乖巧的小寶貝?

親愛的孩子啊,你怎能無視那偉大純潔的愛,帶給他們痛苦與折磨?

親愛的,深愛的,你們都是對方最最親愛的人啊!又怎能讓痛苦代替歡笑,讓麻木代替溫柔!

孩子像風箏,父母是你的牽線人,任你在風中飛舞。

當有一天,風足夠大,風箏足夠結實,便是父母撒開線的時候了。

鏡子的觀後感【3】

今天開始正式放暑假,暑假作業裡頭有一項“陪同家長一起觀看央視推出的關於家庭的紀律片《鏡子》”

鏡子,玻璃鏡子,易碎。“孩子折射家庭形態”,與這個類似想法在我看到這項作業時就忽然劃過腦子。當然也沒過多地去想,畢竟我也是個孩子。

短短三集的紀錄片主要記錄了三個不同形態,而又有共同問題的家庭與它裡面的關係。問題表面的關鍵是孩子。倒敘的手法將孩子們進入特訓營之前的家庭關係梳理了一遍,可以發現問題之嚴重,看得出孩子與父母之間那層無形而又厚的隔膜。彷彿是兩個世界,逾越不過的鴻溝。盡透出悲哀與無奈。

真是,孩子們在父母的關係,父母的教育方式,等等之類一大堆由父母構建出來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有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一旦多次遭到父母的拒絕,遭到父母的反對,不耐煩了就會用行動予以反抗。這種“反抗”是大多數的,小部分比如我,是對父母報以理解態度。當然,理解歸理解,我也有自己的想法,當我認為父母的做法不妥時,我也會反對。我想應該以家庭為初衷,結合現實來想問題。但是也終究避免不了對之無奈的情況。家庭需要的是包容,理解,接納,家庭是以情感為基礎的。

片中有個今年估計16、7歲的澤清。他小小年紀卻有著太過於成熟的思想。我應該和他同年吧,我同情他這種成熟,他的成熟是父母之間關係的影響。他說大人們都不懂他的想法,而我有時候又笑他成熟中的幼稚。殊不知,他的內心是多麼的渴望父母對他的愛!我豈不是在笑我自己!?笑我自己的迂。我擁有他日思夜想的,卻還不曉得幼稚是真情的流露。他父母關係怎樣在片中並未透完,但也印顯匿跡。

孩子苦惱於父母的不理解,父母也是如此。父母常常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身上。比如在我小學時候,我爸讓我好好學習,將來當工程師,圓了他的夢。但是後來,我發現我的大部分興趣根本不在數理化之類上。就在我上學期分科時,我父母一致是同意我讀理科的,但是我認為我不適合理科,我無法對物理化學產生興趣,雖然理科讀出來好找工作,但是作為讀理科有阻力的我,真的會高中學好嗎?再者說,命運是自己在掌握。人活在世,我覺得再怎麼樣,也要獨立地掌握一次自己的人生,不然百年臨時,是得有多麼後悔啊!我慶幸我父母支援我的選擇,從小時候對我的包辦一切到現在的尊重我的獨立。雖然我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我是慶幸的。可能有些時候父母的思想並不和潮流,我媽就這樣,但也很開明。那麼作為孩子的我們是應該多多理解包容他們,我教我爸使用智慧手機和微信,他感慨說用微信真方便。

時代的鴻溝或許無法直接越過去,但可以搭一座橋,是我們與父母離更近。也正是因為時代,在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是該考慮多去獲取知識、精神上的財富了。

其實我今天是獨自一人看完這部紀錄片的。我應該與我父母間也有那麼一層薄薄的膜。我想獨立,不想索取。父母就偏偏要為我們付出嗎?不是的。之所以為了我們而努力打拼,是因為父母自從知道了他們有了“爸爸”,“媽媽”,‘父親’、“母親’,這短短兩個字的稱謂,便感覺到了自己所承擔的責任,並付諸於實際。這是怎樣一種偉大的思想啊!這就是情親,是愛!

然後,我想搬出片裡的這段話:

“老實說我們接受的教育,知識並不欠缺,而我們欠缺的是對一份愛的認知的教育。基本上對愛的認知的教育,還是一個很大的空白領域。 ‘愛就是控制’、‘我是為你好’,那麼多人我不控制,為什麼要偏偏控制你,‘是因為我愛你’。這就是一個對愛的認知的扭曲。第二,‘你是我的孩子’這也是一個扭曲的認識。我們會把人物化,類似於你是我的一個物品一樣。‘你是我的某某某’,在某種程度上,把那些角色變成‘你是我的杯子’,是我的私人物品。我們把愛物化了。家長愛不愛孩子?是愛的。愛始終都在那裡、愛的能力也是。沒有不愛的。因著對愛的認知的扭曲,愛出不來,被憋進去了。出來的全是改造孩子教育孩子,改變對方的想法。慢慢的愛往往變成滿滿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