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活常識

淺淡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淺淡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數學的重視也越來越高,目的是利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以下是“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面對這一變化,教師在設計一堂數學課時,更需要注重把教材內容同生活實際相聯絡,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把生活例項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提高解決日常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加熱愛數學,更加熱愛生活。

一、數學適應源於生活,用於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現象源於生活實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聯絡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可探索的問題情境,問題情景越貼近學生的生活,能見度越高,問題啟用思維的程度就越好。我在教學長、正方形周長與面積時設計了“我幫老師當參謀”一課。從情景中引出知識:老師家訪去過同學們的家,你們想到老師的家去做客嗎?今天我就帶你們去老師家看一看。出示我家的照片及平面圖,簡要介紹房間佈局,最近老師家準備重新裝修,請你幫忙出主意。第一步,例項中掌握知識:老師家的客廳有一個大門,出示圖,老師想把這個大門沿著四框釘實木條,至少要多長的實木條?老師想在門上掛一幅與門同樣大的裝飾畫,請你計算一下應買多大的一幅畫?提問:觀察例題,周長與面積相同嗎?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對周長和麵積進行比較?分組討論:周長和麵積在意義、計算方法、計量單位上有什麼不同?第二步,練習中運用知識,客廳中的數學問題:

(1)老師家的客廳長5米,寬4米,在牆角裝黑色大理石地腳線,應買地腳線多少米?

(2)要在地上鋪花崗岩地磚,應買多少平方米?學生討論交流,最終得出了周長和麵積的計算方法。

這一生活背景貼近學生當前住房實際,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就會使他們產生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問題意識,進而激發他們積極探索解決問題,從而把己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體會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

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數學就在我們周圍,讓學生學習數學,可從他們已有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有目的、合理地創設出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抽象成有興趣的數學問題,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增加學生的求知慾,進而主動引導學生開啟智慧之門。

二、數學知識用於生活,使學生了解生活實際

在數學教學中,除了要講清概念外,使學生正確理解各個知識點和概念,更要注意知識的實用性,在練習的過程中,要把數學知識用到實際中來,要從多方面來考慮數學問題,來開啟學生的眼界,增加學生資訊量,瞭解生活的實際。

如美國第三次全國進展評估中有這樣一個試題是:每輛卡車可載36名士兵,現在有1128個士兵需要用卡車送到練營地,問需要多少輛卡車?乍一看,這是個很簡單的除法應用題,測試的結果也表明,有70%的學生正確地完成了計算,即得出了36除1128商是31,餘數為12。然而,在此基礎上,只有23%的學生給出了32這一正確的答案,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這說明了學生沒有把這一問題看成是真正的問題,沒有從實際生活的角度去想這個問題,而只是把題目看成是虛構的數學問題,為了練習而杜撰的故事。他們所做的事就是進行計算把得數寫出來,這也是一些學生的通病,只注重機械練習,而很少考慮其他問題。這只是數學教學中的小小一例,在教學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這就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我們的數學要加強真實感,要把所學的知識用於解決實際問題,學數學要為生活服務,從而來增加學生的數學意識。

三、從數學實踐活動入手,拓展數學視野

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對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愛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例如,在教學中,讓學生到操場上去走走、跑跑、測測、量量,讓學生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距離,並讓學生辨別步測與目測的差別;讓學生到食堂去看看、稱稱,根據各種水果、蔬菜的重量,使學生去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實際重量等等,這些活動深受學生的喜愛,不僅可獲得數學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對數學學習充滿樂趣。

(一)走進生活,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

世界之大,無處不有數學的重要貢獻。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以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既是數學教學目標之一,又是提高學生數學素質的需要。在教學中,經常讓學生聯絡生活學數學,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問題,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使學生接觸實際,瞭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數學就在你自己的身邊。

在教“元角分的認識”一課時,我首先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母親節快到了,小明想給媽媽買一件禮物,就把自己攢的1角硬幣都拿出來,一數20個。拿著這麼多硬幣不方便,於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爺爺來幫忙想辦法。老爺爺說這好辦,收了小明的20個1角硬幣,又給了小明2張1元錢紙幣。小明有點不高興,覺得有點吃虧。你們說小明拿20個1角硬幣換2張1元錢紙幣虧不虧?為什麼?我先組織學生討論,有的學生將這20個硬幣一角一角地數,每10個1角放在一起,然後再告訴大家這10個1角就是1元,20個1角就是2元,所以20個1角和2元是相等的。然後根據學生的分析,組織學生觀察已分好的硬幣,從中找規律:“元和角之間有什麼關係?”學生很快得出結論:1元和10角相等,10個1角就是1元,1元等於10個1角,1元=10角。

這樣教學,讓學生感到數學中的知識有的是我們在生活實際中已經會的,找到規律,我們可以運用經驗,透過實踐活動,把經驗提煉為數學,充實和改善自己的認知結構。這樣大大豐富了學生所學的知識,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周圍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並不神秘,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真諦,進而激起學生從小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促進學生的思維向科學的思維方式發展,培養學生自覺地把所學的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的意識。

(二)感悟生活,架構數學與生活的橋樑

“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有用的數學應當為人人所學”成了數學教學改革實驗的口號。教學中我聯絡生活實際,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用具體生動、形象可感的生活事例解釋數學問題。

一是運用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我首先從家中帶著一塊金屬圓片走進教室,讓同學們觀察怎樣測量這圓片的周長?這時同學們紛紛討論,經過大家幾分鐘的討論得出:

(1)在圓片上標上一點,這一點與直尺的0刻度線對齊,使圓片在直尺上滾一週,這一點再次落在直尺上,這一點所在的刻度就是圓的周長;

(2)在圓片上標上一點,使這一點與繩子的一端對齊,然後使繩從這一點繞圓片一週,最後測量繞圓一週的繩的長度就是圓的周長。然後讓學生測量圓片的直徑,找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得出周長÷直徑=圓周率。教師點撥圓周率≈3。14,也就可以得出圓的周長=半徑×2×圓周率。

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在討論交流中,集思廣益,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理解了新知,並對所學的知識更理解,掌握地更牢固;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增強了相互幫助、合作的意識,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也鍛鍊了學生對社會的洞察力。—

二是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如春城小學五年級師生去動物園遊玩,教師30人,學生300人。門票價格:成人每位100元,學生每位70元,團體票50人(含50人)以上每人80元。按照這種價格,他們怎樣購票最省錢?請大家設計一種你認為最好的購票方案。學生設計完後,教師和同學們一起將不同方案公佈於眾,進行比較選優;最後選出一種都認為最好、最省錢的方案。這種數學能力考查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科學理財的意識,又拓寬了知識面。

學生以發現者的心態去探索、去求新、去尋覓獨創性的答案,這也正驗證了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這種圖文並茂的應用題,使學生感到不是在解應用題,而是在解生活中的問題,鍛鍊了學生捕捉資訊的能力,增強了應用題的應用味:促進數學的交流,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有利於因材施教,體現不同的人學習不同層次的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數學的趣味與作用。

三是創造生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兩步應用題之後的教學,我讓學生“創作”應用題,學生們積極思考,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一份雞翅7元,一個漢堡包比它貴5元,我吃了一份雞翅和一個漢堡包,你們說我用了多少元?”;“我的奶奶上午買了一斤青菜,買的蘿蔔是青菜的兩倍,請問我的奶奶一共買了幾斤菜?;《西遊記》有62集,《西遊記續集》比它多5集,《西遊記續集》有多少集?”學生們編應用題時眉飛色舞的神態,誇張的動作,幽默風趣的語言常常引起鬨堂大笑。由於題材來自學生所熟知的事物,學生髮言積極、語言流暢,思維呈多極化和多元化,得出“雪融化後是春天而不是水”的新思路,因創造而倍感興奮,更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