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

隨筆作文:教育的困惑

隨筆作文:教育的困惑

兒子今年十四歲,上初二,性格內向,說話較少,尤其在陌生人面前或者在公眾場所,羞澀靦腆,不善言辭。我總想走進他的內心,與之交談,可他總是封閉著,讓我摸不清他所想所思。今天晚上與他姥爺、姥姥共同吃過慶元旦晚飯後,回到家中,他顯得煩躁不安,突然對我和妻子說:他覺得幹什麼都沒意思,學習沒意思、看電視、玩電腦等啥都沒意思。我很吃驚,問他為什麼?他說反正覺得人活著沒意思。我不禁發悶,一個花季的孩子,小小年紀就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我深思,是現在的教育制度還是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經過反思,我認為可能都有,尤其現行的教育制度存在很大弊端,從學校到家長,從孩子呀呀學語到幼兒園、上小學、中學,幾乎全部灌輸孩子的思想是考大學,學習的唯一目的全都是考大學,以便於將來就業。

在這一思想支配下,孩子從小就揹負起沉重的負擔,孩子的生活每天就只能是家庭、學校、吃飯、上課和永遠做不完的作業,單調、苦澀,壓抑了孩子的個性和天真快樂的釋放。

也難怪,只要現行的高考制度存在,高考指揮棒就永遠指揮著教育的方向、家長的追求目標,指揮著他們走一條獨木橋,只有走上這一條橋,才能就業。而孩子在教育和家長的雙重棒喝下,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教育孩子學會做人,讓他們樹立起正確的理想和信念,可我從我兒子及周邊孩子身上看不出崇高的理想信念,而看到的則是缺乏昂揚的精神鬥志,萎靡疲憊的精神以及對學習的厭倦,我絲毫看不出像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那樣儘管農村條件很差,可心裡總是志存高遠,有理想、有信念,對學習知識有著強烈的渴望。也許,現代孩子的理想信念已轉化為對歌星影星式的崇拜,總讓人庸人自擾,放心不下。不可否認,現代物質條件的寬裕,商業文明帶來的氣息濃重,或多或少也影響到了校園,影響著孩子的人生座標和價值觀,但是,歸根結底萬千學子的理想信念要靠教育來實現,而面對千差萬別的學生,單靠應試教育必然引入誤區。

應當承認,高考制度恢復以來,為國家選拔造就了不少英才,但是,作為一種教育制度,在經歷了一定的歷史階段後,就應當反思完善,適應新的形勢。

現行教育制度最大的弊病是應試教育帶來的弊端。而應試教育的目標是為高考做準備。為了迎合高考,解決“優質”就業,從小學、中學基礎教育開始,教育部門、學校、家長就把分數作為衡量一個學校教學水平高低、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秀、老師教學水平是否高的重要依據甚至是唯一依據,把考上大學人數的多寡作為衡量高中階段教育的尺度,由此引發全社會只注重向學生填鴨式灌輸知識,加班加點補習功課,增加學生負擔,而忽略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個性興趣和愛好,道德品質的教育,體育精神的弘揚,健康心理和體魄的培養等。對現行教育的評估,教育行政部門往往以高考上線人數與高考學生人數的比率來衡量,結果是各個學校為了提高知名度搶奪生源,尤其是對優秀的生源採取不正當、不公平等競爭手段,允諾這些學生免費甚至學校予以補助生活費等手段拉攏學生,尤其是貧困學生,導致分班優劣化,教師配備人情化,學生受教育不均衡等教育不公平現象發生。初三、高三學生為了準備中考、高考,往往放棄了音、體、美課程,與素質教育的要求差距較大。

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讓孩子們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而在應試教育下,除了接受知識的灌輸外,最大的失敗是犧牲學生的體質和藝術素養的培育,缺失了理想和信念,尤其是學校之間挖生源、挖老師等不擇手段的競爭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變得世俗和功利,教師這一崇高的職業在孩子們心中不再是神聖的,因為他們的老師正在用一些失範的事無形地影響著孩子正在形成的理想和信念,社會的功利化也讓校園不能免俗,處在這樣的環境中難怪會出現兒子那樣小小年紀就發生對社會對人生喪失信心的事。

的確,教育是一項成本高收益慢的事業,要想取得急功近利的效益,只有應試教育才能帶來。而素質教育注重個體的`全面發展,講究教育的方法,寓教於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而應試教育雖也注重方法,卻把學生在短期內訓練成高分低能的“人材”,改革開放三十年大陸華人至今未獲得諾貝爾獎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應試教育的“成果”----缺乏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教育的悲哀在於人人高喊素質教育,而人人又不重視素質教育,人人反對應試教育而人人又重視應試教育並圍繞它做文章,學校、社會和家長莫不如此。要改變這種現狀除了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和改革考試製度外,歸根結底要從培育健全健康的社會心理,塑造和轉變家長的價值趨向上改變對人材的看法。美國總統杜魯門在當選總統後,有人跑去對其母說,您應當為這個兒子驕傲,而他母親卻平靜地說:我不僅為當選總統的兒子驕傲,也為另外一個兒子驕傲,他此刻正在田間挖洋芋。就憑此,這位母親就堪配偉大,因為她認識到了總統和農民只是社會分工的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由此我們的社會、家長應當懂得社會需要棟樑之才,更需要大量的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材,要根據學生的特點把他們塑造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是一塊曲木不要把它修直,修直就成了廢品,就讓它去做犁杖,是一塊棟樑不要讓它去做椽子,否則就浪費。

曾看到一篇文章,韓國母親教育孩子,每餐飯前,都讓孩子感謝長輩的養育之恩,感謝他們為他做了好吃的食物,飯前就讓孩子為長輩盛飯,寒暑假帶他們去農村,接受風吹日曬,認識莊稼、牛羊、山林……。而中國的母親怎樣教育孩子?從幼兒園、小學、中學都給他們灌輸考大學,為了這個目的包攬了一切家務,生怕耽誤孩子的功課學習,孩子從小就被培養成為衣食不能自理的書呆子。不難想象兩種教育方式下培養出的孩子在未來的競爭中誰會取得勝利?韓國經濟的持續繁榮富強已為我們做出了最好的答案。但願韓國母親教育孩子的方式對我們的家長會起到啟示和借鑑作用。

寫到這裡,我彷彿聽到了魯迅救救孩子的吶喊。為了我們的孩子,應該清醒了,全社會都應當清醒,教育部門、學校、家長、社會共同伸出手來,救救我們的孩子,切實從素質教育抓起,為了孩子,也為了祖國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