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場健康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是當前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已經形成共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歡迎閱讀。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一

《試論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走近新課程,“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撲面而來,它比過去的教育教學更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更關注人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更關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更關注學生的尊嚴。這意味著,今後對老師的要求不僅是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而且應當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

關鍵字:心理健康 讚揚

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迅速變革,成長中的兒童、青少年將面臨日益增長的社會心理壓力,他們在學校學習、生活和社會適應方面必然會遇到種種困難和挫折,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如何幫助今天的兒童青少年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各種心理壓力和處理心理危機的能力,以迎接明天的社會嚴峻挑戰等這些問題,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也在中小學校中得到廣泛的重視和開展。但是,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有一些我們值得反思的現象。 一、重治療,輕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有兩大方面的功能:一是矯治,即防治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二是發展,即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其全面發展。在實踐中,有些老師僅僅著眼於矯治的層面,只為少數有問題或適應有困難的學生提供服務,注重補救性工作,忽視了對正常學生的輔導。如,發現某某同學情緒不穩定、某某同學愛說謊、某某同學有自卑感教師才開始矯正、補救。有時,教師只把學生的心理狀態分為正常狀態(常態)和不健康狀態或病態(變態),而忽視了當中的灰色區域——不平衡狀態(偏態),以至於籠統分類,“一刀切”。 其實,從效果來看,如果到了學生心理偏常或心理有障礙的時候才來補救,矯正和治療,工作的難度就大,花的時間和精力也多,效果還不一定顯著。因此,我們必須明確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標在於使學生正常健康地發展、成長、成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是發展學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質,維護學生心理健康,而不是重點放在心理出現問題的學生的矯正和治療方面。總而言之,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有防重於治的新理念。

二、重個別,輕團體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學校經常會投放相當多的人力物力資源去設立“知心姐姐信箱”、“心聲信箱”、“聊天室”等形式的專案。這些都屬於個別輔導形式,其優點是針對性強,但對於整體來說,效率還不算很高,也無法滿足眾多學生的需求。因此,團體教育應受到重視。 從進行方式分,心理教育可以分為團體教育和個別教育兩類。團體教育,是指團體為學生提供一個現實社會生活的縮影,以學生班組為單位實施系列的教育方案。透過團體人際互動作用的方式,使學生能在團體中獲得正確的觀念,獲得更多的學習和生活經驗,並在安全、信任的氣氛中去嘗試學習或進行自我調整,改變不良的心理健康狀態,以促使學生形成適應社會、適應生活的心理素質。團體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社會發展造成激烈的競爭,日益加深人們之間的疏離,由此而產生的各種心理疾病透過團體的支援和溫暖可得到較好的消除。因此,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隻注重個別教育去消除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相反地,應該是更普遍地使用團體教育進一步促使每個學生獨特的個性與才能的最充分顯示和最完美髮揮。 三、重說教,輕疏源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經常會出現較為被動狀態:往往是出現了嚴重問題,再去做“亡羊補牢”之舉。只詢問症狀,就事論事,做泛泛的說服教育工作,只在具體問題上做表面文章,不去追求問題的來龍去脈。“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此,只能受到表面的“症狀緩解”效果,很難根治。 為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應以科學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另外,還應把心理教育滲透、貫穿於各育和各科教學中。學校各育、各科教學均應當以素質教育的總目標為依據,結合各自教育、教學的內容與要求特點,建立相應的心理素質培養目標,充分把握其中富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使各育、各科教學過程和心理教育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做好有關方面的工作:1、普及心理衛生知識,提高家長的心理素質。2、注重教師的心理保健,讓每一位教師都擔當起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的重任,加大心理健康的力度,真正把學生從“心理不健康”的狀態中解救出來。3、重視心理健康課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免疫力。 四、重差生,輕優生 差生出現的“自卑、人際關係緊張、人格偏差、學習障礙”等是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由於“光暈效應”,優秀生往往因為學習優秀而“一優遮百醜。”老師們如果細心地觀察一下,在勞動過程中,最敢於做最髒最累活的學生中,學習優秀生所佔的比例是極少數的。其實這裡可以隱性地顯示出:知識素質與良好的人格品質不一定成正比的。 在“群星捧月”的獨特條件下,要知道優秀生在讚揚中成長,在崇拜中學習,很容易形成“自大”、“脆弱”、“嫉妒”、“任性”、“虛榮”等不良心理。一旦離開那些優厚的條件,就極容易出現心理障礙。因此對優等生心理健康教育忽視不得。

隨著社會的重視,目前學校教育已慢慢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戰場。這不僅僅需要專業的心理輔導員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師結合本學科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方法充分運用到教學中,兩者有機結合,確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和諧發展,為適應未來的社會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準備。使他們真正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二

【摘要】:心理健康對小學生來說非常重要,當代中小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他們正處身心迅速發展、個性特徵易於塑造的關鍵時期。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小學生自身、家庭、學校和社會四方面,只要我們從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入手,有的放矢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維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關鍵詞】:小學生 心理健康 原因 對策

由於小學生正處在身心迅速發展、個性特徵易於塑造的關鍵時期,所以,在小學階段開展就著手培養孩子們成為社會所需的心理健全的高素質人才,就成為最高效、最科學的途徑。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及原因分析

(一)問題表現

生活在21世紀初小學生,物質生活、學習條件都較為優越,但是,基於快速的生活節奏所導致的影響,現在的小學生經常出現緊張、為一些小事過分擔心、同學間關係冷漠、有困難時沒傾訴物件、對考試過分緊張等心理問題,由此可見,當代小學生心理存在嚴重問題。

1、“厭學”心理。由於當今社會競爭激烈,有許多家長把未來希望寄託在了孩子們的身上,社會、家庭、學校受其影響,對學生的期望值過高,卻忽略了孩子們自身能力承受程度。極少數學生由此表現為:反應遲緩、成績低位徘徊、厭倦考試、對學習缺乏信心。

2、“自卑”心理。有些小學生受到家庭和自身條件的限制,始終認為自己“後進”,自卑感特別重,其表現主要是對外界敏感,膽小怕事,不思進取,尤其喜歡獨處,不合群、性情孤僻。

3、“柔弱”心理。當今家庭獨生子女多,他們從小嬌生慣養,生活在父母的蔭庇之下,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自理能力很差,自私心理很重,恆心不強,缺乏“一做到底”毅力,做事經常半途而廢,拈輕怕重。

4、“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如今小學生較為普遍的表現,當遇批評、委屈、挫折時,思維狹窄,不能客觀對待,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在與同學交往時常表現出 “逆反”“小氣”的心理。還有的學生不服管教,自行其是,上課時候不遵守紀律、隨便講話、做小動作,嚴重影響了正常的課堂秩序。

(二)原因分析

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雖然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作為教育主陣地的——學校,具有不可推脫的責任。

1.教育主體模糊不清。誰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物件?在關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有相當數量教師有“好生無需教,差生無法教” 的錯誤觀點,簡單的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物件粗化為有人格缺陷的個別孩子,因而在運作上僵化守舊,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簡化為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安排一定的報告講座就就是講課。

2、心理健康教育等同於德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塑造完美人性和健全的人格,但是基本理念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包括德育目標的實施,同時,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又屬另一門類。但是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時,不少教師將其混為一談,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不明、理論不足的問題。

目標不明。在課堂上,利用德育方法並不適合於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不少教師對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保健,到何種程度比較恰當,對其重要性、必要性不知所以然。

理論不足。關於德育的教育理論明顯無法適應於心理健康教育,現成教材及經典教法無法接使用,實踐活動在理論上指導方面無法保障。理論基礎的缺位也使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業餘特色明顯,具備專門訓練的教師缺少,從事這項工作的專家人才缺乏。

二、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巨大影響已越來越被人們認可,基於此,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和干預作用,為學生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育,對於他們的健康成長必將產生積極作用。

(一)基礎——學校環境

1、環境建設。環境建設是學校心理建設的首要任務。學校環境應以“新穎、整潔、明亮、美麗”嶄新面貌出現,儘可能地體現學生內在的需求。應該把學校各種建築物以綠化環境為襯托,使學校成為花園式的大花園,也成為學生自由自在成長的樂園。

2、文化建設。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離不開正確的思想導向,學校要有意識透過開展各種活動,激發學生業餘興趣,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從而達到改善學生心理環境的目的。

3、校風建設。良好的校風校貌能為學校綜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創造良好氛圍。在“團結、向上、積極、樂觀”風氣沐浴下,學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綜合素質能夠得到良好的發展。

4、家庭環境。學校應該在居委會等社群基層組織協助下,開設家長課堂,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讓家長們認識到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環境對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意義。學生從小能生活在良好的情緒從小就佔據心理狀態的主要地位,從而保證每一個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二)關鍵——教師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依賴於家長與學校環境,它更需要教師的重視和參與。教師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是學生行為規範的楷模,他們的一言一行必將對學生的思想性格的養成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說,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勞動、成績、隱私,以父母之愛對待他們;

在教學過程中,“公正”對學生尤為重要,教師對待學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誠信”這詞反映了教師個人的素質,在向家長彙報學生情況時,教師不應把把情況誇大或縮小,對孩子言而有信,俯下身子與學生平等對話。

(三)保證——課堂教學

目前,課堂教學已逐漸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戰場,不僅需要專業的心理輔導員,更需要各科老師通力合作,以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授課原則,將其自然運用到本學科教學中,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和諧發展;同時,每一位教師在上課時都應該謹記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對學生和藹可親,以誘發其保持良好情緒;要善於觀察學生情緒細微變化,及時排除不良情緒對學生的干擾;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以生動活潑的教育教學情境創造,使學生“願意學、樂於學”,多種策略的運用,使他們真正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結語: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著力於學校環境、教師與課堂教學三方面的建設,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切合實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