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場健康

學校心理健康宣傳資料

學校心理健康宣傳資料

學生心理健康維護。這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內容。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校心理健康宣傳資料,歡迎參考~

心理諮詢的內涵

心理諮詢的內涵,國內外研究者對此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但均強調諮詢既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又是一個過程。藉助這種人際關係能夠使諮詢物件發生改變,以便更好地面對自己的問題,更好地成長;藉助這一過程,幫助諮詢物件增強適應能力,使潛能得以充分地發展。

心理諮詢是以維護人的心理健康狀態為目標和內容的一項工作。心理諮詢是藉助於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運用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和方法,透過言語、文字及其他資訊傳遞方式,就諮詢物件的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提供幫助、啟發和指導的過程。

心理諮詢的特徵

心理諮詢工作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1)心理諮詢工作不是一般的助人行為。它是運用心理學的知識、理論和方法從心理上為諮詢物件提供幫助的活動。諮詢人員是經過嚴格專業訓練的職業人員。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可以進行互相幫助,透過聊天、談心使緊張情緒得以緩解,但這是一種日常交往而不是心理諮詢。心理諮詢有其特定的目的和任務、特定的操作過程和手段,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職業行為。

(2)心理諮詢強調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在諮詢員和諮詢物件之間必須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信任和理解,諮詢物件才肯坦白自己的問題,接受諮詢員的幫助。諮詢員對諮詢物件的態度是誠懇的,幫助和理解是真誠的,這是促使諮詢物件發生變化的前提。但諮詢員與諮詢物件之間的關係又不同於社會生活中的朋友或其他人際關係。在這一點上,諮詢人員應把握好尺度,保持一定距離,以保證自己能夠客觀地對待問題,有效地尋求解決的手段,確保諮詢過程的順利進行。

(3)心理諮詢解決的是諮詢物件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而不是幫助他們處理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也不是治療精神lei病症。例如,一個因考試焦慮來訪的學生,希望諮詢員幫他交涉緩考問題;一個嚴重精神病患者的家屬要求諮詢員對該患者進行治療……這些都是由於諮詢物件對心理諮詢的誤解所造成的。面對這樣的問題,諮詢員應耐心加以解釋,並引導諮詢物件把解決問題的著眼點集中於自己的心理問題,透過諮詢調整消極情緒,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自己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4)諮詢是一種學習和成長的過程。這種學習和成長主要表現為人格方面的成長,即心理成熟、增強自主性和自我完善等。不能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是產生心理困擾的重要根源,透過心理諮詢使諮詢物件學會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從而減少內心世界出現的矛盾和衝突。

中學生心理諮詢的內容

中學生心理諮詢是指在中學開展的心理諮詢工作。

教育和發展是中學生心理諮詢的核心內容。

從中學生心理諮詢工作的物件來看,它主要是針對中學生,中學是一個人一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個發展階段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儘管這些問題在成年人看來是微不足道的,但由於中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心理脆弱,這些問題對他們來說則可能是不可逾越的,很容易導致各種心理問題。中學生心理諮詢可以幫助弛們有效地解決所面臨的問題,較好地完成發展的任務,也就是說,中學生心理諮詢是在一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給他們提供適當的支援和幫助。

從中學生心理諮詢的效能看,由於中學生群體是個大群體,中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也是大量的,因此,中學生心理諮詢的工作也是大量而經常的。它伴隨於中學生學習、生活的整個過程。由於學校的管理比較集中、規範、系統、正規;也使得中學生心理諮詢透過與學校各項工作的緊密結合,成為一項較為正規、規範和系統韻工作,從而大大地提高工作效能和作用。

什麼是中學生心理諮詢?我們認為,中學生心理諮詢,指心理諮詢人員根據前來求助的中學生的具體情況,運用心理學知識和原理,透過與中學生談話、討論等形式,在與中學生建立相互信任、理解的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基礎上,幫助其發現自己的問題及根源,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和行為模式,提高中學生處理學習和生活問題的能力,促進他們的發展與成長

中學生心理諮詢的型別與特點

中學生心理諮詢從其目標和內容上,可分為兩種型別,即適應性諮詢和發展性諮詢

適應性諮詢主要是針對中學生在各個年齡階段以及相應階段的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結合他們的認知特點和行為特徵,給他們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導,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率,處理好人際關係,學會自我心理調適,更好地處理因環境變化帶來的各類問題,增強對環境和自我的適應能力,從而能夠很好地解決面臨的現實生活問題,很好地完成各個時期的學習任務。

適應性諮詢具有以下特點。

(1)諮詢的物件是身心發展正常,但帶有一定的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或者說“在適應方面發生困難的正常人”。

(2)心理諮詢所著重處理或解決的問題,是學生的正常需要與其現實狀況之間的矛盾衝突,大部分工作是在諮詢物件的認識水平上加以幫助。

(3)強調教育的原則,重視諮詢物件理性的作用,諮詢人員並不是要親自幫助其直接去解決問題,滿足其需要,而是幫助他分析情況,提出合理解決的途徑和辦法。強調發掘、利用其潛在積極因素,自己解決問題。對於環境的改善,也是在現有條件基礎上提出改進意見。

(4)適應性諮詢的工作側重於學習指導、交往指導、生活指導等方面,主要解決學生在這些方面所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也涉及一些心理障礙方面的問題.

(5)適應性諮詢伴隨學生學校生涯的整個過程,關注他們的身心狀況,支援和幫助他們適應各階段的學校生活,指導他們完成各年齡段的自我發展任務。

發展性諮詢主要是指導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特別是自我能力、素質方面的認知,幫助他們認識和開拓自身的潛能,不斷突破自我的種種侷限,實現全面而充分的發展。發展性諮詢的目標主要在於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學生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它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遵循人的認識發展規律,透過有針對性的教育和訓練,幫助學生培養起良好的心理素質,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格,成為一代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發展性諮詢具有以下特點。

(1)諮詢的物件是心理健康、身心發展正常的學生,但在發展方面仍有潛力可挖,心理素質尚待完善。

(2)心理諮詢著重解決的問題,是引導學生在一個更新的層面上認識自我,開發自我潛能。而這種潛能的開發因為更具有突破自我認識侷限性的特徵,往往使學生在能力發展、信心重建等方面,實現一定的飛躍,使自己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3)強調發展的原則。發展性諮詢雖然也對學生的學習、適應、發展等問題給予指導與幫助,但更側重在”發展”方面,即促進心理素質的發展。它對學生所做的一切工作,包括指導學生調節和控制情緒、改善精神狀態、建立自信等,都是以學生更好、更充分的發展為目標的。

(4)發展性諮詢是現代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都分,將納入學校教育的總體目標和實施過程中,如安排一定的課程,學習有關知識,參加有關訓練,有目的地開發學生心理潛能,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為學生的充分發展和鹹才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作為中學生心理諮詢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適應性諮詢主要解決學生與環境的協調問題(這裡的環境包括主觀環境和客觀環境),而發展性諮詢則致力於把學生的發展水平帶到一個新的高度,它側重於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在面對具體的諮詢物件時,或是在選擇諮詢方式時,視情形有所側重,二者彼此銜接、相互滲透,但在實際的諮詢工作中,幾乎是融合在一起的。比如要解決適應性問題的時候,其目標是指向發展的,而要解決發展的問題,只有在良好適應的基礎上才可能實現。在實際操作中,單一的適應性諮詢和發展性諮詢往往是不完整的,也難以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應將二者有機地聯絡在一起,形成整體優勢。

心理諮詢的一般過程

一、開始階段

開始階段是心理諮詢的第一步,是整個心理諮詢的基礎。開始階段需要完成的任務有三項,即建立諮詢關係、掌握來訪學生的資料及進行分析、診斷。

1. 建立諮詢關係

諮詢教師與來訪學生必須建立起信任、真誠、接納的諮詢關係。這是心理諮詢的起點和基礎,這種關係有助於諮詢教師真實瞭解學生的情況,準確確定諮詢目標並有效達到目標;對學生而言,基於這種積極的關係,才會與諮詢教師積極合作,對心理諮詢抱有熱情和信心,從而有助於提高諮詢效果。此外,這種積極的關係也給學生提供了一種良好的人際關係的範例,使其能在諮詢環境之外加以運用,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能否建立起積極的諮詢關係,諮詢教師擔負著重要責任。

在初次會談時,諮詢教師要向來尋求指導和幫助的學生進行簡明扼要的自我介紹。在簡短的自我介紹後,可以允許有短暫的沉默,主要目的在於給來訪學生一個整理思緒的機會,使他能完整地表達自己想說的話。

在初次會談時,諮詢教師可以就諮詢的性質、限度、角色、目標以及特殊關係等向對方作出解釋。解釋的內容包括時間的限制、會談的次數、保密性、正常的期望等。對這些問題的說明,可以減少對方的困惑,消除因此而引發的焦慮,也使對方不致對諮詢產生不當或過高的期望。在初次會談中,有必要澄清保密性的問題:對諮詢過程中必要的記錄給予說明,對所談內容和隱私權的保密與尊重作出肯定性承諾,以此消除來訪學生的戒備心理。

對來訪學生要熱情有禮、耐心慎重,裝束整潔得體,行為舉止落落大方。初次會談,來訪學生往往比較緊張、侷促,因此諮詢教師的態度會對其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熱情友好的態度給人以親切感,可有效拉近雙方的距離,特別是他們在受心理困擾時,熱情友好的態度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一種希望、一種安慰,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焦慮水平。

要建立並保持積極的諮詢關係,還需要諮詢教師掌握一些有效的方法,如無條件的積極尊重、準確的共情和真誠。

2.掌握來訪學生的資料

收集與來訪學生有關的各種資料,透過會談、觀察、傾聽、心理測驗等方式,瞭解對方的基本情況及存在的心理問題。

來訪學生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年齡、班級、家庭及社會生活背景、自身的生活經歷、興趣愛好、學習生活近況及有無心理諮詢經驗等。透過對基本情況的瞭解,掌握其過去、現在等各方面的活動及生活方式。對來訪學生基本情況的掌握,有助於對其主要心理問題的把握。

認識來訪學生的心理問題是確定心理諮詢目標的基礎。這一般比收集基本情況要複雜得多,因為來訪學生一般心存顧慮,往往不願直截了當地把面臨的心理問題如實暴露出來,或是他們自己也弄不清問題的實質,只是感覺到困擾,希望改變現狀。需要了解的心理問題涉及多方面,諮詢教師要透過收集有關資料弄清心理問題的性質、持續時間及產生原因。

3.進行分析、診斷

在收集資料的同時,分析、診斷就已相伴出現;分析、診斷是在收集資料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心理問題的實質、程度及原因,並對其作出正確的評估。分析、診斷包括下列內容。

(1)確定心理問題的型別及性質,決定諮詢的適應性。諮詢教師首先要確定心理問題的性質,是屬於學習問題,還是人際關係問題,或者是其他方面的問題;是屬於發展性問題、適應性問題,還是障礙性問題。考慮心理諮詢的適應性對於心理諮詢的實施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因為有些問題不屬於一般心理諮詢能解決的,如屬於器質性疾病,應及時介紹到醫院就診;如屬於精神疾病,應及時轉送精神病院接受治療;如屬於障礙性心理問題,也可介紹到綜合醫院開設的心理諮詢門診接受心理治療。

(2)分析心理問題的程度,以區別對待;心理諮詢的物件有的存在適應性問題,有的存在發展性問題。雖然這兩類來訪學生的心理狀態都正常,但仍然有程度上的差別。:前者在學習,生活等方面出現了心理上的不適應,可以透過個別諮詢等方式予以必要的指導;而後者可能並未對自身的心理問題產生自覺的意識,因此,可以透過心理諮詢講座、課程等方式,予以指導與訓練,強化其心理品質。

(3)尋找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尋找原因是診斷來訪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造成來訪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從兩個不同側面人手,即一般原因分析和深層原因分析。一般原因分析就是針對心理問題形成的生物學因素和心理社會因素進行全方位的搜尋。深層原因分析是對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心理原因進行剖析。不同的心理諮詢理論和方法,往往從不同的角度尋找並發現心理問題的根源。如精神分析理論重視從無意識的矛盾衝突、幼年生活經歷中尋找根源;行為主義理論重視對行為的分析,發現原因;認知理論認為不良情緒、反應是認知錯誤造成,來訪學生的非理性認知是其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人本主義理論認為人有各種需要,而造成心理失調的原因是人的需要不能得到滿足,從而自我意識發生扭曲,內在潛能不能發揮出來。如果能夠把握住心理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將為心理問題的解決奠定最重要的基礎。

二、指導與幫助階段

經過開始階段,心理諮詢進入瞭解決問題階段,即指導與幫助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完成的任務有三項:制訂諮詢目標,選擇諮詢方案,實施指導與幫助。

1.制訂諮詢目標

心理諮詢的目標,就是心理諮詢所追求的結果與所要達到的目的,諮詢目標的確立,在諮詢過程中有重要的價值。首先,它使諮詢雙方都清楚地意識到努力的方向,從而不僅能詳細制訂實施方案,而且可以在實施過程中根據目標對實施方案進行必要的調整。

其次,它有助於諮詢雙方的積極合作。有了明確的目標,使來訪學生看到了希望,增強了諮詢信心與動力。由於方向明確,來訪學生成為諮詢過程的主動參與者,使諮詢雙方能積極合作,協調一致。

再次,它使心理諮詢的評估成為可能。透過諮詢目標,來訪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變化,從而認識到心理諮詢在自我成長中所發揮的作用。諮詢雙方也可以藉此評價諮詢方案的適用性及確定心理諮詢的進展程度。為保證心理諮詢的順利進行,制訂諮詢目標應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則。

(1)必須由諮詢雙方共同制訂目標。諮詢目標的制訂,必須要諮詢教師和來訪學生共同配合、互相交流並最終達成一致。這樣的諮詢目標才比較客觀、真實,才能使雙方共同努力去實現目標。共同制訂諮詢目標,首先要求諮詢雙方在心理問題的把握和原因分析上取得一致意見,為此諮詢教師要鼓勵並引導來訪學生全面、深入地傾述和反映,同時諮詢教師也必須將自己的認識、看法、結論反饋給來訪學生。其次,諮詢教師要引導和鼓勵來訪學生思考和提出自己的要求,坦誠提出對諮詢目標的看法。若雙方意見有分歧,應認真分析,是表述上的不同還是內容上的差異,是掌握材料不夠還是看問題角度不同,是不是區域性目標與整體目標上的差異等,在此基礎上逐步達成一致。

(2)保證心理諮詢目標的針對性。諮詢目標的針對性,即解決心理問題而不是其他問題。在學校心理諮詢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不屬於心理方面的問題,如學生經濟上發生困難、考試不及格等。這些問題雖然使來訪學生感到不安,但心理諮詢的目標只能是幫助來訪學生調整認知和心態而不是直接解決這些問題本身。

(3)中間目標與終極目標相統一。中間目標是心理諮詢過程中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而終極目標則是實現人的心理健康、潛能的充分發掘和人格的完善。中間目標是向終極目標發展的步驟。確定心理諮詢的目標,應強調中間目標與終極目標的辯證統一,即諮詢雙方不僅要解決來訪學生當前所面臨的具體問題,更應該從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充分發掘潛能、促進人格發展著眼,把終極目標融於中間目標,以終極目標引導中間目標,透過中間目標的實現達到終極目標的完成。在心理諮詢的實踐中,要實現兩種目標的統一,諮詢雙方不僅要發現具體的心理問題及引發原因,還要就此發掘其人格特點、心理素質等方面的不足;不僅使來訪學生在具體問題上掌握心理調節的技能與方法,而且能使這些技能遷移到類似的情境中去。

(4)心理諮詢目標必須具體、可行。來訪學生的表述有時比較具體、明確,如考試焦慮、失眠問題等,但有時比較籠統、抽象,如希望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善於交往等。這樣的目標因大而空泛,既難以操作、落實,又無從對諮詢效果進行評估,因此,心理諮詢很難進行。這就需要諮詢雙方經過商討,共同將抽象的目標具體化,模糊的目標清晰化。總之,諮詢目標必須具有可行性。

2.選擇諮詢方案

選擇諮詢方案,包括諮詢方法的選定以及為實施這些方法而制定的具體計劃。解決來訪學生心理問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許多諮詢方法可供利用,如“支援與安慰”“內省與領悟”“訓練與學習”“疏導與宣洩”“暗示”等。每種諮詢方法對解決心理問題均有一定的針對性,並有其相應的實施過程。選擇諮詢方案,首先要根據心理諮詢的目標,選取相應的諮詢方法,然後按其實施過程的要求制定具體操作計劃。選擇諮詢方案應明確下列內容:(1)所採取諮詢方法的目標;(2)該方法的實施要求,即該做什麼,如何去做,以及不做什麼;(3)該方法是否能達到預期的目的;(4)告訴來訪學生必須對心理諮詢的過程抱有足夠的耐心,這些方法不可能立即產生奇蹟,所有的改變都是循序漸進的。

3.實施指導與幫助

實施指導與幫助,不同的.諮詢方法有不同的要求與做法。可靈活運用鼓勵、指導與解釋,對來訪學生的積極方面給予真誠的表揚、鼓勵和支援,增強來訪學生的自信,促進其積極行為的增長;可以直接指導來訪學生做某件事、說某些話,或以某種方式行動;可以透過解釋,使來訪學生從一個全新、全面的角度面對自己的問題,重新認識自己及周圍的環境,從而提高認識能力,促進其人格的完善和問題的解決。

三、鞏固和結束階段

經過前兩階段諮詢雙方的共同努力,基本達到既定的諮詢目標後,即進人心理諮詢的鞏固與結束階段。這一階段心理諮詢的工作主要是鞏固效果和追蹤調查。

1.鞏固效果

鞏固已取得的諮詢效果,是結束諮詢之前必須完成的一項任務。具體工作有以下幾項。

(1)諮詢教師應向來訪學生指出其已經取得的成績與進步,說明已基本達到既定的諮詢目標。諮詢教師和來訪學生對此應達成共識。來訪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進步,對他不僅是巨大的鼓舞,也是一種暗示,即預示著心理諮詢的過程即將結束,使來訪學生對此做好心理準備。為此,諮詢教師應耐心、具體地分析來訪學生所取得的成績,指導來訪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已的進步。

(2)諮詢教師應和來訪學生一同就其心理問題和諮詢過程進行回顧總結。重新審視來訪學生心理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據此確定的諮詢目標、諮詢方法、諮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進展等,對前兩個階段進行總結。這有助於幫助來訪學生加深對自己。問題的認識,總結諮詢經驗,瞭解努力的方向,獲得有益的啟示。這種總結本身就具有鞏固、最佳化諮詢效果的意義。總結最好是透過諮詢教師的啟發由來訪學生作出。

(3)指導來訪學生鞏固已有的進步,將獲得的經驗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並逐步穩定、內化為來訪學生的觀念、行為方式和能力,使之能獨立有效地適應環境。應指出從學習“經驗”到運用“經驗”尚有一段距離。通常來訪學生在諮詢教師的指導下,在特定條件下能表現其習得的經驗,但當其獨立面對實際生活環境時,又顯得難以應付。這既有經驗掌握尚未牢固的原因,也有其自信心不足的心理因素。能否順利完成這一過渡,是能否實現“結束”諮詢的前提條件。

2.追蹤調查

為了瞭解來訪學生能否運用獲得的經驗適應環境,進而最終了解整個諮詢過程是否成功,諮詢教師必須對來訪學生進行追蹤調查。追蹤調查應在諮詢基本結束後的數月至一年間進行。時間過短,調查結果的真實性難以保證;時間太長,亦不能及時瞭解情況,發現問題,同時也增加了調查工作的難度。在學校心理諮詢中,追蹤調查可採用以下方式進行。

(1)填寫資訊反饋表。資訊反饋表一般是由心理諮詢機構統一印製,諮詢教師應囑咐來訪學生定期填寫並反饋給諮詢教師。

(2)約請來訪學生定期前來面談。諮詢教師與來訪學生面談是直接瞭解諮詢效果的有效方式。這種方式獲得的資訊量大,容易深入,也便於諮詢教師及時察覺問題,並適時予以進一步指導。

(3)訪問他人。向瞭解來訪學生學習、生活等情況的人,如父母、班主任、同學、關係密切的朋友等了解來訪學生現在的適應狀況。這種做法一般比較客觀。如果能將這種方式所獲得的資訊與其他方式反饋的資訊綜合起來考察,得出的結論將更全面、真實。運用這種方法時,必須注意維護來訪學生的利益,保護其自尊和隱私,注意保密原則,因此,有時需要以間接、委婉的方式進行。

經過追蹤調查,可能會有幾種不同的結果:一是諮詢效果顯著,即來訪學生的問題已經解決,此時可結束心理諮詢過程;二是諮詢有效果,但問題尚未完全解決;三是諮詢效果不大,問題基本沒有解決。若是後兩種情況,則應繼續諮詢過程。諮詢結束的過程並非是一蹴而就的,仍需掌握一定的結束諮詢過程的技巧。在整個諮詢過程即將結束之前;應讓來訪學生明白諮詢關係即將終止,從而使其對結束有心理準備,對結束後的生活有一定的心理準備。為此,必須向來訪學生說明其心理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透過諮詢來訪學生已獲得了經驗,增長了能力,已經能夠應付生活環境,繼續保持諮詢關係將不利於其成長。同時,如有必要,心理諮詢機構還會再次給予關心和幫助。向來訪學生說明結束諮詢時,應儘可能以交談的方式進行,暗示來訪學生結束諮詢是件自然、平常的事情。

逐漸結束的方式也常被運用。逐漸結束的方式有兩種:一是拉長兩次會談的時間,如果原來是每週會談一次,到諮詢末期改為兩週甚至一月一次;二是減少每次會談的時間,即由原來每次會談一小時縮短為每次半小時甚至更短的時間。

中學生心理諮詢的原則

中學生心理諮詢的原則,是指在學校開展心理諮詢工作時應該遵循的指導思想與基本要求。它既是心理諮詢工作的規律概括和經驗總結,也是對中學生心理諮詢的一般要求,同時也是中學生心理諮詢工作順利開展,並與學校的整體工作有機結合,共同為中學生健康成長服務的基本保證。

一、整體性原則

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從個體心理的完整性和統一性,個體身心因素與外界環境的制約性、協調性,來全面考察和分析學生心理問題的形成原因及其對策,同時也要協調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展開。心理諮詢的整體性原則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中學生心理諮詢追求的終極目標是學生個體的整體性發展,即透過幫助和指導使中學生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較全面的發展,與此同時中學生的心理也能得以健康發展;二是追求中學生心理諮詢的各種模式、方法與學校的各項教育活動的協調一致,相互促進。

二、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是指在中學生心理諮詢工作中把學生作為主體。對學生的各種指導、幫助並不是把學生作為被動接受影響的客體,而是透過學生的“自助”即學生自我理解、自我指導能力的提高,實現心理諮詢的目標。貫徹主體性原則,要求心理諮詢人員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從學生的自身需要出發;要採取有效方法並用鼓勵、商量的語氣讓學生髮表看法,宣洩情感,研究解決問題的途徑與辦法。在心理諮詢過程中,教師應從平等尊重的立場出發,尊重學生的人格,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相信他們的誠意和談話內容,努力和他們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賴關係,以確保心理諮詢工作的順利進行並取得圓滿的結果。

三、活動性原則

活動性原則是指心理諮詢要重視活動對個體心理健康的作用。實踐活動是個體心理發生、發展的基礎,中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實踐活動,其個性的完善及社會適應性的提高也離不開學生的學習、交往、勞動等實踐活動。因此,針對中學生的問題所展開的輔導內容不能只停留在知識傳授上,應讓學生在各種模擬與實際情境中去討論、體驗、訓練等。調動學生的自覺主動精神,會取得積極的、有效的心理諮詢效果。

四、個別對待與面向全體相結合原則

面向全體是指中學生心理諮詢的價值在於中學生整體心理素質的提高。這是由學校教育的本質決定的。中學生群體因其發展的年齡特徵及學校教育環境、社會環境的影響,有著共同的心理諮詢任務。提高中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這是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集體心理諮詢就是針對中學生共性的心理健康問題而展開的。

個別對待是指心理諮詢中要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中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在不同個體身上的表現形式、程度、持續時間等均有所不同,因此,心理諮詢必須要針對每個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及具體問題,採用靈活多樣的輔導策略與方法,因勢利導。中學生心理諮詢堅持個別對待與面向全體相結合原則,在實際操作時要認真做好個案研究,積累個案資料,提高個別輔導的實效。與此同時,要注意學生群體共性問題的研究,積累群體資料,提高團體輔導的實效。

也就是說,教師既要注意學生的共同表現和一般規律,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特點和規律,又要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包括年齡差異、性別差異和個性差異等,因人而異,努力使教育適合學生的個別特點。

五、預防與發展相結合原則

預防與發展相結合原則是中學生心理諮詢中一項重要原則。中學生心理諮詢就其基本功能來看是適應性功能和發展性功能。但應看到,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雖然從整體上來看屬於正常範圍內的發展和適應問題,但也有一些中學生由於心理脆弱,基於不良社會生活事件及應激等而出現一些心理疾患與行為偏差。一旦出現嚴重心理疾患與行為偏差,就會對學生個體、家庭及社會帶來一些負面後果。及時預防學生心理疾患及行為偏差的產生對於從總體上提高中學生心理諮詢的效果是有積極意義的。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就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雖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最終的目標是使學生“學會做人”。在心理諮詢過程中,要通曉心理諮詢工作的理論與技巧,善於運用言語表達、情感交流和教育手段理解學生心靈,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和行為改變。貫徹預防與發展相結合原則,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心理諮詢的關鍵時期。第一,在個體心理未定型、可塑性較大的時期開展心理諮詢具有明顯的預防作用。第二,給予社會環境處於不利地位、生活發生重大變故、自我期望值偏高而又屢遭挫折的學生以特殊關照,早期干預,可以取得一定的預防作用。第三,中學生心理諮詢人員針對正常學生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學生應付挫折、適應變化的能力。

六、促進成長的非指示性原則

非指示性原則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C. R. Rogers)提出的。他認為心理輔導應以雙方的真誠關係為基礎,這種關係不是一種灌輸的關係,而是一種啟發或促進成長的關係。人有理解自己、不斷趨向成熟、產生積極的建設性變化的巨大潛能,心理諮詢的任務就在於啟發和鼓勵這種潛能的發揮,並促進其成熟或成長,而不是包辦代替地進行解釋和指導。所謂非指示性,只意味著以非指示性的形式實現對教育者的“指示”,在心理諮詢中非指示性原則比早期的指示性輔導更具科學性。

七、保密性原則

在心理諮詢過程中,教師有責任對學生的談話內容予以保密,學生的名譽和隱私權應受到道義上的維護和法律上的保證。教師要充分認識解決心理問題的艱鉅性、複雜性,樹立堅持不懈、不怕反覆的思想,這才有利於心理諮詢效果的鞏固與提高。

中學生心理諮詢的原理和方法

一、精神分析療法

精神分析療法主要是把來訪者所不知曉的症狀產生的真正原因和意義,透過挖掘潛意識的心理過程將其“召回”到意識範圍內,使來訪者瞭解症狀的真實意義,以便使症狀消失。

透過挖掘來訪者潛意識中的心理矛盾和衝突,找到致病的癥結,並把它們帶到意識領域中來,使來訪者對此有所領悟,在現實原則的指導下得以糾正和消除,從而建立良好、健康的心理結構,達到心理健康。其諮詢的基本目標是使潛意識意識化,使潛意識衝突表面化,從而幫助來訪者重新認識或重建人格,克服其潛意識衝突。諮詢過程中諮訪雙方要相互信任,又要保持一定距離,避免來訪者產生某種形式的抗拒。

精神分析療法包括以下幾種方法。

1. 自由聯想

自由聯想是精神分析治療的基本方法,是在瞭解來訪者基本情況以後,讓來訪者躺在一個安靜、光線適當的房間內或坐在舒適的沙發上,諮詢者站在或坐在其後而不是前面,然後讓來訪者打消顧慮,盡情傾訴他想要說的話。諮詢者不要隨意打斷來訪者的話,對他所講的內容不加評論,鼓勵其大膽地說,必要時可進行適當的引導。

2.疏導宣洩

疏導宣洩是透過痛快淋漓的傾訴,將心頭的鬱悶和內心深處的隱私痛快地訴說出來,一吐為快,從而恢復心理平衡,防止發生身心疾病。要有效地引導患者傾訴心中的苦悶,以達到心理宣洩的目的。

3.認知與領悟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當前心理疾病的根源在過去的經歷之中,甚至可以回溯到幼年時期。過去的焦慮經驗因種種原因被壓抑到潛意識層面而使患者“遺忘”。透過精神分析,引起來訪者的回憶、聯想,將潛意識層中的病因“召回”到意識領域,使之意識到這些心靈深處的“病根”與當前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在理智上、情感上真正達到認識和領悟,這時症狀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而自然消失。當然,這種領悟是透過醫生的分析、解釋和治療而實現的。

4.暗示療法

心理暗示是指透過語言或動作,以含蓄的方式,對自己和他人的認識、情感、意志以及行為產生影響。受暗示者的心態改變是下意識的,其受影響的過程是不自覺的。暗示療法在癔病治療中經常使用,其療效非常明顯。暗示內容應當針對來訪者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語言和方式,靈活機智地使用暗示性語言。

精神分析療法在對中學生進行心理諮詢的過程中要慎用,因為中學生的年齡尚小,心理發育還不成熟,對自身的心理問題還無法作出正確的估計。對中學生使用精神分析療法要視具體情形而定,不能一概而論。

二、行為療法

行為療法也叫行為矯正法,它是建立在行為學習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心理諮詢方法。其基本認識是:異常行為和正常行為一樣,是透過學習、訓練後天培養而獲得的,自然也可以透過學習和訓練來改變或消失。

行為療法是所有心理諮詢方法中應用最廣的一種,其中包括了許多經典的具體方法。

1.系統脫敏法

系統脫敏法在行為治療中佔有重要地位。這種方法主要是誘導來訪者緩慢地暴露出導致神經症焦慮的情境,並透過心理的放鬆狀態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神經症的目的。其基本原理是,人和動物的肌肉放鬆狀態與焦慮情緒狀態是一對抗過程,一種狀態的出現會對另一種狀態起抑制作用。系統脫敏法一般包括三個步驟。一是排列出焦慮的等級層次表,即找出使來訪者感到焦慮的事件,並用0~100表示出對每一事件感到焦慮的主觀程度。其中,。為心情平靜,25為輕度焦慮,50為中度焦慮,75為高度焦慮,100為極度焦慮。然後將標出的焦慮事件按等級程度由弱到強依次排列。二是進行放鬆訓練,以全身肌肉能迅速進入鬆弛狀態為合格,一般要6~10次練習,每次需時30分鐘,每天12次。三是進入系統脫敏過程,進行焦慮反應與肌肉放鬆技術的結合訓練。系統脫敏可分為想象系統脫敏和現實系統脫敏。想象系統脫敏的過程即讓來訪者處於全身肌肉放鬆狀態下,由諮詢者口頭描述,讓來訪者進行想象,從最低層開始,想象30秒,停止想象時報告此時感到主觀焦慮的等級分數,以不感到緊張害怕為止,再進入下一個層次,如此漸進直到透過最後一個層次。系統脫敏法可以治療學生考試焦慮和社交恐懼。

2.滿灌療法

滿灌療法也叫暴露療法、衝擊療法。同系統脫敏法類似之處都是鼓勵來訪者去接觸自己敏感的物件,在接觸中實現脫敏;不同之處是開始就讓來訪者進入自己最恐懼或焦慮的情境之中,給他一個強烈的衝擊,同時不允許其採取堵耳、閉眼、哭喊等逃避行為。其基本原理是,快速、充分地向來訪者呈現他害怕的刺激,實際體驗後他感到並不是那麼害怕,恐懼感就會慢慢消除。刺激的出現要堅持到來訪者對此刺激習以為常為止。採用滿灌療法應事先將治療方式與來訪者講清,徵得同意後方可進行。滿灌療法適合於對有焦慮和恐懼傾向的來訪者使用。具體運用時,要考慮來訪者的文化程度、受暗示程度、導致心理問題的原因和身體狀態等多種因素。對體質虛弱、有心臟病、承受能力差的來訪者,要慎用這種方法

3.厭惡療法

厭惡療法是將某些不愉快的刺激透過直接作用或間接想象,與來訪者需改變的行為症狀聯絡起來,使其最終因感到厭惡而放棄這種行為。其基本原理是,將來訪者的不良行為與某些不愉快的、令人厭惡的刺激相結合,形成一個新的條件反射,用來對抗原有的不良行為,進而最終消除這種不良行為。常用的厭惡性刺激有物理刺激(如電擊、橡皮圈彈痛等)、化學刺激(如嘔吐劑等)和想象中的厭惡性刺激(如口述某些厭惡情境,然後與想象中的刺激聯絡在一起)。在進行心理諮詢時,厭惡性刺激應該達到足夠的強度,透過刺激能使來訪者產生痛苦或厭惡反應,直到不良行為消失為止。

4.代幣法

代幣法又稱獎勵強化法,是一種透過獎勵(即強化)而形成某種期望出現的適應性行為的方法,即當來訪者一出現某種預期的良好表現時,立即給予獎勵,使該行為得以強化。代幣實際上是一種可以在某一範圍內兌換為物品的券,可以是小紅旗、有分值的小卡片等。諮詢者用代幣作為獎勵,強化來訪者的期待行為,然後來訪者可以用獲得的代幣換取自己喜歡的東西。要注意將代幣與來訪者感興趣並想得到的東西聯絡起來,並建立一定的代幣兌換規則。

5.放鬆療法

放鬆訓練的基本原理是,放鬆狀態下大腦皮層的喚醒水平下降,興奮性降低,全身肌肉放鬆,緊張情緒得到緩解,以增進身心健康。放鬆訓練的基本步驟是:(1)選擇一個安靜整潔、光線柔和的房間,讓來訪者舒服地躺在沙發上,閉上眼睛;(2)體驗緊張、放鬆的感覺,然後逐步進行主要肌肉的緊張和放鬆練習。每一部分肌肉群的訓練過程為集中注意一肌肉緊張一保持緊張一解除緊張一肌肉鬆弛。

行為療法在中學生心理諮詢中經常使用。恰當地使用行為療法矯治中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對兒童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三、人本主義療法

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療法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患者中心治療,一般用於有心理衝突或心理疾病的來訪者;二是透過交朋友小組進行小團體治療,主要解決交往障礙和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問題。

患者中心療法指在人本主義治療思想指導下的個別談話治療。在治療過程中貫徹非指導性原則,討論問題的思路由來訪者主導,治療過程中的中心人物是來訪者而不是諮詢者。非指導性的患者中心療法的基本假設是:人的自身內部有理解自己並改造自我概念和指導自己行為的廣闊能源;只要提供適宜的環境氣氛,這些能源就能開發出來。這種適宜的氣氛主要有三條:真誠、無條件關懷和移情的理解。在諮詢過程中要求諮詢者努力創造這種適宜的環境氣氛,使來訪者體會到自己在諮詢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積極主動地講述自己的心理問題,並在諮詢者的引導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交朋友小組的成員由背景或問題相似的人組成,如不善於與人交往、有一定社交恐懼心理的人,或不習慣與異性相處和交往的人等。參加人數在十人左右。參加者雖然有一定心理障礙,但病情不太嚴重,他可以坐下來參加小組的談話而不會因為有妄想或奇異行為而影響集體行動。交朋友小組一般由諮詢人員擔任主持人。主持人的作用在於促進組內成員之間的建設性關係,建立融洽而無拘束的氣氛,使參加小組活動的人逐漸消除防範心理,達到能相互吐露真情,建立較深的感情關係。透過交朋友小組的活動,消除心理障礙,增進心理健康。

人本主義療法強調來訪者的主觀能動性,對人採取積極樂觀的看法,注重個人的內在價值和主觀體驗,強調諮詢關係的重要性,強調以諮詢者的態度為中心。這些觀點都強烈衝擊著心理諮詢的理論和方法,有一定的積極價值,但不適合處理危機中需給予某些指導性策略的來訪者,不適合無法透過口語表達的來訪者

四、認知療法

認知療法是根據人認知過程會影響其情緒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透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來訪者的不良認知,從而減輕或消除其情緒問題和非適應性行為。認知療法的主要著眼點是來訪者的認知問題,企圖透過改變來訪者對自己、對他人或對事物的看法與態度來改變所表現的心理問題。它不僅重視異常行為的改變,還重視來訪者認知和態度的改變,促使其人格產生深刻的變化。

認知療法有許多具體的技術,其中運用較多的如三欄目技術、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技術、合理情緒想象技術、自我指導訓練等。

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技術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向其不合理信念提出挑戰和質疑,使其作出“不是”“沒有”等否定性回答,透過一步步的挑戰和質疑,最終使學生的不合理信念發生動搖。在運用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技術時,首先要找到學生的不合理信念,可先從ABC模式人手,即先以某一典型事件人手,找出誘發性事件A;詢問對方對這一事件的感覺和對A的反應,找出C;詢問對方為什麼會體驗到不良情緒,即由不適當的情緒及行為反應找出其潛在的看法、信念等;分析學生對事件A持有的信念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將不合理信念作為B列出來。對於某一事件,學生可能有多種多樣的解釋、判斷和推論,在這些想法背後,會隱藏著學生某些根本性的不合理信念,這些信念常以對自己、他人和周圍世界的絕對化要求為特徵,這才是我們要找到的B。其次,透過辯論,以積極提問的方式促使學生主動思維。提問的方式有兩種,即質疑式和誇張式。質疑式提問是教師直截了當向學生的不合理信念發問;誇張式提問是教師針對學生所持信念的不合理之處,故意提一些誇張的問題,將問題放大了給學生看,使其認識到自己所持信念的不合理、不現實之處。

合理情緒想象技術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由莫茲比(Maultsby)發展起來的。有時在尋找不合理信念時,學生為情緒所困擾,事後描述一些不愉快經歷往往只反覆強調當時的氣憤之情,無法準確說出當時的思想狀況。因此,幫助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重新進人那種不良的情緒體驗之中,進一步探求學生當時的想法,就有可能找出不合理信念。同時也能使學生真切感受到信念與情緒反應之間的關係,從而認識到改變不合理信念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