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場健康

心理健康狀況對教育教學的影響

心理健康狀況對教育教學的影響

導語: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而今,教師不僅要授業解惑,而更重要的角色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學生心靈世界的開拓者。以下是小編整理心理健康狀況對教育教學的影響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教師自身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多年的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教師的心理品質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都無法替代的,它作為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心靈。所以教師自身的心理教育,無論是對教師自我心理品質的提高,還是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都具有拓展現代教育的重大意義。

1.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由於中小學生本身心理發展還不成熟,他們具有模仿性強、好奇性盛、可塑性大的心理特點,這樣,在與學生長時間面對面的接觸中,教師的言談舉止和教師的心境、情緒、心理品質等都直接影響教育環境,影響到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事實表明,學生的害怕、說謊、缺乏禮貌、違抗、挑釁等失調心理,其原因之一,與某些教師心理不健康,師生關係不佳有關。在教師諸多心理品質中,對學生有較大影響的人格特徵有以下幾項:(2)精神振作還是沮喪;(2興趣廣泛還是狹窄;(3)性格暴躁還是穩定、和藹;(4)意志堅強還是懦弱,果斷還是猶豫不決;(5)生活有條理還是雜亂無章。

2. 師生關係的影響

學校教育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在師生互動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心理健康的教師往往能夠尊重、理解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和開放、寬鬆的學習氣氛。因此,教師的心理健康能促進學生生理、心理、行為等全面、協調地健康發展,使悲觀的學生變得快樂,受挫的學生建立信心,懶散的學生變得勤奮,內向的學生變得活潑。反之,如果教師心理不健康,往往不能正確、公平地對待學生,處理方法消極不合理,使師生矛盾更加尖銳,甚至導致學生的.心理失調。

3. 教育工作效率的影響

心理健康水平較高的教師,在智力、情感、意志和個性等方面得到健康地發展,能正確、迅速地化解矛盾、解決衝突,及時地處理好各類問題,能營造一種和諧、溫馨、輕鬆、自由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思維活躍,易於創新,其工作效率必然高於心理不健康的人。

夀育教學活動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心理素質良好的教師,會憑藉自己的語言、行為和情緒,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感召下,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體驗到愉悅、滿足的情感,並流露出對教師的尊敬和愛戴。於是,在雙方的協同努力下,創造出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情境和課堂氛圍。這樣的教學,必然是令人樂而忘憂、如沐春風。但在現實生活中,教師的心理問題又是客觀存在的。由於教師的心理問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產生了許多不和諧音,有的甚至造成相當惡劣的後果,阻礙了學生的健康成長,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怎樣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

尀為教師,學會心理調適,保持心理健康,為學生創設出和諧、健康、向上的心理成長環境是非常重要的。要提高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應注意以下幾點:

1. 要有豁達的人生態度,改進教育人際關係 。 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是教育工作的需要,更是人類自身心理發展的需要,和諧的人際關係,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振奮,工作愉快,形成積極樂觀、開朗的性格。

2. 要學會調控消極因素,調節自我情緒。 心理健康的教師應該用理智駕馭情感,合理調適不良情緒。

3. 正確對待挫折、失敗,提高承受焦慮的能力。教育工作要求教師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鎮靜,能接受困難和挫折的考驗。如果教師毫無承受教育焦慮的能力,一遇到困難就不知所措,稍有不如意就灰心喪氣,那是無法搞好教學工作的。

4、不斷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從我做起,不斷學習,提高自我是對改革的最好適應,也是緩解心理壓力的積極方法。

所以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首先要重視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充分發揮教師教書育人、言傳身教的典範作用、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教師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必須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以一種平和的心態面對環境的變化。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緒的困擾,在不斷提高知識素養的基礎上,培養自信樂觀、豁達開朗的健康心理,提高自我評價、自我調控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掘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才幹,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提高教育教學的整體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