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由來大概概括(精選7篇)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秋節的由來大概概括(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中秋節的由來大概概括 篇1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古人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墨客騷人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於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的由來大概概括 篇2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節的由來大概概括 篇3
農曆的八月十五日,是我們萬眾期待的中秋團圓節,中秋團圓節由來已久,流傳下來的習俗也數不勝數,我國古代就有觀賞月亮的風俗,尤其是詩人文客更是對明月情有獨鍾,但是中秋團圓節賞月吃月餅的傳統據說是在唐代盛行的`。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這首詩是初唐詩人李嶠所作,名為《中秋月》,是我國最早的中秋詠月詩。圓圓的明月躍上寒空,我們誰都說四海之內處處銀輝灑地,但又如何知道千里之外有無風雨交加的地方呢?詩句字面寫中秋月的清圓玉潤,卻隱含著作者對遠方親人的遙念:擔心對方住處天氣欠佳,不能在佳節觀賞到可愛的明月。
唐代詩人王建的千古名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讓我們感受到了中秋月色和望月懷友之情:“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庭院當中,月光滿地,樹棲烏鴉,露水悄落,溼了桂花,如此晶瑩明徹的中秋朗月,該有多少不得與親戚朋友相聚合的人在悠悠而生思念之情啊。中國人歷來有“花好月圓人團聚”之謂,在王健的中秋望月詩裡,我們看不到他的敘己之思情,卻明瞭他“秋思在誰家”的轟然追問,這種明知故問,使人讀之心動。
歐陽詹的《玩月》,又讓我們感受到了古人賞月玩月的另一種心境,“八月十五夕,舊嘉蟾兔光。斯從古人好,共下今宵堂。”歐陽詹的玩月,使我們知道賞月玩月從來都是古人的喜好,賞月活動源遠流長,迷人的月色惹人喜愛。可何謂中秋呢?據歐陽詹在《玩月》序中說:“此日為三秋之中,又為月之夕,故曰中秋。”所謂“三秋”,因秋涵三月,七月曰孟秋,八月為仲秋,九月乃季秋,仲秋正好居中。月夕,是指八月十五,明月之夜。十五又為月之中,所以叫中秋。
月是中秋的魂。韓愈在《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裡說:“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唐人武元衡在《八月十五酬從兄弟常望月有懷》中告訴我們中秋月夜時,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坐愛圓景滿,況茲秋夜長。寒光生露草,夕韻出風篁。”宋人劉辰翁亦在《水調歌頭》裡說:“明月幾萬裡,與子共中秋。古今良宵如此,寂寂幾時留。”而曹松的“無雲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灘;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之《中秋對月》,則把賞月的閒情逸致,寫成了一首謳贊光明、追求平等的頌歌。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想起李白的《把酒問月》,是因為無意中讀到了CCTV央視論壇上的一首《中秋望月》詩:“把盞邀明月,喜憂兩依依。隔海遙遠望,寄語訴相思。含笑泯恩怨,團圓會有期。雙贏興兩岸,互惠弟兄怡。”詩人站在平民的角度,面對月圓中秋的良宵美景,抒發了兩岸相通,互惠互利的美好期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其實,無論古今,人們在中秋夜裡盡情賞月、望月之際,都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遊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
中秋節的由來大概概括 篇4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比如最著名的春節、元宵節,還有令人快樂的端午節、兒童節…當然,肯定少不了與春運並齊的秋運——中秋節。
中秋節時,傳說有一個工匠,他覺得月亮很圓、很美。於是他便照月亮的形狀做了一張厚厚的大餅,並在大餅上雕出好看的花紋來。這樣一來,大餅就變得十分美麗。工匠就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月餅”。官府得知後,便把製作月餅的那天叫做中秋節。
今天我要去我的叔叔家。我們一起吃團圓飯,吃得好開心!叔叔和爸爸一邊吃飯,一邊說話。我在一旁安靜的吃飯,我們老師說過—食不言嘛,下一句是什麼來著?不管它。我吃完飯後就吃月餅,把我撐死了!撐死了哪有時間賞月亮啊!我乾脆看電視上的月亮!等我好點了,再去看看真月亮吧!
聽說9月9日南京晨報上有一張“月報”。我便把它放在暗房裡,呀!還真有大月亮呢!又圓又大,又厚又香…哎哎哎,那不成月餅了嗎?我是一隻小饞貓。我可惡的小老弟笑我是大豬,我懶得理他。可最後,我們吵起來了,還吵得“不亦樂乎”。他講我一句“大豬”,我講他一句“大狗”…
到了8點多,我不捨得的離開了叔叔家。呀!糟了!晚會沒看呀!老爸快開車,回家看晚會呀…
中秋節的由來大概概括 篇5
中秋節是一個美好團圓的日子。
相傳在遙遠的古代,那時天上有十個太陽,強烈的太陽光把土地包括植物都給照枯了。有位叫后羿的男子把九個太陽給射了下來。留下了一個造福人類。事後他娶了一個非常美麗的妻子叫嫦娥。因為這件事,王母娘娘賜給他一顆神藥。後來他的徒弟知道他有一顆神藥,趁后羿不在去搶 。嫦娥為了保護仙丹就吞了下去。嫦娥的身體突然變得輕盈盈的,慢慢飛上了天,飛上了月球上。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嫦娥和后羿,就把這一天定為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八月節等。 古往今來,人們常用“圓月”、“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異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皎潔的月亮來寄託遊子對家鄉深深的思鄉情意。正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句詩一樣思鄉。
說到中秋節,這讓我想到了蒙古族的中秋節習俗,追月節。這不禁讓我想到了這樣畫面:潔白的月亮下,蒙古族的男女老少個個都穿著鮮豔的服裝,跨上高大的駿馬。在銀光閃閃的月光下賓士在廣闊的草原上。皎潔如玉的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於西方。他們則朝西騎馬賓士,緊緊追隨於月亮淡淡的足跡。
中秋節的由來大概概括 篇6
中秋節據說是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祭月。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中秋節賞月的來歷
每逢中秋來臨,賞月談月便成為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
追溯中秋賞月的來歷,據《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也就是說,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間,故曰:“中秋”。為何人們鍾情中秋賞月呢?有詩道:“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瑤臺寶鑑,宜掛玉宇最高頭;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虛一色。永珍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風露助清幽。”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這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描繪。從淵源上說,中秋又是“祭月節”,它源於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季節在八月內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逐漸約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從科學觀察來看,秋季地球與太陽的傾斜度加大,華夏大地上空的暖溼空氣逐漸消退,而此時,西北風還很微弱。如此,溼氣已去,沙塵未起,空氣即顯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別潔淨,月亮看上去既圓又大,是賞月的最佳時節。恰如古詩所云:“光輝皎潔,古今但賞中秋月,尋思豈是月華別,都為人間天上氣清澈。”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賞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習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中秋旅遊人少的地方
1、河南郭亮村
令人驚豔的旅遊地,一個退伍軍人張榮鎖帶領村人修建了一條公路。雖然你可能只為了拍攝或速寫一座農宅或者一條公路,但是莽莽太行山給出的背景把這些事物本身的光環無限放大。
地址:河南省新鄉市輝縣西北太行深處沙窯鄉
2、貴州馬嶺河
馬嶺河地處峽谷,峽谷之間跨越一座大橋,橋上可以看見峽谷中無數的河水漫開流到峽谷裡,一縷縷飄渺的瀑布懸掛在整個峽谷間
地址:貴州省興義市境內
3、蜀南竹海
《中國國家地理》評選中國最美十大森林之一。當竹成為海洋的r候,你的心就可以在這些韌性十足的波浪上放飛了。在竹海最好乘坐一下當地人的滑竿,在顫悠悠的快樂裡,讓身心完全放鬆。
地址:四川省南部宜賓市境內
中秋節的由來大概概括 篇7
中秋節起源於中國,是東亞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中秋節也是日本、越南、朝鮮半島等地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是大家團圓的日子,每年的中秋節大家都會趕回家和家人團聚。我們家也不例外,我和姐姐、姑姑、媽媽都在我家過中秋節。這中秋節還有一個由來呢!
從前,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為后羿射死了玉皇大帝的九個兒子,被罰下凡間,在凡間后羿除了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逄蒙也混進來了。一天,后羿到崑崙山,巧遇到了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就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不料被小人逄蒙看見了。第二天,逄蒙趁后羿出門打獵時,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沒辦法只好吞下不死藥昇天了。百姓們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料,祈求平安。
現在也有很多人會在月下襬設香料。在中秋節最重要的就是賞月了,中秋節的晚上大家都要開啟窗戶,仰望天空賞月,那月亮又大又圓,可惜這次中秋節下雨,月亮沒有出來,我們全家邊吃月餅邊看中秋晚會。
我希望明年的中秋節能看到又大又圓的月亮過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