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大器晚成的歷史典故

關於大器晚成的歷史典故(通用8篇)

大器晚成是一個漢語成語,原意“鑄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鍾)越晚成型。”喻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出自《老子》。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大器晚成的歷史典故,歡迎閱讀!

大器晚成的歷史典故 篇1

東漢末年,袁紹的身邊有一位門客,名叫崔琰,他從小喜習武藝,23歲才開始讀書求學。但因其刻苦努力,進步十分明顯。當時袁紹的軍隊軍紀很差,每攻陷一個地方,都會掘開墳墓盜取陪葬的財物,因此所到之處,百姓都十分痛恨他們。崔琰見此情形,便勸說袁紹不要這樣做,袁紹認為他說得對,接受了他的建議,從此以後嚴懲此事,並封他為騎都尉。

官渡之戰中,袁紹敗於曹操,崔琰被俘。於是,他開始跟隨曹操,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在他做尚書時,曹操想立曹植為太子,崔琰反對,他對曹操說:“自古以來的規矩是立長子,怎麼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儘管是親屬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還善於發現人才。他有個堂弟叫崔林,性格內向,很少說話,年輕時既無成就也無名望,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卻很器重他。崔琰常對人說:“人的發達有遲有早,我只不過是早做了幾年官,怎麼比得上崔林呢。有才能的人需要長時間的磨鍊才能成器,以崔林的見識和才幹,將來必成大器。”

崔琰的眼光果然沒錯,因為崔林一直刻苦讀書,而且時刻關注政局的變化。後來,在崔琰的推薦下,崔林當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到了魏文帝時期,他官至司空,被封為安陽侯。

大器晚成的歷史典故 篇2

古人其實也很聰明,但是對於他們來說,鑄造大鼎啊什麼的,也是一件很費工夫的事。因為越大的鑄件所需要的冷卻時間就越長,所需要等待的時間也就越長。但是古人的心態好,相信“好飯不怕晚”,雖然等得久一點,但“大器”終能“晚成”。

東漢末年,有個年輕人叫崔琰,人長得相貌堂堂,可就是不喜歡讀書,成天只知道舞刀弄劍,不務正業。但他性格好,為人又仗義,喜歡到處結交朋友。可那些崇文尚墨的文人們不喜歡他,覺得他這個人沒什麼文化,跟他也沒什麼好說的。因此,那些文人們都故意躲著他,一旦崔琰上門來,他們就都躲著不見。

有一次,崔琰上門去拜訪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想跟人家交朋友,結果被堵在大門口,下人告訴他說,主人正在潛心讀書,讀得實在太專注,根本抽不出時間見他一面。平時外向大方的崔琰聽了這話,鬧了個大紅臉,嘴上雖不說,但他心裡明白,這是人家瞧不上自己,覺得自己是個粗人,不配結交有學問的人。最後他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這事對崔琰刺激很大,他終於知道原來讀書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光會武功只會被人認為是一介武夫。所以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的人物。從此,崔琰到處拜師求學,虛心求教,不放過任何一個讀書學習的機會。漸漸地,他成了一個有學問的人,他的為人和學識也慢慢被大家認可了,自然就有越來越多的人尊敬他。

後來,袁紹聽說有崔琰這麼個能文能武的人,就招他當自己的謀士。崔琰當了謀士之後發現,袁紹手下士兵的所作所為非常殘暴,常常做一些挖墳掘墓的喪良心事。崔琰就直言相勸,讓袁紹管束一下自己的手下。袁紹覺得他說得有道理,也相信他的為人,就令自己計程車兵不要再這麼做。

後來,袁紹被曹操所滅,曹操久聞崔琰的大名,自然很想招他入自己的麾下。崔琰也覺得曹操是一代英雄,也願意跟著他。歸順曹操之後,崔琰果然給他出了不少好主意。

當時,曹操有好幾個兒子,他一直拿不定主意立誰為自己的繼承人。其實,曹操心裡很想立曹植,因為曹植年紀雖小但是聰慧過人,聰明伶俐的孩子自然很招人喜歡。崔琰覺察到曹操的心思,仍舊直言不諱地規勸曹操不要這麼做。他坦言自古以來,都是立長不立幼,立幼的後果就是後患無窮,很難保前人打下的江山長久不衰。

曹操聽了他的諫言,吃驚不已,他問崔琰:“曹植可是你的侄女婿,你的侄女婿一旦成了繼承人,到時候你榮華富貴享之不盡。”

崔琰回答:“即使是親屬我也要這麼說,因為這有關江山社稷。”曹操十分欽佩他的剛正不阿,便更加器重他了。

崔琰的成就這麼大,可他的堂弟崔林卻是個不學無術的毛頭小子,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成天拿著崔琰的成就來教訓他,讓他跟崔琰多學著點。可有了成就之後的崔琰卻從沒有看不起崔林,反而總是派他做這做那,有意培養他,也常常誇獎他。

大家對崔琰器重崔林的做法很不理解,覺得崔琰這麼做完全是瞎子點燈白費蠟,崔林將來肯定出息不了。可崔琰卻不以為意,他常常搬出自己年輕時候的事跟大家說:“我年輕時候也是個不學無術的小子,但是現在你們也誇獎我是個有成就的人。你們就能斷定崔林將來一事無成嗎?我倒覺得他將來一定會成大器。”

後來,崔林在崔琰的提攜下,很快嶄露頭角。相比崔琰,崔林是個心胸更加豁達的人。魏國建立之後,他被派到幽州當刺史。

當時,中郎將吳質統領河北軍事,崔林卻從不和他來往,更不會逢迎諂媚。涿郡太守王雄就去找崔林的別駕,打算從中調解。別駕是州刺史的佐官,雖說是輔佐的官員,但是級別很高,不與刺史同車,單獨自己有輛小車,所以稱為“別駕”。王雄對別駕說:“吳質是皇上很看重的人,你看看周圍的郡守們,沒有一個不給他寫信說他好話的。可是你們崔刺史卻自命清高,從來不和他往來,也不給他寫一封信。一旦他不高興了,以工作不力為由殺你以儆效尤,到時候崔刺史他能保你嗎?你可得好好想一想,也讓你們崔刺史好好想一想。”

辭別王雄,別駕趕緊把這事告訴給崔林。崔林聽了,不以為然地說:“吳質他要是真看我不順眼,憑他手裡的權力,讓我這個州刺史滾出這個州,就像脫掉他腳上穿的靴子一樣,容易極了。既然整我這麼容易,他幹嗎還費工夫去殺你這個別駕?你聽好了,這裡是幽州,旁邊就是胡人的地界,只要我們想辦法跟胡人拉好關係,不讓他們犯上作亂,那吳質就沒有什麼理由來整我們。可如果我們沒有好好處理公務,惹怒了野蠻的胡人,他們就會奮起反抗,滋擾生亂,到時候,不但讓皇上憂心,也自然有把柄落在了別人手上。”別駕聽了崔林這番話,心裡就安穩了,也不再瞻前顧後,而是一心輔佐崔林。所以在崔林任職期間,幽州百姓安寧、民族團結,雖處邊塞,卻一片昇平景象。但是後來,他還是因為不會諂媚巴結,被人暗中使了很多的絆子,最後被降職為河間太守。雖被貶為一個小官,但崔林仍舊是兢兢業業,恪盡職守。沒過多久,他又因為工作出色而被提升為“大鴻臚”,專門負責接待少數民族派來的使節,相當於現在的外交官。

任大鴻臚這段時間,崔林很用心,他發現每次有外國使節前來,魏國為顯示自己財力雄厚,就賞給使者非常豐厚的禮物。其他的小國聽說了,覺得只要派出使節就能換來財物城池,紛紛效仿,樂此不疲。漸漸地,這讓魏國越來越吃不消了,眼看自己國家那點積蓄都用來打發上門拜訪客人了。為了國家長遠打算,崔林認為此法不可繼續實行。於是,他廢寢忘食,沒日沒夜地翻閱了很多古書,從中查詢有關歷朝歷代對待使節的舊例,根據自己國家的情況,制定出一整套接待使節的制度,使外交禮儀規範化。這樣一來,對待每個小國都一視同仁,既融洽了各國的關係,又節約了國家開支。

崔林的聰明才智讓他很受重用,後來官職一路高升,他也不負皇恩,從不吝嗇自己的智慧和時間,一輩子兢兢業業、恪盡職守,最後積勞成疾離世。崔林的確如崔琰預想的那樣,“大器晚成”,成為了受人愛戴的好官。

但是,雖然崔林和崔琰一樣,兩兄弟都是後人“大器晚成”的典範,但兩人的結局卻完全不同。崔琰一生剛正不阿,雖然做官做到尚書一職,卻因為反對曹操建立魏國而鋃鐺入獄。成為階下囚的崔琰仍不改本色,大罵曹操是一代奸賊,悔恨自己當初瞎了眼相信他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最後,可憐的崔琰被曹操下令杖殺於獄中,不得善終。

所以後來,“大器晚成”這個成語也被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人說的一句安慰話。但崔琰、崔林兩兄弟的故事至今仍是很多人學習的榜樣。

大器晚成的歷史典故 篇3

袁紹身邊的一位門客,名叫崔琰,他從小喜習武藝,到了23歲才開始讀《論語》丶《韓詩》,求師學習。

由於他刻苦努力,學問也逐漸多起來。當時袁紹計程車兵非常殘暴,掘開墳墓將屍骨暴露出來。崔琰勸說袁紹不要這樣做,袁紹認為他說得對,封他為騎都尉。後來,崔琰跟隨曹操,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書時,曹操想立曹植為嗣子,而崔琰反對,他說:“自古以來的規矩是立長子,怎麼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儘管是親屬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既無成就也無名望,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卻很器重他,崔琰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大器。”後來,崔林果然當上了翼州主簿丶御史中丞,還在魏文帝手下任過司空。

大器晚成的歷史典故 篇4

東漢末年,有個名叫崔琰的人,劍法很好,他特別喜歡交朋友。可是,有些人卻認為他不學無術,除了舞刀弄棒,學問上一竊不通。

一次,他去拜訪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主人讓管家出來告訴他說:“主人正在潛心讀書,無暇閒談。”崔琰知道人家是嫌他沒知識,感到無比羞愧,暗自下了決心,一定要好好讀書,成為一個能文能武的人。從此,崔琰虛心拜師求學,學問逐漸增多起來;當時獨霸北方的袁紹就把他招為謀士。袁紹被曹操所滅後,曹操久聞崔琰才幹,勸崔琰歸順自己。在曹操的大本營鄴城(今臨漳鄴鎮)中,崔琰出了不少主意,很受曹操器重。

有一次,曹操和崔琰商量,想立小兒子曹植為太子。崔琰說:“自古以來,都是立長不立幼,您立曹植,曹丕心裡不服,大臣們也不服,這就種下了禍根。縱觀古今,因為廢長立幼引起的骨肉相殘還少嗎?請主公三思而行!”其實曹植還是崔琰的侄女婿,但儘管是親屬,崔琰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崔琰的公正。

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崔林年輕時一事無成,親友們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卻很器重他,他憑自己的經歷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大器晚成),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器的。”後來,崔林果然成才當上了大官。

這個成語原意為大才需經過長期磨鍊方有成就,現指成名較晚的人。

大器晚成的歷史典故 篇5

三國時候袁紹身邊有一位門客。名叫崔琰,他從小學習武藝,不過直到23歲才開始讀論語詩經等書籍。

崔琰為人耿直很有見識,朝廷的官員們對他十分推崇,連曹操都很敬重他。當時袁紹手下計程車兵非常殘暴,甚至挖開墳墓譭棄敵人的.屍骨,於是崔琰勸說袁紹命令士兵不要這樣做,袁紹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就聽取了他的建議,並且封他為騎都尉。

崔琰後來跟隨曹操的時候,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曹操想立曹植為嗣子,崔琰就反對說,自古以來的規矩都是立長子,怎麼能立小兒子呢?這是不可以的呀!曹植雖是崔琰的侄女婿,但他也不偏袒,曹操很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在對人才的識別方面有獨到之處,崔琰有個堂弟名叫崔林,年輕時沒有什麼成就和名望,親戚朋友都瞧不起他。但是崔琰卻對這位堂弟相當器重,常常對別人說,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意思是說,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經過長期的鍛鍊,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大器。後來崔琳受到重用,先是在曹操手下擔任主簿、御史中丞等官職,後來在魏文帝曹丕朝中擔任司空,被封為安陽鄉侯,成為魏國的重臣。兒童故事

大器晚成,原意是大才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成器,後來大器晚成這個成語意思常用以比喻一個人成才成名較晚。

大器晚成的歷史典故 篇6

袁紹身邊的一位門客,名叫崔琰,他從小喜習武藝,到了23歲才開始讀《論語》、《韓詩》,求師學習。

由於他刻苦努力,學問也逐漸多起來。當時袁紹計程車兵非常殘暴,掘開墳墓將屍骨暴露出來。崔琰勸說袁紹不要這樣做,袁紹認為他說得對,封他為騎都尉。後來,崔琰跟隨曹操,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書時,曹操想立曹植為嗣子,而崔琰反對,他說:“自古以來的規矩是立長子,怎麼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儘管是親屬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既無成就也無名望,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卻很器重他,崔琰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大器。”後來,崔林果然當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還在魏文帝手下任過司空。

大器晚成的歷史典故 篇7

東漢末年,有個叫崔琰的人,從小就喜歡舞槍弄刀,不喜歡讀書,到了二十多歲才開始拜師學習。崔琰很聰明,再加上他學習很刻苦,後來成為一個能文能舞的人。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不愛說話,看起來呆頭呆腦的,所以有許多人都瞧不起他,說他將來不會有什麼出息。崔琰卻說:才能大的人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顯露出來,等崔林年紀再大些,他肯定能成大器的。後來,崔林果然在魏文帝時做了司空,並被封為安陽侯。這個成語指能擔當大事的人要經過長期的鍛鍊,所以成名較晚。

大器晚成的歷史典故 篇8

馬援是東漢初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字文淵。他在12歲那年,父母都去世了,他的哥哥把他撫養成人。馬援從小就有很遠大的志向,他的幾個哥哥都很看重他這一點。當時,有一個叫朱勃的人,12歲便能口誦《詩》、《書》。馬援將自己與朱勃相比,感到差距很大,便有些氣餒。再加上馬援在學習《詩經》的過程中,對當時人們死摳詞句的學習方式很不滿意,便不想再繼續學習了。那時,家中的生活也不富裕,馬援就對哥哥馬況提出請求,想到邊疆去放牧,去經營畜牧業,可能會對家庭的生活有所改善。

馬況十分了解自己的弟弟,就幫助他分析學習的困難,並安慰他說:“像朱勃這樣的學生是‘小器速成’,他的才華也就是這麼多了。而你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人,能做成大事。但是做大事的人千萬不能急躁,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才會成材的。好的木匠不會將還沒做成的毛坯拿給別人看的。你還是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做吧,要奮發努力,千萬不要自卑。”

馬援聽了哥哥呵的話,不再自暴自棄,而是努力學習和磨鍊自己。後來,他當上了新城大尹,也就是漢中太守。

在東漢的建立和鞏固過程中,馬援屢建奇功,成為一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在55歲的時候,被光武帝封為將軍。馬援的成功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他的確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名將。

其實,大器晚成這句成語最早出自《老子》一書,原意是大才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長大成器,後人用來比喻經過長期的磨鍊,又成才較晚的人。人們也常用這句成語來安慰長期不得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