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理學

考研專業課:心理學之聽覺

考研專業課:心理學之聽覺

1.聽覺的含義

人耳對聲波的感覺;人耳能接受的聲波頻率為16~20000Hz,最敏感頻率範圍是1000~4000Hz。

2.聽覺現象

(1)聽覺三種屬性:①音調:由聲波頻率決定。②音響:由聲音強度或聲壓水平決定。音響也與頻率有關。等響曲線表明:不同頻率的聲音,音響不一樣;同樣聲壓水平,音響可能不同;聲壓超過一定水平(情感閾限),將使人耳產生痛覺。③音色:波形的一種主觀屬性。

(2)聽覺現象:①聲音掩蔽:純銀掩蔽,噪音對純音,純音和噪音對語音的掩蔽。②聽覺疲勞:聽覺閾限暫時提高,暫時閾移是其指標。③聽覺適應:聽覺閾限暫時提高,其研究方法是響度平衡法。

3.聽覺的'生理基礎

(1)人耳:①外耳:收集聲波。②中耳:由鼓膜、聽骨、卵圓窗組成,耳道內接鼓膜,傳入的聲波會引起鼓膜的震動,鼓膜後是三根聽小骨,其中鐙骨與卵圓窗相接,將聲音放大數倍後由卵圓窗傳到內耳。③內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蝸組成。前庭器官是人體對自身運動狀態和頭在空間位置的感受器。

(2)耳蝸:換能作用。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包含的毛細胞是聽覺感受器。

(3)傳導機制和中樞機制。聽神經→腦幹的髓質→耳蝸神經核→下丘→內側膝狀體→顳葉(中樞機制)。

4.聽覺理論

(1)頻率理論:羅·費爾得認為,基底膜和鐙骨按相同頻率運動,振動的數量與聲音原有的頻率相適應。

(2)共鳴理論(位置理論):赫爾姆霍茨認為,基底膜橫纖維的長短不同,靠近蝸底較窄,靠近蝸頂較寬,能夠對不同頻率的聲音產生共鳴。聲音訊率高,短纖維發生共鳴;聲音訊率低,長纖維發生共鳴。

(3)行波理論(新的位置理論):馮·貝克西認為,聲波傳到人耳,將引起整個基底膜的振動,振動從耳蝸底部開始,逐漸向蝸頂推進,振動的幅度也隨著逐漸增高。振動執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達到最大值,然後停止前進而消失。聲音訊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蝸頂;頻率高,接近蝸底。

(4)神經齊射理論:韋弗爾認為,當聲音訊率低於400Hz時,聽神經個別纖維的反映頻率和聲音訊率是對應的,聲音訊率提高,神經纖維無法單獨做出反映,而是按齊射原則發生作用。

(5)聲音訊率在5000Hz以上時,位置理論是對頻率進行編碼的唯一基礎;頻率理論適合解釋500Hz以下的聲音,對於500~5000Hz,共鳴理論、行波理論和神經齊射理論均可解釋。

跟很多資料一樣,我們的整理只是作為一個輔助,切不可過於依賴,複習的過程中還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查缺補漏,努力把複習資料的用處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