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寒食節

寒食節的來歷介紹

寒食節的來歷介紹

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寒食節的來歷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寒食節的來歷介紹 篇1

1、寒食節的來歷

關於寒食節的起源有不同說法。民間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封賞有功之臣。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逼其下山。誰知介子推母子寧願被燒死也不肯出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並修廟立碑。同時,還下令在介子推遇難的這一天,“寒食禁火”,舉國上下不許燒火煮食,只能吃乾糧和冷食。

古代的人們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氣節,“寒食禁火”的習俗,被後人流傳下來,形成了寒食節這個特殊的紀念節日。

2、寒食節的習俗

2.1、禁菸冷食:寒食節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2.2、拜掃祭祖:寒食節掃墓祭祖

百姓上墳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2.3、寒食飲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

2.4、寒食插柳:柳為寒食節象徵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3、寒食節的特點

3.1、節日形成早。源於春秋時,介之推被焚於介休綿山。晉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時已形成全國性法定節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節日。

3.2、延續歷史長。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間各歷史時期、節日期限不等,

3.3、節日活動多。拜掃展墓、禁菸、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鞦韆、賞花、鬥雞、饋宴、詠詩等。

寒食節的來歷介紹 篇2

寒食節是什麼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後來因為寒食和清明離的較近,所以人們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過清明節。

寒食節通常是冬至後第105日。與清明節日期相近。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24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新中國成立後,很多地區把寒食節與清明節等同了起來,在同一天過。

然而,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寒食節的意義

寒食節活動由紀念介之推禁菸寒食為主,逐步演變為以拜掃祭祖為主,其中蘊含的忠孝廉潔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國古代國家需要忠誠,家庭需要孝道的傳統道德核心,成為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重要載體。發展到現代,寒食節已成為緬懷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

同時,每逢寒食節,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人回鄉掃墓祭祖,成為傳承中華民族根祖文化,體現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節日。古代先民,對寒食節禁菸冷食的執著,表達了對千古先賢介之推忠貞不渝的懷念之情。寒食食品和飲料達數十種,多數寓意深刻。

如:祭食蛇盤兔,介休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有企盼國富民強之意;祭食麵燕,介休方言為教育後人“念念”不忘介公高風亮節。

寒食的.活動

活動多,拜掃展墓、禁菸、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樹、鞦韆、賞花、鬥雞、饋宴、詠詩等。地域廣,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國自唐代起將三月九日定為寒食節)。

寒食節吃寒食麵的習俗

於每年寒食節和清明節只差一兩天(有時甚至會重疊),“清明節死還是寒食節死”這句話就作為表示“沒有什麼差別”、“沒有什麼意義”的意思流傳了下來。

寒食節期間正處在初春之時,寒冷的氣息逐漸退去,萬物復甦,野地裡也開始遍生艾蒿。作為寒食節不可缺少的一道節日食物,艾蒿常常被做成年糕或漂亮的糯米糰,甚至在祭祀的時候也常常會見到它的身影。

在寒食節的當天也有不生火只吃寒食的習慣。在寒食節的前一天提前準備好涼拌的豆芽等冷盤以及冷飯,或者是準備好一種叫做“寒食麵”的蕎麥麵條作為這一天的食物。不過隨著時代的變化,吃寒食的習慣也漸漸不像以前那樣被嚴格遵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