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中學生論語讀後感

中學生論語讀後感

論語,是記錄聖人孔子的言行的書。那麼,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中學生論語讀後感看,供大家閱讀參考。

中學生論語讀後感1

《論語》是我國經典讀物,涵蘊了我國的文化經典。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怎樣和朋友交往、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解決事情、怎樣……。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在說:“孝順父母,順從長兄,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長兄,這就是“仁”的根本。“義”是在仁的基礎上理解的,即: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做到為人所想,去幫助別人“禮”讓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復禮”!大家要是都謙讓一點,不就好了嗎?“智”我覺得就是知人之言為智!也就是明白別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發展!其實,我們現在都是在學習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經驗!我們只有瞭解了其中的道理,才會明白自己在社會上的意義!當然對身邊人的意見應該是選擇好的,有利於個人和社會發展接受!“信”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誠信。從我們的先祖開始就提倡“信”,而當今社會有時卻缺失了傳統文化的美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發揚《論語》中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少年君子”

我們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諧的社會,沒有仁義禮智信不行的!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美好,社會越來越和諧!

中學生論語讀後感2

這段時間,我們把《論語》這本書學完了。還記得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封面非常的精緻,上面還寫著非常大氣的兩個字——論 語。剛翻開書頁,就看到了人物介紹。這本書的作者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今山東曲阜),中國古代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師業,被中國人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俗話說: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其中著名的弟子有:顏回,曾子,子路,子貢,管仲……

《論語》主要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書,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輯而成,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包括歷史,哲學,政治,經濟,藝術等方面,有許多富有啟發性的至理名言是我國古代名言之一。全書語言精練,意義深刻,有許多言論被人視為至理名言。

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起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改之,這句話的意思是三個人一起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有缺點的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我有沒有這樣的情況,許果有的話就立刻改正。

《論語》是孔子智慧的精華,書中講到的做人的道理,值得我們一生去慢慢體會。

中學生論語讀後感3

《論語》,記載的是孔子與他的學生的對話。它是一部對我們很重要,教我們如何做人,學習,是我們必讀的名著。論語裡有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講出了做人的幾個道理和學習的方法,給予我們啟迪,也指引我們學習的方向,目標。而“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告訴了我們要孝敬父母,盡孝的方法。說明了做人要知恩圖報,孝敬父母。許許多多,說都說不完。人只要按照《論語》裡所要求的,做到其中的一點就比許多人好多了。

總之,《論語》記載了仁,孝,信等道德範疇,是我們須認真閱讀、學習的一部典籍。作為一個略知一點中國歷史的中國人,我認為,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夠《論語》這樣長久而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的歷史。也正正因這樣,我對《論語》的態度一向是隻敢仰視而不敢觸及。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讀,也從不敢隨便發表什麼評論。據中學的歷史課本記載,從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開始,一向到清末,《論語》作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認可的正統思想,統治了中國思想界達兩千年之久。

事實上,這兩千年中,官家推行論語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統治的工具。正因論語講“禮”、講“仁”;講“忠”,將“孝”;或許也正因《論語》中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有人說我的這種言論是在抹殺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化。其實不然。我主張打-倒的,是那個作為思想枷鎖的《論語》,是那個用所謂的“仁義道德”(魯迅語)來禁錮人們的思想的《論語》。將其打-倒,反而有助於我們從全新的角度認識《論語》。首先,論語源自生活。和西方的很多道德倫理著作不一樣,他沒有對某一個問題的深入專門的論述,他只是一個個生活中的片斷,並且其中的主角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言語將被記錄下來。因此顯得十分自然。正是正因《論語》來自生活,是生活鮮活的再現,因此我們才就應用一種獨特的方法去讀它。個人認為,與其風格比較像的一部書是晉代的《世說新語》。我們怎樣讀《世說新語》的我想大多數人如果不是出於學術目的(例如需要寫一篇論文或讀書報道什麼的),必須不會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話是多麼曲折地表達了一個多麼深刻的學術理論――我們大都會把它當成一種生活的紀錄,以一種閒心來讀它。我覺得,其實閒談的心境才是最適合讀這樣的書的。讀到會意處,拊掌一笑,自然就明白了他要表達什麼。或許比條條框框地分析加分家長寄語

解來得好一些。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麼,我覺得就應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學問是不一樣的。做學問也許還能在紙上做,做人卻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讀教人做人的書,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讀而不是僅僅在紙上讀,到故紙堆中去尋找疑問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