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情美文

說說對木蘭詩的認識

說說對木蘭詩的認識

《木蘭詩》採用的是順敘手法.作品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征前.第二部分是從軍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歸來.作者在這三個部分中沒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詳有略,重點在第一和第三部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分享的說說對木蘭詩的認識,歡迎閱讀參考。

說說對木蘭詩的認識

北方民歌和六朝樂府民歌一樣體制大都短小,但這首《木蘭詩》卻是長篇敘事詩.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它有著重要的地位.詩歌描述了女英雄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刻畫了木蘭這一巾幗英雄的生動形象和高貴品質.全詩風格明朗生動,質樸剛健,堪稱北方民歌中的傑出作品.

《木蘭詩》採用的是順敘手法.作品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征前.第二部分是從軍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歸來.作者在這三個部分中沒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詳有略,重點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詩一開始即寫木蘭在織布,但“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這就使讀者產生了疑問,不知木蘭為何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作者自己發問,然後答曰“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詩既是用順敘手法,開始的幾句該是交代木蘭從軍的原因,但作者卻沒有平鋪直敘,而是以木蘭沒有心思織布起頭顯示出她內心的不平靜.接下來本該說明為什麼內心不平靜,但作者不立刻寫出,而是用了兩個意思相同的問句,隨後又是兩個意思相同的答句,可還是沒有從正面解答問題.但這四句並非多餘,除了具有民歌的風味外,這四句詩對後面說出的原因起到了突出強調的作用.這樣一問一答,作者才折入正題,“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軍帖是徵兵的文書,可汗是西北地區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十二卷言卷數之多,“卷卷有爺名”顯屬誇張.至此讀者才明白,木蘭沒有心思織布是因為可汗大徵兵,木蘭的父親也在被徵之列.父親顯然年老無法應徵,但“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這就不能不使木蘭犯愁了.詩一開始就把木蘭放在這樣一個矛盾面前來表現.面對困難,木蘭打算怎麼辦呢?“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木蘭到底是個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決心要替父從軍.

這一段寫木蘭從軍的原因,沒有平鋪直敘地述說,而是從木蘭的心理活動入手寫,在敘事的同時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畫,使讀者看到了一個敢於挑重擔、富有責任感的果斷勇敢的婦女形象.

接下來寫木蘭準備出征,用了四個重複的句式,內容無非是買戰馬及乘馬用具.駿馬、鞍韉(馬鞍下的墊子)、轡頭(駕馭馬的嚼子、籠頭、韁繩)和長鞭要分別從東市、西市、南市、北市幾個地方買齊,看似不合情理,但卻渲染了戰爭氣氛和離家出征前準備工作的'緊張,同時這四句詩和上面“問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樣正是民歌的特點.正如明代謝榛所說:“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經意者.其古樸自然,繁而不亂,若一言了問答,一市買鞍馬,則簡而無味,殆非樂府家數.”

詩歌第二部分寫木蘭踏上了征途.“旦辭爺孃去”以下八句是寫木蘭離別了父母奔赴戰場.這裡用了重複句式,將木蘭從軍的征途分作兩段來寫,句式雖同,但其中地名卻在變換,顯出戰事緊迫、木蘭馬不停蹄地趕去參戰.但作者並沒有忘記他所著力刻畫的英雄人物是個女扮男裝、初次遠離父母的女子,“不聞爺孃喚女聲”正符合木蘭當時的處境和她的身份.明代譚元春評論這句說:“尤妙在語帶香奩,無男子征戍氣.”“無男子征戍氣”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木蘭的形象更鮮明,更富有個性.木蘭能毅然替父從軍,去經受嚴酷戰爭的考驗,說明她不同於一般的女子,但她畢竟還是個女子,對家鄉、對父母畢竟是有依戀之情的.這樣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沒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從軍舉動更富有傳奇性,更引人入勝.

隨後寫木蘭在軍中的征戰生活,但這部分內容寫得極概括,從南征北戰一直到立功歸來,僅用了“關山度若飛”以下六句,可謂簡而又簡.這裡“戎機”指戰爭,“朔氣”是北方的寒氣,“金柝”是軍中用來做飯和打更的銅器.這幾句詩句用律工整.因此後人常常據此懷疑此詩是唐人所作,也有的研究者推測此詩可能在流傳過程中經過唐人的加工修改.但這些說法並無足夠的證據.南北朝時期有不少作品在體制聲律方面已接近唐人的近體詩,當時有些詩已經有了很嚴整的律句.可見這首詩中出現幾句聲調諧和、對偶工緻的律句並不能證明它們出自唐人之手.陳胤倩就說:“‘朔氣傳金柝’數語固類唐人,然齊梁人每為唐語,惟唐人必不能為漢魏語.以此知其真古詞也.”

這一段寫木蘭的從軍作戰生活,本來是可以有許多東西寫的,但作者寥寥數語就將這段經歷概括了出來,可見作者的興趣不在於表現戰爭,而在於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一戲劇性事件上.

第三部分是寫木蘭立功歸來後的情景.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來竭力鋪寫.先寫木蘭立功回來後見天子,天子坐在廳堂上接見了她.策勳是記功勞,轉是勳位的等級,十二轉也是說多,並非實指.這裡的十二轉和唐代官制的一致也是偶然巧合.並不能證明此詩出於唐人之手或經過唐人修改.“百千強”即百千有餘,是形容賞賜得多.可是木蘭並不在乎官位和賞賜,她只是想盡快回到故鄉和親人團聚.明駝指能行千里的駱駝.木蘭不要做官,不要鉅額賞賜,只要借一匹能行千里的駱駝趕回家去,可見其歸心似箭,同時也顯示了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愛功名富貴的優良品德.

經過長期艱苦的戰爭,木蘭終於回到了故鄉.詩歌細緻刻畫了木蘭全家聞訊後的喜悅.這裡依舊用了重複排比的句式,不厭其詳地寫了爺孃、阿姊和小弟的舉動,這種重複排比的句式烘托了歡快喜慶的氣氛.隨後寫了木蘭到家後的舉動,同樣也是不厭其詳地描寫具體的細節,開東閣門,坐西閣床,充分表現出回家之後的喜悅心情,換裝、打扮後恢復了女子的本來面目,然後出門看夥伴,夥伴大吃一驚,“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一情節頗富喜劇意味.用夥伴的吃驚反襯出木蘭的無比自豪與得意,整個故事的情節也就在充滿喜劇色彩的高潮中結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猶未盡,結尾又寫了四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作為全詩的結尾,顯得別具一格,豪邁有力,語氣中充滿了對木蘭這位女英雄的讚美和歌頌.謝榛說:“此結最著題,又出奇語,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諸公補之,未必能道此.”確實如此.

此詩藝術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這麼幾個方面,首先是敘述情節詳略得當,如寫軍中的征戰生活就很簡括,而寫出徵前及立功歸來則很繁複.這是由作者寫這首詩的用意所決定的.作者感興趣的只是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一罕見的事情本身.第一部分寫她的焦灼不安與思慮無非是為了說明她是個女子,因為男子出征理所當然,不足為怪,女子出征則不同尋常了.第二部分提到“不聞爺孃喚女聲”也同樣是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第三部分寫她不想做官、急於回家和回家以後的種種舉動,更是強調了她是個女子.整首詩的詳略安排都是圍繞這一用意的.其次是作者重視人物性格的刻畫,並善於在矛盾的產生與解決過程中表現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第三是全詩用了不少重複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氣氛,強調了所敘述的情節,又使語言流暢富有韻味,體現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後是全詩的風格明朗剛健,質樸生動,正如明人胡應麟所說:“此歌中,古質有逼漢魏處.”

總之,《木蘭詩》是北方民歌的傑作,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對後人產生過不小的影響.

[說說對木蘭詩的認識]相關文章:

1.說說對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