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法私自募捐違法嗎
如今,網路募捐的低門檻讓網路募捐屢遭“信任危機”,利用捐款人同情心詐捐的事件層出不窮。此次,慈善法對於個人公開募捐行為給予了定性,規定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采取公開募捐方式開展公開募捐,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分享的慈善法私自募捐違法嗎。歡迎閱讀。
慈善法私自募捐違法嗎
4月23日,家住西安東郊等駕坡的王全成在某網際網路知名眾籌平臺上發起了一個眾籌專案,為自己身患尿毒症的兒子籌集換腎費用。就在王全成釋出資訊之後沒幾天,有人告訴王全成,剛剛透過的我國第一部《慈善法》明確規定,個人在網路募捐屬於違法行為,讓他不要繼續透過網路募捐了。
“得知這個訊息,心裡很忐忑,不知道我替兒子籌集錢款到底屬不屬於法律規定的禁止行為?”王全成對記者說,他一直想弄明白自己替兒子公開募捐的行為是否合法。
不具備資格禁止公開募捐
“請好心人救救我患重病的同學……”當記者在微信朋友圈裡看到這條資訊時,隨即聯絡了這條朋友圈的釋出者王琳,王琳對記者說,她也不認識這條微信裡患病的同學,看著挺可憐就轉發到自己的朋友圈了。“都是朋友、同學之間的轉發,應該不會是假的吧!”王琳說。
如今,網路募捐的低門檻讓網路募捐屢遭“信任危機”,利用捐款人同情心詐捐的事件層出不窮。此次,慈善法對於個人公開募捐行為給予了定性,規定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采取公開募捐方式開展公開募捐,但可以與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開展公開募捐,募得款物由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管理。這意味著,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個人,透過社交軟體擅自向社會各界發起公開募捐,可能將面臨法律追責。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政治與法律研究所副研究員韓偉告訴記者,網路募捐是近年來產生的一種新的募捐形式,但不論是何種形式,都要加以規範。例如知名的騰訊公益,雖然是網路平臺,但具有合法資質,便於監管。此外,國家應採取稅收減免等政策鼓勵慈善、網路公益平臺的發展,讓困難群體得到及時救助。
個人遇困難可向社會求助
“如今的求助渠道很有限,大的社會公益組織基本都有自己的一些定向公益活動,小的慈善組織又無法滿足大筆的資金需要。”王全成說,兒子患病多年,他也是實在沒辦法了,才採取在網路募捐這種方式。
讓王全成煩心的是,如果法律制止這種行為,就等於切斷了他們唯一的求助渠道,慈善法的出臺是否意味著,個人遇到困難就無法向社會求助了?韓偉表示,如果是為了救助本人或者近親屬在網路上釋出求助資訊,應該認定為個人求助行為,不屬於違法行為。對於個人求助後,獲得了捐款,但餘款沒有詳細說明甚至沒有用於求助專案上的,目前還只能進行道德上的譴責,還存在一定的法律空白。所以,加強立法、發揮公益組織的作用很有必要。
那麼,如何區分個人求助與個人募捐?如何判定自己的籌款方式是否合法?韓偉說,個人求助是指為本人、為自己的家庭成員或者自己的近親屬,向他人或社會求助,個人求助最根本的.特徵是“利己”。所以,王全成為兒子籌集換腎費用的行為屬於個人求助,屬於法律允許範疇。而個人募捐的根本特徵是“利他”,不是為了本人或者自己的近親屬而向社會求助,是慈善法明確禁止的。
韓偉說,近些年,我國慈善事業發展很快,慈善法也應運而生,慈善法的出臺是對此前慈善亂象的規範,也體現了目前的一種導向。禁止個人募捐,是因為個人募捐難以監管,比如個人募捐的目的、款項明細等存在諸多問題,所以要鼓勵有募捐資格、在民政部門登記稽核的公益組織來進行募捐。反之,如果是為了解決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成員的困難而發起的求助、籌款,不管透過什麼渠道進行,慈善法都不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