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行業

綜合實踐活動開題報告

綜合實踐活動開題報告

綜合實踐活動開題報告

課題報告關鍵詞

綜合實踐活動 學生體驗 教學設計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一種不同於其他學科課程領域的嶄新的課程形態,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形勢下,出現在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計劃中。其綜合性、實踐性、生成性、自主性、開放性等是本課程的基本特點,它強調學生實踐經驗的獲得,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等;強調加強學生與社會的聯絡,強調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本課程還比較關注學生的真實體驗,提出“體驗本身即是目標”。這些都體現了新的教育理念,代表著新的課程發展趨勢,也是提出本課題的重要前提。

在實際教學中更強調學生經驗的獲得,需要教師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充當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學生髮現,分析,總結,更注重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實踐能力等綜合能力。選擇本課題就是希望透過研究報告能給教師一些借鑑,幫助老師更加註重學生的個體發展,因材施教,上好每一堂綜合實踐課。課題研究以《綜合實際活動指南》《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為理論依據,透過對課本的解讀,使教師通過了解課程的基本理念、教學目標、重難點及課程的實施方法充分利用已有的社會資源、校本資源、網路資源進行教學。

課題名稱的解讀

本課題的關鍵詞是:“綜合實踐活動”、“ 學生體驗”、“教學設計”。

課題的開展從各項符合不同年級學生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及能力特點的活動開始,緊密聯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所開展的活動則中心體現學科特點,即:綜合不同學科的各類知識,活動形式以學生實踐為主。從學生出發,讓每位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中,自主探索,主動蒐集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後得到問題的答案。老師教學設計的選擇也透過多種方法體現,如遊戲、情景劇表演、小組競賽、辯論會、音樂影片欣賞、才藝表演、外出體驗、模擬演練等等。

課題研究步驟

實施步驟:

(1)20PC年6月—20PC年9月 教學設計的理論研究;

(2)20PC年10月—20PC年11月 注重學生體驗教學設計的目標系統;

(3)20PC年12月—20PC年4月 注重學生體驗教學設計的實施階段;

(4)20PC年5月 注重學生體驗教學設計的反饋與評價;

(5)20PC年6月 注重學生體育教學設計的完善與思考。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成果預期:透過對綜合實踐活動中各個活動主題設計與實施,一切以注重學生體驗為出發點,發現設計與實施中存在的矛盾,並運用相應地理論知識對其進行總結和反思,挖掘其實踐層面背後的理論問題,試圖從學校層面出發,為更好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現綜合實踐活動的理念,促進學生髮展,探索一種操作性強、可信度高、推廣性大的教學模式,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生體驗,讓學生從實踐和活動中學到知識,並透過實際體驗綜合運用不再難以實現。

呈現方式:透過集體備課、教研活動等形式的小組研討,收集、查閱相關文字資料、網路資料,教師以教學案例、教學反思、研究報告、論文、教學隨筆、錄影等形式呈現課題成果,提供可借鑑的方法。

綜合實踐活動開題報告

選題背景、研究意義及使用價值:

選題背景:在當代社會,禮制遭受到了重創,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和現代化情結的衝動中,人們似乎曾想完全拋開禮制習慣,然而,融進民族血液的思維傳統,不是那麼輕易就能立即洗去,轉而全盤接受一種新的道德思維習慣。

研究意義及實用價值:禮法是禮制與法律相結合的概念,融入哲學家的思想、法學家的智慧與政治家的實踐。在教化引導功能上,禮制是德治夢想的具體化,透過禮儀定式與禮制規範塑造人們的行為與思想。禮是構造人羞恥之心的工具,有了羞恥之心,人就學會了自我檢討,反躬自問,改變行為。我們的探究活動透過對周代禮儀制度的學習、探索,來體會情景、情理對於反思歷史文化的重要性。

學習資源:

《“三禮”之謎》(《儀禮》、《周禮》、《禮記》)謝芳林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 《禮不遠人》 李寶臣 著 中華書局

主要任務、分工及進度安排:

主要任務:全面調查周代的各種禮儀,蒐集資料,製作簡報。透過探究活動,認識周代傳統禮儀怎樣影響古人的生活,認真思考古代禮儀對於當代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啟示。

分工:林志貴製作簡報,蒐集圖片;頡兵兵、王琳、董利軍查詢各種圖書及網路資料;頡兵兵負責活動記錄;王藝暉整合資料,完成綜合活動時間報告。

進度安排:

第3~4周:開題;

第5~6周:查詢各類資料;

第7周:結題。

課題提綱:

一、吉禮:事鬼敬神的方式、陰陽五行之說、祭天、儺文化。

二、嘉禮:天子登基、君臣之禮和稱謂、婚禮。

三、賓禮:跪拜禮、名號稱謂習慣、宗法官制、飲食之禮。

四、軍禮:天子閱兵儀式、出征儀式。

五、凶禮:喪禮的一般程式、棺梓制度、“丁憂”期間的禮俗。

創新設想:

分析周代禮儀現代生活的聯絡,對現代人的影響。探索周代禮儀的具體程式。

綜合實踐活動開題報告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毋庸質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對打破我國學科課程一統天下的局面,推動課程改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就成了此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同樣,作為一門新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也是此次課程改革的難點所在。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水平不容樂觀

儘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經過這幾年的實驗、推廣,全國各地基本上都已開設,但由於在課程開發、管理、教學、評價、師資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沒有得到切實有效的解決,致使課程實施的效果並不理想。很多學校沒有建立相應的課程規劃和管理制度,綜合實踐活動課時不能得到保證,教師的指導也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有些活動內容或形式看似熱熱鬧鬧,但並沒有什麼教育價值,實際教學效益比較低,對學生髮展的影響表層化,等等。從課程的推進和學生的發展來看,都迫切需要對課程實施的有效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二)評價成為制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發展的瓶頸

評價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中發揮著極大的導向和激勵作用,評價機構、評價制度、評價內容、評價方式不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效果就難以估計。就目前而言,評價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薄弱環節,評價存在諸多問題,比如,評價缺乏具體的評價指標,評價隨意程度高;評價物件單一,缺乏對指導教師、學校的監督;學生的綜合素質沒有納入中考範圍,評價沒有政策保障難以落實……實際上這些問題己經成為制約綜合實踐活動發展的瓶頸,這就需要專家、學者、教師共同努力研究解決。

(三)各地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水平不平衡,需要探索具有地區適應性的質量提高對策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教育水平的差異日益明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水平的差異也日顯突出。在當前促進教育公平、推進教育均衡化的背景下,國家把課程改革的重點將放在農村,如何促進農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深入開展是當前需要研究和解決的突出問題。城鄉有著不同的基礎,有著不同的需求,也必然要尋找不同的實施途徑和實施模式。因此,要在對各地區課程實施現狀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適應不同地區和條件的質量提高與促進對策。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各州的基礎教育課程中大多開設了綜合實踐類課程。雖然各州的課程標準中沒有用“綜合實踐活動”這一名稱,但都設計了具體的、不同型別的.綜合實踐活動類的課程,主要有自然與社會研究(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設計學習(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 PDL)、社會參與性學習(social participation learning)。儘管美國各州範圍內的不同學區和學校具體實施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五花八門,但都體現了主體研究性、綜合實踐性、社會參與性、生活性等基本特徵。

日本文部省在1998年12月和1999年3月頒佈的《學習指導綱要》中增設了“綜合學習時間”,2002年底,日本文部科學省在修訂新課程方案的過程中,又將“綜合學習時間”改為“綜合學習”。“綜合學習時間”重視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體驗學習”和“課題研究”是中小學生在“綜合學習時間”課程中最基本的學習活動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綜合實踐活動致力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與問題解決能力、資訊科技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興趣,在問題解決式的學習和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考方式。

我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從2001年作為國家設定的必修課程在新課程方案中提出,就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理論界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涵、特徵、開設的價值和意義及與學科課程的區別和聯絡等基本理論問題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討,同時也引進了大量國外的研究性學習、專題學習和綜合學習的理論和相關案例。這些研究和探討對人們更清醒地認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課程形態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的地位、更深刻地理解這門課程的內涵及開設意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為建構中國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論、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我國中小學的開設及實驗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隨著新課程的向前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具體實施中迫切需要理論引領,理論界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也從對其理念的詮釋、相關理論的引進逐步轉到對課程實施中相關問題的探討上來,也開始重視與具體的活動情境相結合的實證研究了。這一時期出版了大量的綜合實踐活動的理論書籍和案例集,也發表了大量的研究論文。對於綜合實踐話動課程如何實施的理論問題以及實施中的難點問題,諸如主題設計、課程資源開發、課程管理、師生關係、活動方式方法、師資、評價等問題,理論界和實踐工作者也都進行了較深刻的分析和探討。這些研究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與推進起到了很好的指導和引領作用。這些相關研究的方法與成果,也為本研究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評價是保證綜合實踐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手段。我國近幾年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方面做了一些研究探索,引進了檔案袋評價、協商研討式評價等過程性評價方法、提出了發展性評價理論等。這些理論研究對我國課程評價理論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在實際操作中卻頗為困難,因此必須研究並制定符合我國實際又切實可行的評價體系。

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理論層面研究的多,操作層面的研究的少。有些理論研究對實際實施情況關注不夠,研究成果難以有效地指導實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不僅需要理論的引領,更需要對有關課程實施中一些具體問題的研究,如課程實施的操作技術等。這些研究需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需要和具體的活動情境相結合,才能真正解決實施中可操作、可行性的問題。

三、當前課程實施的現狀述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從2001年的起步階段在國家級實驗區的小範圍試行,到目前在全國範圍內的廣泛實施,已經經過了近六年時間。從全國範圍來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學校開設和實施的情況不盡相同:城市學校開設的多,農村學校開設的相對少一些;小學開設的多,中學開設的少;只在部分班級中開設、也只有部分老師參與指導的學校多,全面實施、全體教師參與指導的學校少,還有不少學校還沒有真正開始實施。可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相比還遠遠沒有達到正常開設狀態,還面臨著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但是,這幾年廣大實驗區在克服了重重困難的情況下積極探索實踐還是取得了不少成績。

1.在實踐中,探索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系列問題,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開發、綜合實踐活動方案的設計、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指導和方法等也在不斷地探索和實驗,並總結出了豐富的實施經驗,形成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推進模式:如改造整合式、學科延伸式、條塊分割式、系列專題式、自主課題式、記錄本式、專案引導式等。這些實施模式在教育實踐中遍地開花,儘管各自都有各自的特點,甚至有些模式有很大的侷限性,但這些都是學校在開發適合本校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所做的有益探索。這些探索對進一步深化研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積累了有益的經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研究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細節問題,初步建立了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制度。

3.鍛鍊和成長了一批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團隊。

4.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魅力和意義也逐漸凸顯出來了: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問題意識、綜合能力明顯得到了提高,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這種變化也遷移到了學科課程的教學當中,使學校的面貌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發揮了傳統學科課程所無法替代的作用。

與此同時,實踐中也日益暴露出一些問題,或者說問題自始至終都伴隨著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這些問題主要包括: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執行過程中存在的管理、制度、培訓、師資等課程支援系統層面的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正常實施就很難保障。

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中操作技術層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課程內容開發中存在:學科化傾向、實施單一要素傾向和教師“包辦”綜合實踐活動的傾向。(2)教師過程指導中存在:缺失指導策略、忽略過程和方法的指導、操作方法的規範性不足。(3)評價中存在:對學生髮展的評價過分地強調過程評價,忽略活動結果評價和學生對問題解決基本能力的評價;過分地偏重過程體驗,而對學生髮展的實際程度關注不夠;缺乏具體可操作的評價指標。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有待於對這些問題的解決。

日本近幾年“綜合學習時間”的實施情況也和我國有很多相似之處,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對實施“綜合學習時間”會降低學生“基礎學力”的擔心,影響了綜合學習時間的實施成效;2.實施中還存在許多難以解決的現實困難,如編制學習計劃難、評價難、開展學習活動的經費不足、社群人才難以保證、教師負擔增加;3.課程的預期目標在短時間內還很難達到。目前,日本也在加強對綜合學習時間實施問題的研究。

四、本課題研究的基礎

“十五”期間我們成立了“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組,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了理論和實驗研究,全國十幾個省的近三十個實驗區先後參加了課題的研究和實驗,均取得了不同形式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和借鑑了國外相關理論和實踐研究的基礎上,課題組提出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性質定位與基本價值,並進一步明確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理念。這些理念也得到了理論界比較廣泛的認同,為進一步指導實踐和接受實踐的檢驗提供了研究的基礎。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考慮到該課程在實施時“活動資源貧乏”、“教師沒有指導經驗”等困難,為了把綜合實踐活動的理念能真正落實到實踐中,課題組又組織編寫了一套供課題實驗區實驗時選用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資源包》,幫助師生解決操作中的內容選擇和實施方法的問題。幾年的實驗證明,資源包對推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提供了有益的幫助,不僅為實驗區的師生理解和掌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和操作方法提供可以借鑑的案例,也為師生進一步開發和利用當地的課程資源進行創造性的教學設計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思路。在課題的帶動和資源包的支援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實驗區普遍開設起來了。

經過這幾年課題組的培訓、研討和實驗,加上實驗區教研員和課題實驗學校的努力實踐和探索,實驗區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理論和實踐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許多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得有聲有色,教師的教學觀念、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轉變;各地在創造性使用資源包的同時也開發了形式各異的適合當地資源和條件的典型案例;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中出現的具體問題也進行了對策和實驗研究,豐富和發展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論,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和深化研究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同時,透過課題研究也鍛鍊和成長了一批研究型的骨幹教師隊伍,有力地推動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和發展。課題組在實驗和研究的基礎上還編輯出版了《綜合實踐活動的理論探索與實踐反思》和《綜合實踐活動實施中的問題與對策》兩本書,把課題組和實驗區這幾年實踐探索的部分成果展現了出來。這些成果為進一步深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五、關於課題內容的界定

本課題涉及三個關鍵詞,即“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效實施”和“有效評價”,可以看作是對本課題內容的基本界定。

這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是指目前新課程改革中從小學到高中設定的綜合實踐活動必修課,各學科的實踐活動不作為本課題的研究範圍。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實施”是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際施行對學生的發展能真正起到作用。“有效實施”和“有效評價”是互相聯絡的兩個概念,課程是否真正“有效實施”了,需要用“有效評價”去促進、去檢驗;而科學合理的評價教師和學生又是課程有效實施的重要影響因素和保證。因此,對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實施的研究,需要研究影響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實施的各種因素,包括學校對課程有效的管理和規劃,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教師的有效指導策略,學生的發展評價策略,等等;而對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研究,包括對學生的評價和對教師的評價,這裡側重研究對學生的評價,重點研究放在如何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和指標,透過評價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對教師的評價僅透過對學校的評價體制的個案研究來進行。

六、研究的意義與價值

1.理論意義

對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實施和評價的研究,不僅為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和評價理論奠定基礎和提供例證,而且對於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的研究,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研究都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2.實踐價值

本課題是一個側重應用研究的課題,其研究成果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真正在學校有效實施和推廣有重要價值和借鑑意義。具體說來:

透過對“課程有效的管理和規劃,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等問題的研究,可以為課程的實施和管理提供例證、指導實踐;

透過對“學生的評價策略,學生評價體系和評價指標的建立”等問題的研究,可以為學生評價提供可以參照的具體指標,透過評價真正實現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透過對“教師的有效指導策略、教師的評價”等問題的研究,可以有助於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為學校建立有效的教師評價機制提供例證;

透過對“農村學校綜合實踐活動有效實施”等問題的研究,將為農村學校有效實施課程提供可資借鑑的途徑和方法,推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農村的發展。

七、課題研究的總體框架和主要內容

(一)課題研究的總體框架

本課題以“問題——解決”正規化為總體思路,在“十五”課題研究成果和研究經驗的基礎上,深入調查瞭解該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找出該課程有效實施的影響因素,並選取不同學段、不同地區、不同條件的學校,透過個案研究和區域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和實驗研究,從而提出本課程有效實施的基本標準、操作規範及學生髮展的評價指標,為提高我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水平和實施效果提供建議和借鑑。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現狀調查研究

只有在瞭解現狀的基礎上,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解決的策略。本課題將透過田野考察、問卷調查和訪談等形式對部分實驗區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現狀進行考察,瞭解學校和教師在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麵臨的問題,並針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實驗研究,從而提出相應實施對策與建議。

2.校本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規劃與管理研究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之所以在一些學校不能成為常態課,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學校還沒有真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實施制度和措施,沒有活動的全盤計劃和長期規劃,也沒有相適應的評價激勵機制,不能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致使綜合實踐活動課不能成為常態課,其實施的效果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只有學校有組織地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統一佈局,合理規劃,同時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綜合實踐活動的常態實施和有效實施才有制度保障。為此,本課題將從學校管理的角度探索學校應該實行怎樣的舉措才能為綜合實踐活動的順利實施提供良好的保障條件。因此,各實驗區需要選擇一些不同型別的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規劃與管理進行研究和實驗,從中總結經驗,進行推廣。

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模式的研究

不同的辦學理念,會產生不同的學校課程管理模式;不同的學校課程管理模式,也會有不同的課程開發模式。研究和實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不同開發和實施模式,對於進一步研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與推廣有很重要的意義。本課題將選擇有一定基礎的不同課程開發與實施模式的學校作為實驗基地進行追蹤研究,從中提升經驗,為其他學校提供借鑑意義。

4.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有效利用研究

豐富的課程資源可以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提供良好的支援。課程實施的範圍和水平,不但取決於課程資源的豐富程度和拓展廣度,更取決於課程資源的開發水平和利用效率。本研究將在調查瞭解的基礎上,進一步修改和完善資源包,使其更具有開放性和可操作性;同時,本研究還要進一步培養教師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和能力,研究如何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如何使其更有效,最終形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有效開發利用的相應理論和典型案例。

5.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有效指導策略研究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有賴於教師的有效指導,目前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存在著操作隨意性大、教師指導盲目等問題。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究竟該處於何種地位、應該有哪些行為規範、如何恰當地指導,這些都是本課題要研究的內容。本課題將結合具體課例,研究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的不同環節、不同課型、不同組織形式的教師的指導策略。

6.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生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的研究

評價問題是制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效實施的瓶頸。如何透過評價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如何用質性評價手段來客觀、公正地描述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狀況?這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效實施必須解決的問題。評價系統主要包括評價指標、評價標準、權重分配以及評價方法和要求等。其中,以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尤為重要。本課題將研究借鑑國外相關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並結合我國具體學校的實際制訂相應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並在實踐中不斷修改和完善,為進一步構建符合我國實際的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提供參考依據。

7.農村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途徑的研究

農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與實施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推廣的難點,也是“十一五”期間國家要研究的重點。由於許多客觀原因,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農村學校步履維艱。但是,也有一些地區和學校充分利用當地資源開發出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用生動的事實證明“農村不具備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條件”的觀點是錯誤的。學習和提升農村地區和學校的典型經驗,並積極探索適合不同農村地區特點的課程實施模式與方法,是本課題努力的方向。

八、研究策略與方法

本課題擬設以下子課題分別來進行研究: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現狀調查研究;

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實施問題研究;

3.學校有效實施課程的規劃與管理研究;

4.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操作規範的研究;

5.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設計的研究;

6.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模式的研究;

7.網路環境下綜合實踐活動有效實施的研究;

8.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有效利用的研究;

9.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有效指導策略研究;

10.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生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的研究;

11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效果的評價研究;

12.農村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途徑的研究;

1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實施的研究;

14.綜合實踐活動領域學分認定的研究。

各實驗區可根據當地的研究基礎和課程實施現狀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子課題進行研究;也可以在保持和總課題研究思路和研究內容大體一致的情況下,自願申報符合當地需求的其他子課題進行研究。子課題申報一般以教研室(教科所)為單位,個別有特殊需要、又有一定研究基礎的學校可以申報課題實驗基地。

本研究更多地關注學校層面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

在具體研究方法上,採用如下方法: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個案法,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

九、研究計劃與步驟

研究思路:總課題要在全國各實驗區中,選擇不同學段、不同條件、不同型別的實驗校作為實驗基地,在每個點上進行深入研究,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管理、實施操作細則及評價指標,取得經驗,以點帶面,區域推進;各子課題組分別就自己申報的子課題進行獨立研究;總課題為子課題提供指導、培訓,定期和不定期的組織設計、實錄、案例、論文等形式的評選活動和研討活動,給廣大實驗教師提供儘可能多的展示、交流和研討的機會,在研究的過程中不僅把課程的有效實施落到實處,同時也把促進教師和學生的發展落到實處。

第一、準備階段(20PC年10月~20PC年6月)

課題申報、開題論證;

各實驗區申報子課題,並通報子課題開題事宜;

確定課題實驗基地校,並制訂實驗研究方案。

第二、研究和實驗階段(20PC年6月~20PC年12月)

選取一些學校,探索學校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管理措施和具體實施及評價模式。

選取資源包中的不同主題,探索該主題在不同學校利用當地資源開展活動的不同途徑和方法;同時,研究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活動每個環節的策略和評價方法。

召開各種專題研討和培訓會。

舉辦各種形式的評選活動。

對各子課題進行中期檢查。

組織實驗區之間交流考察活動。

第三、總結交流階段(20PC年1月~20PC年10月)

形成綜合實踐活動優秀案例和課例集。

形成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管理和評價案例集。

撰寫結題報告。

課題結題驗收。

十、預期成果

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實施和評價研究總報告。

各子課題專題研究報告。

各實驗基地實驗報告。

綜合實踐活動優秀活動設計集。

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實施和評價研究系列論文。

綜合實踐活動優秀案例集。

十一、課題組構成

本課題研究設立兩級研究組織:總課題組和子課題組。

組長:田慧生 中央教科所副所長、研究員。

副組長:王薇、馮新瑞 中央教科所副研究員。

總課題組由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和各子課題負責人及實驗基地負責人組成。子課題組由子課題負責人和地方研究人員、教研人員、學校業務負責人等組成(報總課題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