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端午節

端午節關愛盲人活動策劃書

2017端午節關愛盲人活動策劃書

一、活動主題:讓關愛成為一種習慣 端午節關愛盲人活動

二、活動目的: 夏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過端午節是我國兩千多年來的習慣。端午節同時是一個可以和親友團聚一起度過的節日,端午節也可以舉行許多活動,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節日。眾所周知,尊老愛幼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在與倉山盲人朋友將近一年多的接觸以來,我們更是深深的體會到了這點。恰逢此佳節,我們歡聚一堂,關注健康,瞭解典故,品嚐粽子,回味經典,共度佳節。藉此讓關愛他人成為大家生活中的一種習慣。

三、活動時間、地點、物件:

xx年6月14日(星期一)、倉山盲人社群、盲人朋友和研究生代表

四、活動流程:

活動包括了義診、聯歡會、吃粽子。

義診:上午9點在福樂家園活動室門口開始義診,內容為我們常規的專案,在義診完讓他們到活動室裡參加我們接下來的聯歡會。

準備8臺血壓計,義診人員需穿白大褂。

聯歡會:分為兩個環節,其一是瞭解關於端午節的`來源,可以讓盲人朋友來講,我們學習和補充;其二歌曲大聯歡,由盲人朋友和我們同學分別準備節目,主要以歌曲和樂器演奏為主。在聯歡過程中分發粽子,在吃粽子的過程中享受聽覺盛宴。

參考曲目:

五、活動準備及人員安排

1、8臺血壓計(林莉),白大褂8件(自備)

2、端午節的由來(黃秀珍)

3、活動節目:有歌曲串燒(陳達妙)、樂器演奏(崔兆磊)

4、聯絡工作:鄒曄峰

5、義診:待定

6、聯歡會:待定

7、主持人:待定

六、活動經費預算

策劃人:鄒曄x

xx-6-12

棕香情濃明盲歡度端午佳節

首屆盲人社群棕香端午聯歡會

附加材料:1、故事概況。

(1)屈原投江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裡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粽子),並且競相划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屍體。

(2)曹娥尋父屍

東漢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僅十四歲的她沿江豪哭,經十七日仍不見曹父屍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後兩屍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蹟,鄉人群而祭之。

(3)伍子胥的忌日

傳說伍子胥助吳伐楚後,吳王闔閭逝世,皇子夫差繼位,伐越大勝,越王勾踐請和,伍子胥主戰,夫差不聽,卻聽信奸臣言,賜伍子胥自殺,並於於五月五日將屍體投入江中,此後人們於端午節紀祀伍子胥。

(4)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呢?(同學們交流從各種渠道瞭解的有關於端午節的各種習俗。)

附:習俗的傳說。

1)掛艾草、菖蒲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以斬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

2)喝雄黃

因端午節後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3)吃粽子

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裡餵魚、蝦。

4)懸鐘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5)劃龍龍船競賽

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現代則為一種表現團隊精神的最佳活動,而且舉辦劃龍船比賽,近年來有逐漸發展成國際邀請賽的情形。龍船比賽會讓外國友人喜歡的原因:它是一種有別於國外盛行的獨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而是一種需要更多默契的力與美的運動。

6)佩香袋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