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考試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

小學數學是透過教材,教小朋友們關於數的認識,四則運算,圖形和長度的計算公式,單位轉換一系列的知識,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計算打下良好的數學基礎。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下面是有關於的意思,一起來看看。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

知識與技能

(1) 使學生經歷用不同方法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

(2) 在實踐操作活動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瞭解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透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合學生親身經歷不同測量工具的合用,體會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和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透過自主探究學習突破重點。

難點:培養學生初步估測意識。

透過小組合作學習突破難點。

教法與學法:

教法:嘗試指導法。

學法:小組研討法。

教學準備:

將學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學習小組。

學生準備:學生尺、剪刀、寬1釐米的白紙條、1角的硬幣、回形針、小刀、稜長1釐米的小方木。

教學過程

課堂導語:同學們,比一比粉筆和回形針,哪個長,哪個短?粉筆和鉛筆哪個長,哪個短?

一會說粉筆長,一會說粉筆短,這是為什麼呢?這根粉筆到底有多長,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嗎?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統一長度單位。(板書課題)

一、 探究新知

(1) 提出問題。

同學們,你知道我們的課桌有多長嗎?讓學生討論,想辦法,小組交流。

(2) 彙報交流,分組活動。

剛才同學們想了很多辦法,用1角的硬幣、手、三角形學具、方木塊等作為工具測量,下面就請同學們分成5人一組,和老師一起測量課桌的長度。更多

測量過程中教師巡迴指導。

(3) 小組交流。

讓每個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測量結果。顯然,同學們和老師的測量結果不同。

(4) 質疑問難。

為什麼我們測量的都是課桌的長度,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為什麼同學們一拃一拃地量,老師也一拃一拃地量,結果也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漸明白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手作為測量標準,所以量出的結果不同。

那麼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用相同標準進行測量)讓全班同學選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測量課桌的長度,並彙報測得的'結果。由此歸納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5) 活動延伸。

①用回形針測量數學課本的寬,用小刀測量一個文具盒的長。

學生測量後彙報測量結果。(數學課本的寬是5個回形針的長,文具盒的長是5個小刀的長)

師:數學課本和文具盒不一樣長,為什麼它們都用5表示?

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後集體交流。

②歸納昇華。

同學們,數學課本的寬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樣的,它們都用5表示是因為測量的標準不一樣。因此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一的標準。

二、 積累運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長、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測量。

三、 總結提升

(1) 大家親自測量了很多物體的長度,在測量過程中,你們學會了什麼?

讓學生自己總結本課所學內容。

(2) 歸納強調。

在測量物體長度時,必須要用統一的標準去測量。

板書設計

一測量課桌的長。(分組活動,彙報交流)

二用回形針測量數學課本的寬,用小刀測量文具盒的長。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

第二課時

課題:認識釐米用釐米量

教學內容:教材第3頁及第4頁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 透過量一量,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體會1釐米的實際長度。

(2) 學會用直尺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過程與方法

透過實際測量與交流,瞭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測量單位的重要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

突破方法:透過學生動手操作突破重點。

難點;體驗1釐米的長度,並形成直觀印象。

突破方法:透過合作學習突破難點。

教法與學法:

教法:談話、演示。

學法:自主探究。

教學準備:

圖釘、刻度尺、小木棒、紙條、鉛筆、練習本、墨水瓶盒、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匯入

老師節就要到了,我們班佈置教室掛拉花時發現差了截,同學們準備用彩紙補做一條拉花,還要做多長呢?我們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麼測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結論:測量的工具不同,長度標準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為了準確的測量,人勻發明了帶刻度的尺子,我們今天就來認識“釐米”並用“釐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板書:認識釐米用釐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認識釐米。

①認識刻度尺。

大格、小格、數字和釐米。

0刻度線

②認識1釐米。

1釐米有多長(從刻度0到刻度1是1釐米,從刻度1到刻度2是1釐米,從刻度2到刻度3也是1釐米)

③認識刻度尺上的幾釐米。

從刻度0到刻度2是幾釐米?4釐米有幾大格?請同學們說一說。

學生彙報。

(2) 用釐米量。

① 每人發一張紙條,先估計大約有多長,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② 說一說是怎樣量的?

(把尺子上的0刻度線對準紙條左端,紙條右端對著數字幾,就是幾釐米)

③ 課件演示測量紙條過程。

④ 測量下面物體的長度。

數學書的長、寬,鉛筆的長。

三、 拓展延伸,學會應用

(1) 完成“做一做”、練習一第1題。集體訂正。

(2) 小組使用完成練習一的第2題,量完後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 回顧全課,總結提高

這節課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認識釐米用釐米量

(1) 認識釐米

認識1釐米從刻度0到刻度1

認識幾釐米

(2) 用釐米量

教學反思:

第三課時

課題:認識米用米量

教學內容:第4頁例4例5及第4頁“做一做”和練習一第3—5題。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 初步認識單位“米”,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概念。

(2) 根據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理解1米=100釐米。

(3) 學會用1米長度單位測量較長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透過觀察、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形成米的正確表象,體驗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絡,來感知數學來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學會用米尺量物體的長度。

難點:體驗1米的實際長度,並形成印象。

教學方法:

教法:討論、演示。

學法:自主探究、小組討論法。

教學準備:

刻度尺、米尺、捲尺、繩子、CAI課件。

教學步驟:

一、 複習引入

(1) 提問:

①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什麼長度單位測量?

② 你們的哪個手指寬1釐米?

(2) 引入新課

請兩名同學用釐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長,並說一說有什麼感受。

(很麻煩、很累)

對!我們量較長的物體或距離通常用“米”作單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米”的知識。

(板書:認識米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認識“米”。

猜1米有多長,用手比劃;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長度;看看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2) 認識釐米和米之間的關係。

課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個1釐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教室的長、寬學生的身高等。

三、 積累運用,拓展延伸

(1) 判斷(對的打√錯的打×)

① 鉛筆長15米。()

② 課桌高70米。()

③ 一棵樹高16釐米。()

(2) 完成練習一第3—5題。

四、 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有哪些收穫?

板書設計

認識米用米量

1米=100釐米

教學反思: